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旧石器时代晚期佩带具的功能及含义 被引量:9
1
作者 安家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1995年第2期3-11,共9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佩带具的功能及含义安家瑗在世界一些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常可见到用兽牙、兽骨、鱼骨、贝壳、蚶壳、海螺壳、驼鸟蛋皮、石头等磨制、穿孔制成的佩带具。国内多数学者都称其为装饰品或人体装饰品,也有学者认为... 旧石器时代晚期佩带具的功能及含义安家瑗在世界一些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常可见到用兽牙、兽骨、鱼骨、贝壳、蚶壳、海螺壳、驼鸟蛋皮、石头等磨制、穿孔制成的佩带具。国内多数学者都称其为装饰品或人体装饰品,也有学者认为这些佩带具除去装饰外可能还含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山顶洞 下犬齿 装饰品 萨满教研究 贾兰坡 穿孔贝壳 原始思维 巫术
原文传递
瑶族服饰审美简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程朗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6-118,68,共4页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郭沫若同志于1956年为北京服装展览会题) 服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又是反映文明程度的标志,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就...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郭沫若同志于1956年为北京服装展览会题) 服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又是反映文明程度的标志,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就是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的艺术结晶。 一、瑶族服饰的审美进程 瑶族社会的发展,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当时的瑶族先民过着“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烤火御寒”的生活,兽皮树叶遮体,是为着御寒和遮羞的功利目的,谈不上审美。以后慢慢有了用兽骨、兽牙、羽毛作装饰物的,但最初也是出于炫耀战绩的功利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审美 族人 图案 瑶族先民 民族 女服 审美观照 功利目的 装饰物
下载PDF
微雕
3
作者 裘永强 《上海工艺美术》 1995年第4期34-35,共2页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用刀锲刻在牙、骨片上小如粟粒的卜辞,但没有形成独立的名称。清代,由于晓轩首创了在一粒形状象米的象牙上锲刻文字的作品,被称为“一粒米”。从此,几千年来在牙、骨上锲刻小字的作品才有了自己的名称:“米刻”、“
关键词 微雕 甲骨文卜辞 古文字学 骨片 刀法 单体字 遗址 小字
原文传递
俏儿要鲜亮 耳著明月珰——漫话耳饰艺术
4
作者 叶金毅 《上海工艺美术》 1996年第2期30-31,33,共3页
耳饰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首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旧石器中期已见雏形,到了晚期先民们开始用海蚶壳、兽牙、鱼骨钻孔来制作耳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期,人们从甘肃礼具出土的那一时期陶人像上发现两耳皆有孔,说明那是为挂系耳饰... 耳饰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首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旧石器中期已见雏形,到了晚期先民们开始用海蚶壳、兽牙、鱼骨钻孔来制作耳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期,人们从甘肃礼具出土的那一时期陶人像上发现两耳皆有孔,说明那是为挂系耳饰的,而且,耳饰已有坠、环、管等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饰 明月 首饰材料 穿耳 服装 装饰 方型 旧石器 使用比较
原文传递
“呵,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从原始艺术的心理分析入手,探讨艺术的起源
5
作者 梁安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并常常提出新的理论,“多元论”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多元论”,这是一种认为以往的艺术起源理论,“不足以单独说明艺术起源的问题,但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互为补充”,成为“一种较... 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并常常提出新的理论,“多元论”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多元论”,这是一种认为以往的艺术起源理论,“不足以单独说明艺术起源的问题,但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互为补充”,成为“一种较为宽容的多元的起源理论。”为了确证“多元论”的科学性,有的论者提出要从新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进行艺术起源的研究。笔者认为,“多元论”是值得商讨的,但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方法去研究艺术的起源,是个很好的意见,它有助于将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艺术 原始人 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 巫术观 心理分析 岩洞 社会实践 舞蹈
下载PDF
贵州最早的骨制装饰品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思夫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贵州最早的骨制装饰品出自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的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装饰品有1件骨笄和1件穿孔兽牙。它们是贵州的首次发现,也体现了贵州远古人类最早的爱美意识。从装饰品本体携带的信息,探索其制作技能,反映... 贵州最早的骨制装饰品出自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的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装饰品有1件骨笄和1件穿孔兽牙。它们是贵州的首次发现,也体现了贵州远古人类最早的爱美意识。从装饰品本体携带的信息,探索其制作技能,反映出当时人类加工技术的复杂和进步,即对不同用途的装饰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对同一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步改良的处理能力。这既是思维进化指导行为的结果,亦是原始人类迈向更加文明时代的一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岩脚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装饰品 骨笄 穿孔
下载PDF
“呷乌”、银牌、兽牙和护身符
7
《河北自学考试》 2004年第3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呷乌” 银牌 护身符 少数民族 护身功能 肢体装饰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装饰画漫谈
8
作者 戴信军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4-34,共1页
“装饰”一词,早在18—19世纪已出现于西方,泛指艺术修饰。稍后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而我国5—6世纪已有了装饰一词,指修饰、打扮。 距今维二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便是我国先民的装饰物。他们将简单... “装饰”一词,早在18—19世纪已出现于西方,泛指艺术修饰。稍后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而我国5—6世纪已有了装饰一词,指修饰、打扮。 距今维二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便是我国先民的装饰物。他们将简单加工的钻孔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其项间。有的鱼骨上还留下赤铁矿红颜色的痕迹,这是“山顶洞人”为死者撒上的赤铁矿粉,幻想着血液的恢复,呼唤失去的生命,是人类早期审美观念的体现。 最初的装饰纹样来自人类所创造的绳、席、篮、网等,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做。如篮纹是粘土涂在溶器上烧制时留下的;绳纹是为了加固器壁捆扎拍打时留下的;席纹是陶器放在席上待干时印上的。这些装饰纹样与实用有关,而不是纯审美动机下产生的,因而装饰与实用是一体的、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画 装饰物 装饰艺术 装饰纹样 鱼骨 山顶洞人 加固器 席纹 形式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