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
被引量:
2
1
作者
程至杰
齐鸣
+3 位作者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5,共11页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水稻的比重很低,具备黄淮地区稻粟兼作农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显示了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各类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采集野生植物仍然是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方式。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豫东地区仰韶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地区
仰韶时代中期
炭化植物遗存
兼
作
农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娟
杨玉璋
+3 位作者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酸模属(Rumex)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了少量来自栎属(Quercus)、菱属(Trapa)和枣属(Ziziphus)等植物的硬果核壳.实验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农作物有水稻和粟两种,并可能开始种植大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水稻是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比重相对较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农作物除水稻和粟外,还发现了小麦、大豆和黍,从而形成新的"五谷俱全"的作物结构,其中水稻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小麦异军突起,其地位仅次于水稻,粟类作物和大豆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分析本地区同时期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淮河干流南北的农业结构有明显差异,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水稻与旱地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相近,而在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纬度位置考古遗址的农作物结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水稻的比重自纬度较高的皖北地区到纬度较低的淮河以南不断上升,而粟、黍和小麦这些作物的比重则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与不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直接相关.此外,从该地区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来看,龙山时代晚期,小麦已在鲁南山地以南的山前地带分布,至岳石文化时期,传播至黄淮平原北部,且最迟不晚于西周早中期,小麦的分布已跨过淮河干流,传播至江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台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
兼
作
农业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
6
3
作者
鲁西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29-42,共14页
关键词
明朝时期
汉水流域
农业
经济
区域差异
垸田
农业
区
水旱
兼
作
农业
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
被引量:
2
1
作者
程至杰
齐鸣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KG023)。
文摘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水稻的比重很低,具备黄淮地区稻粟兼作农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显示了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各类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采集野生植物仍然是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方式。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豫东地区仰韶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豫东地区
仰韶时代中期
炭化植物遗存
兼
作
农业
Keywords
East Henan
Yangshao
charred plant
mixed farming
分类号
Q948.5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娟
杨玉璋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48、41772172和4127218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批准号:2015CB9538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5YJA780003)和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AHSKY2016D37)共同资助
文摘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酸模属(Rumex)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了少量来自栎属(Quercus)、菱属(Trapa)和枣属(Ziziphus)等植物的硬果核壳.实验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农作物有水稻和粟两种,并可能开始种植大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水稻是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比重相对较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农作物除水稻和粟外,还发现了小麦、大豆和黍,从而形成新的"五谷俱全"的作物结构,其中水稻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小麦异军突起,其地位仅次于水稻,粟类作物和大豆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分析本地区同时期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淮河干流南北的农业结构有明显差异,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水稻与旱地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相近,而在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纬度位置考古遗址的农作物结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水稻的比重自纬度较高的皖北地区到纬度较低的淮河以南不断上升,而粟、黍和小麦这些作物的比重则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与不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直接相关.此外,从该地区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来看,龙山时代晚期,小麦已在鲁南山地以南的山前地带分布,至岳石文化时期,传播至黄淮平原北部,且最迟不晚于西周早中期,小麦的分布已跨过淮河干流,传播至江淮地区.
关键词
钓鱼台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
兼
作
农业
Keywords
Diaoyutai site
Late Longshan Period
Western Zhou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red plant remains
mixed farming of rice and millets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P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
6
3
作者
鲁西奇
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29-42,共14页
关键词
明朝时期
汉水流域
农业
经济
区域差异
垸田
农业
区
水旱
兼
作
农业
区
分类号
F329.04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2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
程至杰
齐鸣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张娟
杨玉璋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原文传递
3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鲁西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