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脑损伤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小鹏 章翔 易声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30-231,共2页
本实验采用雄性猫,以神经电生理和显微解剖技术研究脑损伤对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影响。首先分离引导内脏大神经单纤维自发紧张性动作电位,然后以不同重量落体致伤顶叶,观察致伤前后该神经传出动作电位变化,结果表明:脑损伤可使内... 本实验采用雄性猫,以神经电生理和显微解剖技术研究脑损伤对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影响。首先分离引导内脏大神经单纤维自发紧张性动作电位,然后以不同重量落体致伤顶叶,观察致伤前后该神经传出动作电位变化,结果表明:脑损伤可使内脏大神经动作电位传出增多,尤其是重型脑损伤时,动作电位于25秒内即明显增加,在此基础上还有超高频电位传出,其计数高于自发紧张性电位数10倍~15倍。提示在伤后超早期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即强烈兴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内脏神经 兴奋性
原文传递
电刺激中央中核诱发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的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敏范 滕国玺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了电刺激中央中核在猫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共16例,并与内脏大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的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共63例)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央中核诱发单位放电与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 本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了电刺激中央中核在猫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共16例,并与内脏大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的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共63例)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央中核诱发单位放电与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放电在同一丘脑后核群神经元单位有会聚。提示中央中核与丘脑后核群间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纤维及机能联系,新脊丘束痛觉传导路与旧脊丘束痛觉传导路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中央中核 丘脑后核群 内脏神经
下载PDF
兔腹部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活动在孤束核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晶 黄仲荪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40-546,共7页
本实验在67只家兔身上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孤束核(NTS)前后刺激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刺激这两种神经中枢端对 NTS 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的感觉冲动不仅都可以投射至 NTS... 本实验在67只家兔身上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孤束核(NTS)前后刺激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刺激这两种神经中枢端对 NTS 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的感觉冲动不仅都可以投射至 NTS,而且这两种传入冲动在 NTS 还存在着会聚现象。一种传入神经的阈下刺激(背景刺激)可以削弱另一传入神经的血压效应,一种传入神经的(背景刺激)可以抑制另一种神经元引起的 NTS 神经元电活动。本文对这两种传入冲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可能机制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迷走神经 内脏神经 弧束核
下载PDF
内脏大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4
作者 蔡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为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44侧内脏大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止、行程和分支;测量其长度、直径和分支起点距腹腔神经节的距离以及在主动脉裂孔处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侧缘的距离。结果:94.4%的内脏大神经由来T5 ̄1... 目的:为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44侧内脏大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其起止、行程和分支;测量其长度、直径和分支起点距腹腔神经节的距离以及在主动脉裂孔处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侧缘的距离。结果:94.4%的内脏大神经由来T5 ̄10交感神经节的纤维,4.2%的上界纤维起自T4交感神经节,1.4%的下界纤维起自T11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长度为(49.3±20.49)mm,直径为(2.47±0.7)mm,在主动脉裂孔处左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左缘(3.01±2.94)mm,右内脏大神经距主动脉右缘(11.12±5.67)mm,在其行程过程中有35.4%的内脏大神经发出1 ̄3条分支。结论:在进行左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前,应先在CT或MRI下观察腹腔神经节的形状,根据其形状判断是否进行手术切断内脏大神经,术中在主动脉裂孔处腹主动脉左缘能寻找到大部分左内脏大神经,若不能找到,可在腹腔神经节外侧端背面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切断术 胰腺癌
下载PDF
胆囊传入神经的节段性分布——CT-HRP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振铎 刘键 刘永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95-100,135,共7页
将CT—HRP注入胆囊壁游离面,取脊神经节、迷走神经结状节作TMB法反应。结果是(1)胸2—13和腰1节段的脊神经节内有大量的标记细胞,右侧者数量占优势,左右胸7—10节标记细胞数量为高峰节段。(2)仅在右颈5—7脊神经节中发现不同数量的标记... 将CT—HRP注入胆囊壁游离面,取脊神经节、迷走神经结状节作TMB法反应。结果是(1)胸2—13和腰1节段的脊神经节内有大量的标记细胞,右侧者数量占优势,左右胸7—10节标记细胞数量为高峰节段。(2)仅在右颈5—7脊神经节中发现不同数量的标记细胞,出现率约占实验动物的1/3,切断右侧膈神经后在颈部脊髓神经节中不出现标记细胞。(3)双侧迷走神经结状节中均发现标记细胞,左右侧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脊神经节或结状节的标记细胞均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少最大型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内脏神经 神经 CT—HRP
下载PDF
实验性脑损伤内脏大神经兴奋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小鹏 章翔 易声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60-262,共3页
本实验采用雄性猫,以神经电生理和显微解剖技术研究脑损伤对胃肠交感神经(SN)兴奋性的影响。首先分离引导内脏大神经(GSN)单纤维自发紧张性节律(STAP),然后以不同重量落体致伤额顶叶、观察致伤前后该神经传出的神经传... 本实验采用雄性猫,以神经电生理和显微解剖技术研究脑损伤对胃肠交感神经(SN)兴奋性的影响。首先分离引导内脏大神经(GSN)单纤维自发紧张性节律(STAP),然后以不同重量落体致伤额顶叶、观察致伤前后该神经传出的神经传导动作电位(AP)变化。结果表明,脑损伤可使GSN传出的AP增多,尤其是严重脑损伤时,AP于25秒内即明显增加,且有超高频AP出现,其脉冲数高于STAP10~15倍。提示在伤后早期支配胃肠的SN即强烈兴奋。认为此发现可能是导致急性胃肠粘膜病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内脏神经 动作电位 神经兴奋 病理学
原文传递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调控 被引量:3
7
作者 蒋信伟 杜东书 +3 位作者 张建福 张咏梅 周晓燕 马小波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1-457,共7页
本实验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h的方法建立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GI-R)损伤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对大鼠GI-R损伤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神经调控... 本实验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h的方法建立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GI-R)损伤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对大鼠GI-R损伤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神经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胃黏膜损伤检测显示,电刺激小脑FN使GI-R损伤显著减轻,且有强度-效应依赖关系;另外,电刺激小脑FN使胃黏膜细胞的凋亡率降低。预先化学损毁小脑FN,则可消除电刺激对GI-R损伤的减轻作用。内脏大神经放电检测分析显示,电刺激小脑FN使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减少和放电幅度降低,而化学损毁双侧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A),再电刺激FN,内脏大神经的放电频率、幅度与刺激FN前相比都无明显变化。剪断双侧内脏大神经,再电刺激小脑FN,同样可使GI-R损伤减轻。化学损毁双侧LHA能取消电刺激小脑FN对GI-R损伤的减轻作用。氧化应激方面,电刺激小脑FN使缺血-再灌注的胃黏膜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以上结果提示:电刺激小脑FN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小脑FN可能是对大鼠GI-R损伤具有调控作用的中枢部位,其神经机制可能是通过LHA介导,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实现的,此外可能还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下丘脑外侧区 胃缺血-再灌注 内脏神经 凋亡
原文传递
大鼠内脏大神经电刺激后C-Fo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宏琰 李宽 +1 位作者 黄显奋 黄登凯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91-194,313,共5页
有关内脏痛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内脏痛本身的复杂性,至今其中枢传导途径还不太清楚。本实验刺激大鼠内脏大神经后,利用Fos的免疫组化技术在下列结构中可以发现Fos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的神经元:隔外侧核、斜角... 有关内脏痛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内脏痛本身的复杂性,至今其中枢传导途径还不太清楚。本实验刺激大鼠内脏大神经后,利用Fos的免疫组化技术在下列结构中可以发现Fos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的神经元:隔外侧核、斜角带核、丘脑的菱形核、连接核、下丘脑室旁核、中缝背核、兰斑、中缝大核、网状外侧核、脊髓RexedⅠⅡⅢⅩ层等结构。而在对照组的上述结构中没有表达,只在耳蜗背核有较明显的表达。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围绕脊髓中央管和各脑室的周围灰质系统与内脏伤害性刺激有关。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关于这部分的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磷酸蛋白(Fos) ABC免疫组化法 内脏神经
下载PDF
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玉明 孙君军 +2 位作者 刘伟峰 戚世芳 常永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ANP模型组(模型组,n=8);ANP模型+双侧内脏大神经阻断组(内脏大神经阻断组,n=8)。ANP模型采用胰管内注射5%牛黄胆酸钠... 目的:探讨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ANP模型组(模型组,n=8);ANP模型+双侧内脏大神经阻断组(内脏大神经阻断组,n=8)。ANP模型采用胰管内注射5%牛黄胆酸钠及胰蛋白酶法诱导,内脏大神经阻断组于造模后即行双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后动态监测各组血清胰淀粉酶(AMY),血清钙,超敏C反应蛋白(H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水平;7 d后处死全部动物行病理观察。结果:重复测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内脏神经阻断组术后AMY明显升高,血清钙水平明显下降,HCRP,TNF-α,IL-10均明显升高(均P<0.01);模型组与内脏大神经阻断组间AM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内脏神经阻断组HCRP,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血清钙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均P<0.05)。大体与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与内脏神经阻断组均有典型ANP病理改变,但内脏大神经阻断组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结论:切断内脏大神经能减缓犬ANP病理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内脏神经 应激
原文传递
L-NAME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引起血压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锁安 陈渝 +2 位作者 史玥 潘培森 张林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L- NAME对内脏- 减压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内脏疼痛引起休克的机理。方法: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的方法模拟内脏痛,比较静脉注入L- NAME前后刺激神经时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基础血压升高( P<0... 目的:观察L- NAME对内脏- 减压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内脏疼痛引起休克的机理。方法: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的方法模拟内脏痛,比较静脉注入L- NAME前后刺激神经时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基础血压升高( P<0.01)。用药前刺激神经时为降压反应,ΔMBP= - 4.17 ±1.79kPa,而用药后刺激时却为升压反应,ΔMBP= + 1.22 ±1.93kPa( P<0.001);注射L- NAME前先注入L- 精氨酸,不管是基础血压还是刺激后的反应性血压,其变化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在大鼠身上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可引起内脏- 减压反应;发现了L- NAME 对上述反应有翻转作用。该作用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内源性一氧化氮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AME 电刺激 内脏神经 传入纤维 血压 药物
下载PDF
猫内脏大神经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灰质和薄束核中的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培林 胡梦娟 +1 位作者 杜富 王历辛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134-140,228-229,共9页
本文共用猫14只,取1~1.5mg HRP溶于7~10μl蒸馏水中,注入一侧的腹腔神经节或内脏大神经中,采用TMB成色法,观察跨神经节传递的一级内脏传人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的分布。标记的一级内脏感觉纤维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绝大多数先行于背外侧束(或Li... 本文共用猫14只,取1~1.5mg HRP溶于7~10μl蒸馏水中,注入一侧的腹腔神经节或内脏大神经中,采用TMB成色法,观察跨神经节传递的一级内脏传人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的分布。标记的一级内脏感觉纤维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绝大多数先行于背外侧束(或Lissauer束)中,少数进入后索上行。自背外侧束间断地发出内、外侧投射纤维,包绕着后角的内、外侧缘。外侧投射纤维在数量上比内侧的多,止于Ⅰ、Ⅴ、Ⅶ层和中央管周围。进入中间外侧核的纤维,再沿颅尾方向分开纵行,与交感节前细胞的纵向树突紧密平行排列。内侧投射纤维主要止于中央管周围区域。行于后索的纤维,止于闩平面以下薄束核的腹外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一级内脏传入 神经节传递
下载PDF
左、右天枢穴对大鼠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燕 陆梦江 +3 位作者 韩旭 李雯 余芝 徐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24-3027,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左、右天枢穴对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差异,明确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异同。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4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组、左/右侧迷走神经组,6只/组。测量并记录电针前60s,针中30、60、90、120s。针后60s的左/右... 目的观察电针左、右天枢穴对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差异,明确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异同。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4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组、左/右侧迷走神经组,6只/组。测量并记录电针前60s,针中30、60、90、120s。针后60s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和左/右侧迷走神经放电情况、结果针刺左天枢时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显著增加(P<0.05);针刺右天枢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稍增加(P<0.05),且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天枢穴时两侧迷走神经放电稍增加(P<0.05),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左天枢使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增强,电针右天枢对内脏大神经放电影响较弱:针刺双侧天枢穴对迷走神经放电影响不明显提示左、右天枢穴对内脏调节效应可能因神经响应的不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天枢穴 内脏神经 迷走神经
原文传递
电刺激猫杏仁中央核对丘脑后核内脏大神经单位诱发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沙磊 黄品杰 +1 位作者 丁伟 滕国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5期340-343,共4页
以猫丘脑后核群内脏大神经单位诱发放电为内脏痛指标,研究杏仁中央核在抑制内脏痛中的作用。杏仁中央核与丘脑后核间存在一条多突触神经通路。电刺激杏仁中央核对内脏痛放电的抑制作用,是经由该通路的竞争抑制及其某些体液性因素实现的。
关键词 杏仁中央核 内脏神经 放电
下载PDF
刺激猫束旁核对内脏大神经诱发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敏范 商丽宏 +1 位作者 张桦 张新刚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5-57,54,共4页
目的 :研究电刺激束旁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检验刺激技术。结果 :束旁核对该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抑制... 目的 :研究电刺激束旁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检验刺激技术。结果 :束旁核对该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形式可分为即时抑制、延迟抑制及持续抑制三种。结论 :束旁核参与内脏痛的调制 ,主要为抑制内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猫束旁核 内脏神经 诱发 丘脑后核群 内脏 放电
下载PDF
电刺激束旁核、中央中核对猫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符文双 吴敏范 +1 位作者 张新刚 张桦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束旁核、中央中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检验刺激技术。结果:束旁核、中央中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主要... 目的:研究束旁核、中央中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检验刺激技术。结果:束旁核、中央中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形式可分为即时抑制、延迟抑制及持续抑制。纳洛酮可拮抗中央中核的抑制作用。结论:束旁核、中央中核参与内脏痛的调制,主要为抑制内脏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中央中核对该内脏痛的抑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觉 内脏 纳洛酮 束旁核 中央中核 丘脑后核群 内脏神经 镇痛 生理学
下载PDF
电刺激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对猫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影响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江敏 吴敏范 朱启文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 :研究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 检验刺激技术 ,研究电刺激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 目的 :研究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 检验刺激技术 ,研究电刺激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结果 :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形式分为即时抑制、延迟抑制及持续抑制。结论 :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参与内脏痛的调制 ,主要为抑制内脏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束旁核 中央外侧核 丘脑后核群 内脏神经
下载PDF
猫的内脏牵拉痛反应及电针效应
17
作者 陈助华 翁纪伟 +2 位作者 陈培熹 任惠芳 赵雅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1980年第2期155-162,共8页
我们在临床胃大部切除术中,通过多种生理指标,观察到内脏牵拉痛反应的表现非常复杂,可分为内脏痛反应和内脏牵拉反应,交错混合出现。为了进一步分析其发生原理和克服这些反应,本文用猫同时记录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分别膨胀胃壁和牵拉胃... 我们在临床胃大部切除术中,通过多种生理指标,观察到内脏牵拉痛反应的表现非常复杂,可分为内脏痛反应和内脏牵拉反应,交错混合出现。为了进一步分析其发生原理和克服这些反应,本文用猫同时记录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分别膨胀胃壁和牵拉胃周围组织,以模拟内脏牵拉和内脏痛,观察其反应,着重分析两种反应的表现和传入途径,并探讨其电针效应,为进一步克服内脏牵拉痛反应和研究针麻原理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牵拉反应 内脏 喉返神经 牵拉痛 电针 内脏神经 胀胃
下载PDF
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会 万达敏 张志雄 《针刺研究》 CAS 1988年第4期334-339,共6页
临床上针刺具有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疗效。有关实验工作除了早期有针刺影响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报道之外,近年来针刺影响胃电活动的报道较多。然而胃血流和胃液分泌紧密相关,并在胃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刺对胃血... 临床上针刺具有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疗效。有关实验工作除了早期有针刺影响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报道之外,近年来针刺影响胃电活动的报道较多。然而胃血流和胃液分泌紧密相关,并在胃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如何,至今未见报道。本工作研究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并就电针和手针对胃血流的影响,相应的胃液分泌及胃电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电 手针 血流 内脏神经 神经机制
下载PDF
内脏大神经初级传入神经元向中枢投射的光镜和电镜研究——CT-HRP跨神经节运送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友时 陶之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用猫20只,于内脏大神经注射CT—HRP,对初级传入在中枢内的投射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内脏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投射纤维主要经Lissauer's束到脊髓后角边缘,部分可能终止于Ⅰ层,大部分分为内、外侧束包绕灰质后角边缘由浅部板... 用猫20只,于内脏大神经注射CT—HRP,对初级传入在中枢内的投射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内脏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投射纤维主要经Lissauer's束到脊髓后角边缘,部分可能终止于Ⅰ层,大部分分为内、外侧束包绕灰质后角边缘由浅部板层向深部板层进入Ⅴ、Ⅶ、Ⅹ层。内侧束可能有部分上升到薄束核。电镜观察,在Ⅰ、Ⅴ、Ⅶ、Ⅹ层看到标记的轴突末梢且可直接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形成突触。本文还对内脏传入通路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交感传入纤维可能经脊髓后角神经元中继上传至孤束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后角 初级传入 神经
下载PDF
猫皮层体感区内脏大神经代表区细胞内电位的记录
20
作者 滕国玺 王雪峰 +2 位作者 刘素珍 刘钊 马晓玲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18-119,共2页
本实验共观察8只猫,15个皮层内脏神经相关神经元和。个胶质细胞。神经元静息电位为40~60mv,有自发放电并于刺激内脏大神经时出现动作电位。
关键词 内脏神经 细胞内电位 皮层体感区 记录 内脏神经 胶质细胞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自发放电 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