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我国“内生现代性”话语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彭松
袁玖林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3,共7页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
现代性
外缘
现代性
话语建构
现代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国图志》里的“弥利坚”形象与魏源的“托洋改制”
2
作者
马晓见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5,共18页
《海国图志》“弥利坚”部分记述彼时美国,但其文本形象带有建构性。书中凸显了该国作为足以与世界霸主英国相拮抗的新兴强国的世界地位,同时据此展开其“托洋改制”:其政制的枢纽与富强的根源被聚焦于“无君”,其选举制的目标被描绘为...
《海国图志》“弥利坚”部分记述彼时美国,但其文本形象带有建构性。书中凸显了该国作为足以与世界霸主英国相拮抗的新兴强国的世界地位,同时据此展开其“托洋改制”:其政制的枢纽与富强的根源被聚焦于“无君”,其选举制的目标被描绘为“公举贤者”,其政制的精神被理解为“自下而上”。此“托洋改制”根源于魏源自己的政治理想:对李贽“无君”思想的现实化,对中国历史“选贤与能”理想进一步的期望和对共同体建基于百姓自主政治行动的认同。此“托洋改制”与龚自珍的“托古始改制”和康有为的“托孔子改制”有所区别,又分别在“自下而上”精神与“太平”理想上深层次相通。此文本里的弥利坚是魏源思想的有机部分,也是魏源对中国内生现代性思潮的深度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国图志》
魏源
弥利坚
改制
内生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彭松
《武陵学刊》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现代性”发端于启蒙时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积极肯定与张扬,是目前文明程度最高、进步空间最大的伦理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性”,表面上看,是依托西方“现代性”而产生和发展的,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下产生,是...
“现代性”发端于启蒙时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积极肯定与张扬,是目前文明程度最高、进步空间最大的伦理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性”,表面上看,是依托西方“现代性”而产生和发展的,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下产生,是西方伦理文化的附属品;但实际上,它产生自悠久而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沿着西方“现代性”的生成逻辑而是沿着明清之际启蒙伦理思想中反理学的平民化路径产生的。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确立了以气质一元论为前提、自我利益追求为道德内涵的自然人性论,为中国“现代性”之路提供了最初的本土资源和生成的内在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启蒙
内生
现代性
阳明后学
实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从“内生型”向“外发型”的嬗变
被引量:
1
4
作者
叶飞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5-231,共7页
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纯粹依赖于外部力量(西方话语)的推动,还是源自于本土观念结构的内在变革,至今依然有很多争议。众学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是一种"外发型"现代性意识,...
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纯粹依赖于外部力量(西方话语)的推动,还是源自于本土观念结构的内在变革,至今依然有很多争议。众学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是一种"外发型"现代性意识,是西方的"舶来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晚明清初的知识分子在儒学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启蒙意识,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的"内生型"维度。清末民初以后,随着西方现代性文化强势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盘西化"思潮的形成,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外发型"现代性意识才逐渐取代了"内生型"的现代性意识,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
内生
型”
现代性
“外发型”
现代性
现代性
意识
原文传递
题名
我国“内生现代性”话语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彭松
袁玖林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儒家资源研究”(15BZX109)。
文摘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关键词
内生
现代性
外缘
现代性
话语建构
现代性
Keywords
Endogenous Modernity
Exogenous Modernit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Modernity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D0-0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国图志》里的“弥利坚”形象与魏源的“托洋改制”
2
作者
马晓见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5,共18页
基金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资助编号:GZB2023055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海国图志》“弥利坚”部分记述彼时美国,但其文本形象带有建构性。书中凸显了该国作为足以与世界霸主英国相拮抗的新兴强国的世界地位,同时据此展开其“托洋改制”:其政制的枢纽与富强的根源被聚焦于“无君”,其选举制的目标被描绘为“公举贤者”,其政制的精神被理解为“自下而上”。此“托洋改制”根源于魏源自己的政治理想:对李贽“无君”思想的现实化,对中国历史“选贤与能”理想进一步的期望和对共同体建基于百姓自主政治行动的认同。此“托洋改制”与龚自珍的“托古始改制”和康有为的“托孔子改制”有所区别,又分别在“自下而上”精神与“太平”理想上深层次相通。此文本里的弥利坚是魏源思想的有机部分,也是魏源对中国内生现代性思潮的深度推进。
关键词
《海国图志》
魏源
弥利坚
改制
内生
现代性
Keywords
Hai Guo Tu Zhi
Wei Yuan
Mi Li Jian
institutional reform
China's endogenous modernity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彭松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武陵学刊》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儒家资源研究”(15BZX109)。
文摘
“现代性”发端于启蒙时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积极肯定与张扬,是目前文明程度最高、进步空间最大的伦理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性”,表面上看,是依托西方“现代性”而产生和发展的,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下产生,是西方伦理文化的附属品;但实际上,它产生自悠久而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沿着西方“现代性”的生成逻辑而是沿着明清之际启蒙伦理思想中反理学的平民化路径产生的。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确立了以气质一元论为前提、自我利益追求为道德内涵的自然人性论,为中国“现代性”之路提供了最初的本土资源和生成的内在逻辑起点。
关键词
中国早期启蒙
内生
现代性
阳明后学
实学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从“内生型”向“外发型”的嬗变
被引量:
1
4
作者
叶飞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5-231,共7页
文摘
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意识的萌生和发展是纯粹依赖于外部力量(西方话语)的推动,还是源自于本土观念结构的内在变革,至今依然有很多争议。众学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是一种"外发型"现代性意识,是西方的"舶来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晚明清初的知识分子在儒学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启蒙意识,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的"内生型"维度。清末民初以后,随着西方现代性文化强势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盘西化"思潮的形成,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外发型"现代性意识才逐渐取代了"内生型"的现代性意识,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
知识分子
“
内生
型”
现代性
“外发型”
现代性
现代性
意识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学]
K257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我国“内生现代性”话语建构的必要与可能
张彭松
袁玖林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国图志》里的“弥利坚”形象与魏源的“托洋改制”
马晓见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3
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张彭松
《武陵学刊》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意识:从“内生型”向“外发型”的嬗变
叶飞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