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孟子“寡欲”说到荀子“养欲”说——儒家新义利观之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海英 路德斌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8-173,共6页
以伦理(义)统辖功利(利)是儒家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及原则,荀子同样坚守。然而,正是这种价值及原则的一致性掩盖并从而使人们忽略了荀子与孔、孟在义利之辨问题上所存在着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事实上,在共同的价值坚守之下,由... 以伦理(义)统辖功利(利)是儒家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及原则,荀子同样坚守。然而,正是这种价值及原则的一致性掩盖并从而使人们忽略了荀子与孔、孟在义利之辨问题上所存在着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事实上,在共同的价值坚守之下,由荀子发展而出的是一种与孔、孟有着不同理路、不同义蕴的儒家新义利观。与孔、孟的义利观相比,它带给人们的是别一样的视角、别一样的效果和别一样的心态与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伦理统辖功利 义利二分 义利合一
下载PDF
荀子“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长学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1-33,30,共4页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根源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为此,发掘荀子提出的“节欲”、“养欲”、“导欲”理论,把“欲”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根源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为此,发掘荀子提出的“节欲”、“养欲”、“导欲”理论,把“欲”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自然
下载PDF
荀子论个人欲求的多维整合
3
作者 刘新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4-57,70,共5页
荀子认为“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整合个人欲求 ,不可立意于灭求绝欲 ,亦不可归旨于恣情纵欲 ,而应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层面多维切入。在物质层面上 ,荀子主张增加财富总量、“通流财货粟米”、均衡财富分配 ;在精神层面上 ,荀子... 荀子认为“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整合个人欲求 ,不可立意于灭求绝欲 ,亦不可归旨于恣情纵欲 ,而应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层面多维切入。在物质层面上 ,荀子主张增加财富总量、“通流财货粟米”、均衡财富分配 ;在精神层面上 ,荀子强调“养欲节求”、抑“畸欲”而使个人欲求归于守常中理 ;在制度层面上 ,荀子认为应当“化性起伪”、隆礼重法 ,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 ,从而达于国家大治 ,社会大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儒家思想 “节求” 封建礼制
下载PDF
先秦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
4
作者 臧衍杰 《今日科苑》 2010年第8期24-25,共2页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追求和放纵。为此,发掘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所提出的"节欲"理论,把欲望放在一个准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也不搞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追求和放纵。为此,发掘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所提出的"节欲"理论,把欲望放在一个准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也不搞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下载PDF
养欲与成圣——荀子论人的实现
5
作者 张美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人能有何种实现?在荀子看来,首先表现为对本真之"欲"的合理满足,这是人在生理上维系其存在的需要。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 人能有何种实现?在荀子看来,首先表现为对本真之"欲"的合理满足,这是人在生理上维系其存在的需要。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法"的导引,不仅使"欲"的满足有了相应保障,还使人在生存向度上避免了因"逐欲"而导致的没落。在生存筹划方面,人可以通过自我立法结成强大的伦序共同体,使其作为类的胜出成为可能。人"最为天下贵",这意味着人不可沉沦于普通之物,而是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实现。在"学以成圣"的面向,荀子坚信人生而平等,所有人只要坚持"修为",最终必将达至完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成人 修身 成圣
下载PDF
试论荀子的义利观——基于公私关系角度的考察
6
作者 郑随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11-12,17,共3页
在孔子、孟子的基础上,荀子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荀子谈义时将个体置于群体之下,认为群体是个体得以生存的基础,"义"是人成为人的规定,群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荀子谈利时与人的欲望相联系,人... 在孔子、孟子的基础上,荀子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荀子谈义时将个体置于群体之下,认为群体是个体得以生存的基础,"义"是人成为人的规定,群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荀子谈利时与人的欲望相联系,人的欲求过度就会引起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义利对立发生在公利与私欲之间,平衡公利与私欲的方法是"养欲"。以礼养心,令欲适度,行于中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荀子
下载PDF
从楚竹书《诗论》之说“好色”谈《毛诗序》的旧争议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竹书《诗论》 好色说 讽谏说
下载PDF
“性朴”论与荀子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峻岭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5,共5页
荀子为性朴论者,他的人性论是其理论的基石,与其天人观、义利观、社会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最终落实到"礼以养欲"上,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荀学完成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荀子 性朴论 天人观 义利观 礼以
原文传递
礼以养欲:荀子对孟子心性道德观的重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树勤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礼以 社会和谐
下载PDF
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海涛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第5期97-101,共5页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孝道观对于我们弘扬优秀的孝文化、应对老龄化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礼以 敬始慎终 通权达变
下载PDF
试论荀子的人格审美理论
11
作者 李冬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4-59,共6页
荀子的人格审美理论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美学理论之一。荀子称自己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儒家学者,其对曾子、子思及孟子的人格审美理论进行批判,并开拓创新,创建了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和性有二重的人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全粹唯美... 荀子的人格审美理论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美学理论之一。荀子称自己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儒家学者,其对曾子、子思及孟子的人格审美理论进行批判,并开拓创新,创建了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和性有二重的人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全粹唯美的人格修养、顺性养欲乃人格修养的泛化、积善隆德为人格修养的完成的人格审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审美 人格修 全、粹唯美 顺性 积善隆德
下载PDF
“和”:华夏文化的超稳定系统
12
作者 杨小川 邓志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38-43,51,共7页
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文化人手,探讨了“和”文化的生成过程,剖析了“和”文化的构成系统,揭示了“和”文化的超稳定特质和功能,给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何以能长治久安提供了一份颇值得参考的解答。
关键词 宗法 代间之和 平辈之和 天下之和 和以调情 和以 超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