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 被引量:608
1
作者 叶浩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或"容器"。学习被视为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教育观念。具身认知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挑战了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形成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学习 教育
原文传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被引量:210
2
作者 刘海龙 束开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89,共10页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地揭示传播传递观所隐含的刺激—反应这一实证主义逻辑,凸显身体及其知觉类型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统性缺席;其次,从符号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检视传播仪式观的作用机制,尝试以具身视角填补由这一作用机制所造成的学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将虚拟现实理解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借此为彻底离身的技术神话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体观念 虚拟现实
下载PDF
“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 被引量:113
3
作者 孙凝翔 韩松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2-141,共20页
"可供性"(affordance)已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概念脉络复杂且难以把握,传播学对affordance概念的运用往往失之要义。本文梳理了该概念的来源和背景,探索了该概念引入传播学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其中的范式变迁... "可供性"(affordance)已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概念脉络复杂且难以把握,传播学对affordance概念的运用往往失之要义。本文梳理了该概念的来源和背景,探索了该概念引入传播学的关键节点,指出了其中的范式变迁与概念转义,并辨析了"可供性"这一译名的问题。本文建议将affordance译为"示能"。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示能"强调了具身性、物质性和主客体对称性三项属性,为媒介研究突破目前困境提供了可能的进路,亦为传播学之转向与重构提供了有利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 媒介/技术 示能 物质
原文传递
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 被引量:112
4
作者 彭兰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2,共9页
进入智能时代,智能设备将促进人的"赛博格化",在此基础上,人也会被"虚拟实体"化,人的行为、活动、身体状态等以多种维度被映射在虚拟世界里。人的某个身体"元件"也可以被数据化方式复制,并与人的实体脱离... 进入智能时代,智能设备将促进人的"赛博格化",在此基础上,人也会被"虚拟实体"化,人的行为、活动、身体状态等以多种维度被映射在虚拟世界里。人的某个身体"元件"也可以被数据化方式复制,并与人的实体脱离,甚至与其他对象结合。作为赛博格的人,既被增强,又被约束,也被数字化的方式分解。VR/AR等技术将改变虚拟空间的呈现方式,曾经以"离身性"为主的虚拟空间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具身性",具身认知在虚拟空间中也仍然起作用,在智能时代还可能表现出新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赛博格 后人类主义 数字化生存
原文传递
“体验”的内涵与旅游体验属性新探 被引量:96
5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25,共10页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旅游体验研究要回归旅游者这一主体,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在非表征理论范式下关注游客的具身感知、情感和行为,并注意感官民族志等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旅游体验 情境 流动 生成
下载PDF
传播中的离身与具身: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认知交互 被引量:80
6
作者 於春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50,共16页
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中极为重要,但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少有理论关注。本文试图描述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的思想渊源、迭代缘由、理论主张以及二者的交互趋势。分析认为,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在新闻播报领域的典型应用... 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中极为重要,但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少有理论关注。本文试图描述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的思想渊源、迭代缘由、理论主张以及二者的交互趋势。分析认为,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在新闻播报领域的典型应用之一,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源于离身认知,日益走向具身认知,不断尝试两种认知的交互融合;人工智能新闻主播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具身性、情境认知、认知发展与动力系统。据此提出,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需要不断向前,放下非此即彼,走向更高阶交互的亦此亦彼,这是优化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可能进路,也有益于媒介进化视域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未来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认知 认知发展 动力系统 媒介进化
原文传递
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7
作者 胡万年 叶浩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115,124,共6页
综观我国心理学界的具身认知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从具身认知的概念界定、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和理论反思等四个研究层面评述具身认知研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具身认知研究呈现出从哲学研究到实验研究再到... 综观我国心理学界的具身认知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从具身认知的概念界定、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和理论反思等四个研究层面评述具身认知研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具身认知研究呈现出从哲学研究到实验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主要对具身认知作理论综述,在实验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应引起重视,加强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认知科学 心理学
原文传递
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应用启示 被引量:47
8
作者 王靖 陈卫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2年第3期88-93,共6页
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关于世界、心智、知识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具身认知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范式上都呈现出很大不同。由于抓住了具身性这一核心特性,具身认知发现了一... 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关于世界、心智、知识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具身认知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范式上都呈现出很大不同。由于抓住了具身性这一核心特性,具身认知发现了一条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关于现实的极端观点之间的中间道路,对以往的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扩充性。具身认知对于我们理解学习,明确一切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意义,也为更具包容性的贯一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的认识论基础。同时,具身认知对于开展与教学活动并行的教学设计,设计整合了物理、生物与电子媒介的"认知系统"环境,对于促进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教学设计 范式 应用启示
下载PDF
具身认知与具身隐喻——认知的具身转向及隐喻认知功能探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范琪 叶浩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认知 隐喻认知功能
下载PDF
AI虚拟主播与主持人具身传播 被引量:34
10
作者 邵鹏 杨禹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74,共4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完成对于身体的"消解",AI虚拟主播的上岗,更使得人机间的协同与竞争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具身性与具身传播的理论视角则将新闻传播学研究聚焦到身体的传播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剖析主持人行业的能力... 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完成对于身体的"消解",AI虚拟主播的上岗,更使得人机间的协同与竞争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具身性与具身传播的理论视角则将新闻传播学研究聚焦到身体的传播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剖析主持人行业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视角。本研究以AI虚拟主播现象和真人主持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协调主持人身体"在场"与"离场"的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充分发挥身体作为"传播平台"的作用,提升主持人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才能使其更适应"人机互嵌"趋势下的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虚拟主播 主持人 传播
原文传递
赛博与后人类主义 被引量:31
11
作者 冉聃 蔡仲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76,共5页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 后人类主义 新本体论
原文传递
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动作和运动问题——四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宁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9,共7页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学前教育如何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回归"基本"成为值得再次关注的重大问题。什么是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基本",如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学前教育如何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回归"基本"成为值得再次关注的重大问题。什么是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基本",如何认识"基本",是需要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界深入思考的。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不仅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的普遍特征;运动是以身体为轴心的一种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和总体的活动,涉及认知、动机以及情感方面。动作和运动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角度来说,动作和运动(同时还包括感觉)在婴幼儿期心理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建构作用。从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同源性来看,动作问题一开始就并不单纯是动作问题,动作发展本身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早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对儿童早期动作和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遗憾的是,儿童早期动作发展和运动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分强调抽象符号系统的作用,特别是把抽象符号系统和学业学习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置于一个极不恰当的位置是当前早期教育实践中极为普遍存在、也是非常危险的倾向。这种危险在于以所谓早期智力开发的名义压缩了婴幼儿动作和感觉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远离感性经验和"物理实在",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通过动作主动建构自身经验和通过运动与游戏宣泄和表达基本情绪的机会。深入学习国家教育政策文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动作和运动教育,让婴幼儿置身于感性、具体的"实在"中,置身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置身于自然而非抽象的符号世界之中,是早期教育基于发展逻辑回归"基本"的必然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运动 幼态持续
下载PDF
具身性、认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伦理学 被引量:25
13
作者 徐英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57,共8页
在主流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将伦理规范的内容转化为机器编码的作业,在逻辑上必须预设一个好的语义学理论框架,而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所采用的语义学基础理论却恰恰是成问题的。文章主张在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伦理学... 在主流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将伦理规范的内容转化为机器编码的作业,在逻辑上必须预设一个好的语义学理论框架,而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所采用的语义学基础理论却恰恰是成问题的。文章主张在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身体图式"在伦理编码进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依据此番立论,并主张:机器伦理学的核心关涉将包括对人工智能的"身体"——而不仅仅是"心智"——的设计规范,即必须严肃考虑"怎样的外围设备才被允许与中央语义系统进行恒久的接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伦理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图式 语义学
下载PDF
作为媒介性的具身性:对具身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23
14
作者 胡翼青 赵婷婷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共11页
当下具身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两条路径,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后者则看到媒介在连接人与世界时的消失和退隐。通过与思想史的对话,本文认为具身性对于媒介本体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媒介... 当下具身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两条路径,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后者则看到媒介在连接人与世界时的消失和退隐。通过与思想史的对话,本文认为具身性对于媒介本体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具身性意味着,媒介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隐蔽了自身,以不可见的状态他律着其他社会场域并组织起社会的时空秩序,使人无法觉察到是媒介本身组织和建构着这个世界。媒介的不可见性与可见性的这种相反相承的关系,使媒介技术体系本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幽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 不可见 媒介本体论
原文传递
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 被引量:22
15
作者 姚曦 任文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智能时代传播技术的具身化,使得在身—心二元论认知视野下被忽视和遮蔽的身体在传播中得以凸显。以认知科学和知觉现象学中的具身理论为出发点,以新传播技术下的广告实践为经验材料,分析了智能时代广告如何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上与受众... 智能时代传播技术的具身化,使得在身—心二元论认知视野下被忽视和遮蔽的身体在传播中得以凸显。以认知科学和知觉现象学中的具身理论为出发点,以新传播技术下的广告实践为经验材料,分析了智能时代广告如何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上与受众的身体勾连,而实现其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 意识沉浸 知觉沉浸
下载PDF
隐喻认知的具身性及文化过滤性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毅 王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6-143,共8页
人类身体数千年以来均被视为一种介质来用于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这种"体认"世界的过程被赋予了底蕴深厚的隐喻性。隐喻不仅仅是纯粹的修辞手段,更是基础的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隐喻认知虽具有身体或心理基础,但其又不可避免... 人类身体数千年以来均被视为一种介质来用于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这种"体认"世界的过程被赋予了底蕴深厚的隐喻性。隐喻不仅仅是纯粹的修辞手段,更是基础的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隐喻认知虽具有身体或心理基础,但其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模型的影响,文化和身体共同成为影响人类语言的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隐喻作为自我认知的具象体现,蕴含着人类生理基础、身体体验的共性,暗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同时,不同的文化模型也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信仰、行为方式及其对世界和自身经历的讨论方式,因此,隐喻也不可避免地反映着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个性。基本隐喻多基于身体经验,而复杂隐喻将基本隐喻与文化融合,更倾向于具有文化特异性。通过梳理隐喻认知的具身性和文化性,可以厘清隐喻认知、身体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隐喻认知的文化性对其具身性的过滤作用,这为研究隐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文化 基本隐喻 复杂隐喻 过滤
原文传递
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 被引量:22
17
作者 何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59,150,共7页
"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具身认知研究进路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蕴含着三个重要问题:何为身体,何为认知过程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身体对认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知觉—运动进... "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具身认知研究进路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蕴含着三个重要问题:何为身体,何为认知过程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身体对认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知觉—运动进路、延展功能主义进路和生成进路)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为生成的具身认知研究进路提供了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知觉—运动 延展功能主义 生成
下载PDF
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 被引量:21
18
作者 黄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6-51,共6页
屏幕围裹下的身体对现实空间的感受能力基本被截除了,改变了身体和在世空间的关联程度。在远程在场的状态下,身体不再是现象学意义上主动的、富有感知能力的身体,而是成了终端,只是技术假体的承受者,消弭了不同身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屏幕围裹下的身体对现实空间的感受能力基本被截除了,改变了身体和在世空间的关联程度。在远程在场的状态下,身体不再是现象学意义上主动的、富有感知能力的身体,而是成了终端,只是技术假体的承受者,消弭了不同身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城市在屏幕中延展,所谓的"后城邦"围绕着屏幕而建立,它脱离了地点的规限,可以随时出发和到达。所谓的"真实时间的城市化"其实是由屏幕/假器装备起来的身体的城市化,整座城跟随身体在空间中移动。和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相类,后城邦生活"构成了一种不同的‘在世界中的存在’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屏幕 远程存在 后城邦
下载PDF
地理媒介与第三空间: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维涛 张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2-1096,共15页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地理媒介 纹理 移动 物质 第三空间
原文传递
媒介技术演进中的具身性情感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孙强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72-85,共14页
研究以怀旧技术、5G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对象,主要探讨了公众对特定技术类型的情感倾向和话语内容的问题,技术、身体、情感在媒介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关系互动问题,以及具身性理论在新情境下的趋向问题。分析结果显示:怀旧技术的... 研究以怀旧技术、5G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对象,主要探讨了公众对特定技术类型的情感倾向和话语内容的问题,技术、身体、情感在媒介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关系互动问题,以及具身性理论在新情境下的趋向问题。分析结果显示:怀旧技术的情感倾向为正面,话语内容以怀旧情绪表达为主;5G信息网络技术的情感倾向为负面,话语内容以技术体验为主;虚拟现实技术的情感倾向为中性,话语内容以技术期待为主。在媒介技术演进的语境中,媒介技术与情感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媒介技术与情感的共在性、媒介技术与情感的具身性。情感与身体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情感衍生依托感官联觉,情感衍生彰显知觉行为的结构化,情感衍生是身体空间和外部空间交互的结果。最后,情感具身性是具身性理论的新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演进 媒介技术 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