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PBD与EST治疗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 王金婷 +2 位作者 杨士彦 杨位轩 万元春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PBD)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2例,其中56例对... 目的研究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PBD)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2例,其中56例对照组接受EST治疗,另56例观察组接受ESPBD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观察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为80.4%(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3±3.1)mL、(41.8±5.1)min、(24.3±4.6)h和(8.1±1.6)d,与对照组【分别为(27.9±2.8)mL、(44.9±4.9)min、(25.7±6.9)h和(7.8±2.1)d】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TBIL、ALT、ALB和GGT水平分别为(15.4±3.6)μmol/L、(29.6±5.7)U/L、(36.3±6.9)g/L和(94.2±5.2)U/L,与对照组的(14.8±2.9)μmol/L、(30.2±6.8)U/L、(37.1±5.8)g/L和(96.1±6.3)U/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COR、NE和E水平分别为(129.7±18.2)pg/mL、(415.1±51.6)pg/mL和(24.4±3.9)pg/mL,与对照组的(135.9±21.6)pg/mL、(422.7±53.9)pg/mL和(25.9±4.1)pg/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胰腺炎、腹腔出血、胆漏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P<0.05)。结论与EST术比,采用ESPBD治疗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能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不会增加应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肝硬化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球囊扩张 治疗
下载PDF
ESBD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堃 王建平 苏进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6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的术中情况及术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水平差异。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的术中情况及术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水平差异。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65例纳入研究,对其治疗方法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接受ESBD治疗的观察组300例,接受EST治疗的对照组265例,对比两组术中应激水平,术后炎症反应、营养相关指标及免疫应答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肾上腺素(N)、皮质醇(Cor)、C-肽(C-P)、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等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等蛋白营养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IgA、IgM、IgG等免疫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BD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在降低手术应激、优化术后全身状态等方面均优于ES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BD)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 免疫应答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郝立校 +8 位作者 吕婵 吴静怡 李兴佳 王永明 陈萌 纪晓丹 刘畅 别里克 龚彪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ST或ESLBD(12~15 mm)治疗的131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n=70)和ESLBD组(n=61),比较2组的完全取石成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EST组和ESLBD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6%比100.0%,24.3%比18.0%,P均>0.05)。EST组的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LBD组(8.6%比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结果显示,EST组和ESLBD组的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比8.6%,P>0.05)。结论 与EST相比,ESLBD(12~15 mm)用于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ESLB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EST与ESLBD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SLBD也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球囊扩张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