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间性到兼性:文学理论主体性的当代转换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建中 刘纯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0,256,共9页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因传统认识论主体性易陷入一元主体、主客二分、本质论和独断论四大困境,故现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以补缺救弊,力图化"认识"为"存在",转"主客"为"我你&quo...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因传统认识论主体性易陷入一元主体、主客二分、本质论和独断论四大困境,故现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以补缺救弊,力图化"认识"为"存在",转"主客"为"我你",以"生成"易"本质",兴"对话"避"独断"。这一努力虽有成效却不足以救主体性之弊。出路何在?用中国文化的兼性智慧化解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危机。中华文明形成的乃是兼性主体,具有"兼蕴一体""兼鸣百家""兼怀万物""兼忘天下"四大智慧。当代文学理论应实现从"主体间性"到"兼性主体"的转换,达至兼以易别、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的心胸与境界,重建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兼性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 主体
下载PDF
中国阐释学的兼性主体与话语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中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25,206,共22页
“兼”之语义内蕴阐释学意味:“兼持二禾”是阐释主体(人手)与阐释对象(二禾)的相遇,而“兼”之持二禾、容三秋、倍驿程、济天下的语义递增则是阐释空间的扩展。华夏文明的兼性智慧构成中国阐释学主体及行为的文化基因及语义根抵,以“... “兼”之语义内蕴阐释学意味:“兼持二禾”是阐释主体(人手)与阐释对象(二禾)的相遇,而“兼”之持二禾、容三秋、倍驿程、济天下的语义递增则是阐释空间的扩展。华夏文明的兼性智慧构成中国阐释学主体及行为的文化基因及语义根抵,以“兼”为词根,墨子标举“兼士”“兼君”,庄子感言“兼怀万物”,《尔雅》并列“我”的14种兼称,《诗经》“嗟我怀人”兼怀“你”“我”。中国阐释学主体的“兼”,包容穷达兼善的身份主体、三教兼宗的思想主体和四部兼备的知识主体,较之西方现象学主体的“间”更为宽裕广博。兼性主体创生兼性话语,汉语的语义兼训与语用兼类,指向汉语阐释的寓象、重言和随境,形成兼性话语的“诗”兼三训、“文”兼三性和“语”兼三言。关于“兼”的语义训话和知识考古,或可为中国阐释学主体及话语的概念标识提供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话语 中国阐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