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受戒、舍戒及其它
- 1
-
-
作者
济群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20-23,共4页
-
文摘
当前僧人队伍的状况,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慨。之所以造成这样,不如法的传戒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自是一方面教育既有的僧尼,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慎重的接引未来的新生僧尼。受戒是确定僧尼资格的手续,所以需要认真对待,如法举行。这里把受戒的要领,并有关具戒者的事情:分受戒、舍戒、戒牒、烧香疤四项,供给诸大德们参考。
-
关键词
具戒
具足戒
四分律
戒体
僧团
大佛顶首楞严经
僧伽
见月律师
菩萨戒
诸根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六和合的意义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能海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5-16,共2页
-
文摘
此文系已故中国佛协副会长能海法师1936年在原北平佛教会的讲演,侍者明心记录。原载《四川佛教月刊》1936年第11期。今天读起来,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转载,以饷读者。
-
关键词
僧伽
能海
佛教会
净戒
僧团
清众
具戒
受持
在原
实相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喇钦与“卫藏十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端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妙音智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
文摘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
关键词
僧团
朗达玛
具戒
前弘期
佛教经典
佛教信徒
后弘期
灭法
持明
毗奈耶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辽代僧尼出家“具戒”考——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国庆
-
机构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1,共7页
-
文摘
辽人崇佛,二百余年间,有难以计数的男女信徒,小小年纪便走出家门,来到寺庵,耳闻晨钟暮鼓,目睹青灯黄卷,了其一生。石刻文字资料反映辽代僧尼出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当时社会佛教兴盛大环境影响所致,二是在家庭成员崇佛氛围熏陶下而为之,三是全民信教背景下的个人性格使然。辽代僧尼"具戒"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帝下诏"恩度",每次得"度"的僧尼人数众多,"具戒"之年龄也没有任何限制;二是寺院或僧司出题"试经",并按成绩排序,"具戒"年龄一般规定为二十岁。
-
关键词
辽代
僧尼
寺院
出家
具戒
石刻文字资料
-
分类号
K24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中峰禅师画像及其相关史实
- 5
-
-
作者
杨坤
-
出处
《上海文博论丛》
2005年第3期79-81,共3页
-
文摘
中峰禅师,是元代的著名高僧。据《西天目祖山志》一书的记载,中峰禅师生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十一月二日,为杭州钱塘孙姓子弟,幼年喜好佛事,"往参天目高峰和尚,一见欢然"。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随高峰和尚剃染于天目山师子院,法名明本。次年,受具戒,得高峰真传。宋濂《姑苏幻住庵记》称他"既得法于高峰妙公,
-
关键词
中峰禅师
景定
天目
具戒
十三年
元仁宗
圆通庵
集贤直学士
大元
赐号
-
分类号
K24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清凉山志》中的几处错误
- 6
-
-
作者
李宏如
-
出处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3期27-29,共3页
-
文摘
《清凉山志》是明代五台山高僧释镇澄所撰。它是继唐《古清凉传》和宋《广清凉传》之后,又一部介绍五台山的专著,是研究明代五台山佛教的珍贵资料。释镇澄,字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北京市西南)人,15岁出家于西山广应寺,礼引公为师,越三年,受具戒。当时,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等高僧在北京弘教。
-
关键词
清凉山志
镇澄
古清凉传
广清凉传
具戒
公主寺
华严
东台顶
壁观
中台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被引量:5
- 7
-
-
作者
洪修平
-
出处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52-57,共6页
-
-
关键词
三教合一
佛教
禅净双修
三教一致
儒佛道
智旭
具足戒
禅教并重
五台山
法语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抗日战争时期圆瑛法师的爱国实践及价值探析
- 8
-
-
作者
薛美玲
-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
-
出处
《法音》
2024年第7期72-75,共4页
-
文摘
圆瑛(1878-1953年),福建古田人,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1896年,圆瑛19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先习佛教律仪,后至福州大雪峰寺修苦行。在常州天宁寺随冶开老和尚习禅五载,又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依八指头陀敬安和尚参禅六年,其间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等修习教观。
-
关键词
圆瑛
天童寺
具足戒
天宁寺
雪峰寺
八指头陀
抗日战争时期
苦行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敦煌归义军时期的道场司探析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徐晓卉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
文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大乘具足戒已在敦煌地区流传 ,为受此戒而设的方等道场也已出现。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时期 ,方等道场司作为专事方等道场的机构而出现。本文针对方等道场的设置时间、地点及其职责问题作一商榷性探讨 ,可资借鉴。
-
关键词
敦煌
归义军
佛教
具足戒
道场司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从“鹅行象步”一语看佛教的中国化
- 10
-
-
作者
黄凯
-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
出处
《法音》
2023年第9期18-21,共4页
-
文摘
释僧晃,俗姓冯氏,绵州涪城南昌人。“形长八尺,颜貌都伟,威容整肃,动中规矩。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声气雄亮,志略宏远,纲维法任,有柱石焉。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这段文字出自唐代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兴福篇·释僧晃传》。传主是周隋之际的僧晃,他年轻时就学识渊博,立志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专攻《十诵律》。
-
关键词
具足戒
道宣律师
续高僧传
佛教的中国化
学识渊博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唐代诗僧灵一禅师
- 11
-
-
作者
禅悦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佛教文化》
2023年第4期102-107,共6页
-
文摘
灵一禅师(727-762)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诗僧之一。灵一不仅人品高洁,戒行精严,而且更以其高深的诗歌造谐名传后世。灵一的诗歌不仅思想内涵丰富,而且数量众多,堪称唐代诗僧之冠。灵一从小天资聪明,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每听人读诵诗句,往往听后成诵,被时人誉为神童。九岁时因厌恶尘世,决意出家。十三岁时投维扬法慎法师剃度出家,一年后跟从法慎法师受具足戒。灵一以学戒为已任,精修梵行。与人说话谈笑之间,常常劝人究明解脱之道。他还经常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引导信众把握正确的修行方法。
-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具足戒
梵行
弘法
灵一
出家
禅师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传老给我的当头棒喝 传老赐我的潺潺暖流
- 12
-
-
作者
明憨
-
机构
河北省佛教协会
邢台大开元寺
-
出处
《法音》
2023年第4期59-62,共4页
-
文摘
一、传印长老的平易谦和我和传印长老的佛缘,起源于柏林禅寺。当时我出家不久,1998年我们师父净慧长老升座,传印长老来参加升座法会。传老写了一幅贺联:“胼手胝足奋向蒿芒安宝刹;披荆斩棘敢教嵓薮涌楼台。”这幅贺联的下款,是“晚学传印和南敬撰并书”。事实上,传印长老比我们师父还大几岁,1955年,传印长老在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座下秉受具足戒时,师父是第三引礼师;从这个角度,传老自称“晚学”,由此可见传老的谦逊平和。
-
关键词
具足戒
净慧
虚云
云居山
老和尚
柏林禅寺
长老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李宏如
-
出处
《五台山研究》
1994年第2期32-36,共5页
-
文摘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与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宁静、致远、肃穆、平和为独特风格的宗教音乐,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乐分青庙与黄庙两种。青庙音乐中有伴奏念经的经文音乐和以乐器为主的经外音乐,这里专指青庙音乐中的经外音乐。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古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北方佛乐的代表。
-
关键词
五台山佛教
佛乐
佛教音乐
繁峙县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厅
五台山研究
佛寺
具足戒
法师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浏阳古佛”石霜庆诸禅师
- 14
-
-
作者
一钵云水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佛教文化》
2023年第1期94-96,共3页
-
文摘
唐代青原系禅僧潭州(今湖南长沙)石霜山庆诸禅师(807-888),俗姓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庆诸禅师13岁出家,依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绍銮禅师剃度。23岁时赴嵩山受具足戒,后来又到洛阳学习律典。在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正法,但庆诸禅师感觉所学属于“渐宗”,与自己心中所期盼的“顿悟成佛”的修学之路有很大的距离。
-
关键词
顿悟成佛
具足戒
石霜
江西吉安
江西南昌
修学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佛教的师资问题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济群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3-20,共8页
-
-
关键词
四分律
僧团
沙弥戒
见月律师
毗尼母经
具足戒
道宣律师
僧伽蓝
行事钞
戒相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学诚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2,共10页
-
文摘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学诚一、引子受戒在近代中国佛教活动中,大多已流于一种形式了,“撩衣、护钵、长跪、合掌。”引礼诸师口干舌燥,三师七证劳神疲形,大众辛苦一番,台下戒子依然莫名其妙!时见传戒之人不知授予何物,求受之人,亦不知所受者何?结果,虽名传戒,实无...
-
关键词
《四分律》
具足戒
比丘尼
律师
中国佛教
佛教协会
根本说一切有部
戒体
南山律
僧尼
-
分类号
B953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台湾佛教与中国大陆佛教密切相联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高振农
-
出处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373-380,共8页
-
-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台湾佛教
中国佛教
佛学院
佛教文化
具足戒
职业学校
江苏泰县
佛学研究
宝华山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僧伽的仪式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平川彰
白晓
-
出处
《法音》
1981年第4期26-29,共4页
-
文摘
僧伽、羯磨、结界、布萨、安居等,是僧徒习见常闻的佛教术语,但其概念不一定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平川彰博士是日本研究律藏的有名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年著有《律藏之研究》一书,为佛教学术界所推重。近年又在《禅文化》季刊上发表《释尊的教团》一文,对教团的一切制度进行研究,把晦涩枯燥的律学写得通俗易懂,是广泛地涉猎汉译律藏和运用丰富的印度知识的结果。本文,是《释尊的教团》的第二章,载于一九七九年《禅文化》第85号。
-
关键词
僧伽
律藏
教团
具足戒
布萨
三衣
沙弥戒
僧残
结界
五比丘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僧尼戒律的由来及种类
- 19
-
-
作者
净慧
-
出处
《法音》
1988年第12期9-12,共4页
-
文摘
戒律的由来我们已经说过,佛教的戒律是由于事实的需要而制,比丘比丘尼戒的完成,也不是一天的事。在最初的佛教僧团中,根本没有成文的戒律条文,所有的出家弟子,都有很深很厚的根器,往往都在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便能悟证圣位,低则得法眼净,见道证初果,高则直证四果阿罗汉,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
-
关键词
比丘尼戒
僧团
具足戒
法眼净
根器
见道
八敬法
世尊
五分律
菩萨戒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南山律简史及其教理行果(四)
- 20
-
-
作者
释学诚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70,共9页
-
文摘
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 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
-
关键词
三聚净戒
持戒
报身佛
具足戒
成佛
菩萨戒
一切众生
受持
僧团
法身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