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3
1
《文物》 1979年第7期1-24,98-105,共32页
随县曾侯乙墓,位于县城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原编为擂鼓墩一号墓。东边紧靠(氵厥)水,南距(氵员)水二公里许,西北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图一)。墓坑在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当地称为东团坡)的最东端。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 随县曾侯乙墓,位于县城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原编为擂鼓墩一号墓。东边紧靠(氵厥)水,南距(氵员)水二公里许,西北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图一)。墓坑在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当地称为东团坡)的最东端。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兴建营地、平整山头时发现此墓。1978年3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勘探小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图版 出土 中室 铭文 湖北省 铸造工艺 车马器 兵器 青铜礼器
原文传递
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 被引量:67
2
作者 王家祐 《文物》 1961年第11期28-31,2+5,共6页
1959年冬季,在兴建成汶铁路的工程中,新繁县民工大队在彭县东约四十华里的竹瓦街(场名),发现了一个大陶缸,里面盛放二十一件铜器,包括八件容器和十三件兵器。当时由民工大队部派人把全部遣物挖掘出来,放在队的仓库内。并电告有关机关。... 1959年冬季,在兴建成汶铁路的工程中,新繁县民工大队在彭县东约四十华里的竹瓦街(场名),发现了一个大陶缸,里面盛放二十一件铜器,包括八件容器和十三件兵器。当时由民工大队部派人把全部遣物挖掘出来,放在队的仓库内。并电告有关机关。当文物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尚能查知文物出土情况。今简记如次: 竹瓦街在清白江北约四里(西距新繁县清流场十二里),在蒙阳河南约八里(北距濛阳场十里)。在此两条大水间还有几条由西向东流的小水。这一带地方均为河流冲积成的平原,但因历年水流变迁,有高低不平的小土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瓦街 铜器 出土 彭县 四川 陶缸 容器 河流冲积 兵器 三角形
原文传递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 被引量:60
3
作者 裘锡圭 《文物》 1979年第7期25-33,共9页
应湖北省博物馆之约,我和李家浩同志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墓中出土文字资料总计在一万字以上。青铜礼乐器和用器大都铸有铭文。挂在中室钟架上的八组六十四件编钟,件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二千八百字左右。... 应湖北省博物馆之约,我和李家浩同志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墓中出土文字资料总计在一万字以上。青铜礼乐器和用器大都铸有铭文。挂在中室钟架上的八组六十四件编钟,件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二千八百字左右。架上的一件大鎛有可以确定墓葬年代的重要铭文。钟架中下层的横梁(即笋)以及挂钟用的铜钩和框架上,也都刻有关于乐律的文字。中室磬架上的四组石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资料 曾侯乙墓 铜器铭文 左传 简文 兵器 省博物馆 说文 乐律 吕氏春秋
原文传递
殷代铜器三篇 被引量:55
4
作者 陈梦家 《考古学报》 1954年第1期15-59,103-146,共89页
绪言最近四年来,在河南省安阳郑州辉县洛阳和白沙的发掘,获得了不少殷代铜器。解放以前,我们只在安阳发掘到殷代铜器,而山东省境内也出土了一些。我们不久当能找到安阳以外更多的殷代遗址,所以殷代铜器的研究,在当前是很急需的。五十年... 绪言最近四年来,在河南省安阳郑州辉县洛阳和白沙的发掘,获得了不少殷代铜器。解放以前,我们只在安阳发掘到殷代铜器,而山东省境内也出土了一些。我们不久当能找到安阳以外更多的殷代遗址,所以殷代铜器的研究,在当前是很急需的。五十年来,安阳殷虚甲骨的出土及发掘,对于我们研究殷代铜器只有一些有限的帮助。我们至今还不能详明具体的说出殷代铜器的特征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殷代 出土 兵器 小屯 考古 西北 合金成分 形制 大理石
原文传递
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 被引量:53
5
作者 郝本性 《文物》 1972年第10期32-40,71-72+76,共12页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周围,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相继建都的地方,城垣分主城和外廓城二个部分(图一)。1971年11月,外廓城内东南部白庙范村的社员群众,在村北约半公里的地方平整农田时,在距地表约0.4米处,发现...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周围,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相继建都的地方,城垣分主城和外廓城二个部分(图一)。1971年11月,外廓城内东南部白庙范村的社员群众,在村北约半公里的地方平整农田时,在距地表约0.4米处,发现了一个口径约0.6、深约0.36米的不甚规则形的土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 兵器 郑韩故城 战国时期 战国晚期 战国文化 河南省 编号 韩国 横断面
原文传递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 被引量:50
6
作者 孙太初 《考古学报》 1956年第1期43-63,146-155,共31页
一、发现经过 1952—1953年间,我馆在昆明市面上先后收买得铜兵器十多件,有戈、矛、剑、钺、削等,花纹精细,制作古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几番打听它们的出土地点,据文史研究馆方树梅先生谈,当抗日战争初期在他家乡晋宁石寨山曾发现过... 一、发现经过 1952—1953年间,我馆在昆明市面上先后收买得铜兵器十多件,有戈、矛、剑、钺、削等,花纹精细,制作古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几番打听它们的出土地点,据文史研究馆方树梅先生谈,当抗日战争初期在他家乡晋宁石寨山曾发现过,听说数量很多,大部分已被当时的官僚、恶霸们占有而分散了,其余零星的则被发现的农民当作废铜卖掉。这些兵器的买得和方先生的谈话,给我们发现石寨山遗址及墓葬提供了线索。于是我馆在1954年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寨山 墓葬 古遗址 出土 云南 随葬品 考古学 清理 兵器 屈肢葬
原文传递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 被引量:46
7
《考古》 1974年第2期116-120,138-140,共8页
程桥镇位于六合县县城西南,距县城约10公里,附近有薛山、羊角山、乌龟山等遗址,属于商周时代的湖熟文化。1968年2月20日,程桥公社长青大队在镇东的陈岗坡地上取土,发现一批青铜器,有鼎、编钟、编鎛等,共二十多件。1972年1月22日到25日,... 程桥镇位于六合县县城西南,距县城约10公里,附近有薛山、羊角山、乌龟山等遗址,属于商周时代的湖熟文化。1968年2月20日,程桥公社长青大队在镇东的陈岗坡地上取土,发现一批青铜器,有鼎、编钟、编鎛等,共二十多件。1972年1月22日到25日,我院对出土地点进行清理,又出土了剑、戈、矛等青铜兵器和一些残陶器,可知是一座东周墓。由于该墓东距我院1964年7月在程桥中学内清理的东周墓仅100米,属同一地点、同一时代,故将程桥中学墓定为一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六合 青铜器 出土 周墓 图版 六合县 岗坡地 湖熟文化 兵器 长方形
原文传递
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 M539发掘简报 被引量:36
8
作者 杨锡璋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09-517,579-581,共12页
大司空村在安阳西北2公里处,发掘地点在该村东南豫北棉纺厂内。1980年冬,在该厂南区配合基建工程时清理了一批殷代墓葬,80ASM539是其中面积较大,保存完整而随葬品又较多的一座,故先行予以报道。一M 539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地... 大司空村在安阳西北2公里处,发掘地点在该村东南豫北棉纺厂内。1980年冬,在该厂南区配合基建工程时清理了一批殷代墓葬,80ASM539是其中面积较大,保存完整而随葬品又较多的一座,故先行予以报道。一M 539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地面深1.4、墓底距地面深3.65米,口小底大,墓口长3.3、宽1.45、墓底长3.66、头端宽1.63,足端宽1.52米。方向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主 图版 随葬品 安阳 容器 铭文 长方形 兵器 基建工程 墓葬
原文传递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唐兰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1期4-10,107,共8页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应在六千多年前。在铜器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国的历史情况论,跟一般的说法相反,在我国,是先发明冶炼青铜,一直到很晚才冶炼红铜,即纯铜的。大约在六七千年前。
关键词 起源 历史情况 兵器 奴隶制社会 奴隶主贵族 春秋时代 手工业 彝器 青铜器 殷代
原文传递
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世枢 《考古》 1975年第4期228-240,243+261-263,共17页
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工作组即赶赴现场调查,发掘工作至10月28日结束。
关键词 发掘报告 兵器 战国时期 易县 图版 货币 出土 遗物 河北省 长方形
原文传递
战国题铭概述(中)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学勤 《文物》 1959年第8期60-63,共4页
三三晋题铭三晋,即韩、赵、魏三国,关系较为密切(例如曾发行形制相同的方足布),它们的题铭有许多共同之点,所以最好合并论述。首先考察韩国的兵器。据魏国人所撰"竹书纪年",战国时韩都于郑,故自称国名为郑。因此,下列器物都... 三三晋题铭三晋,即韩、赵、魏三国,关系较为密切(例如曾发行形制相同的方足布),它们的题铭有许多共同之点,所以最好合并论述。首先考察韩国的兵器。据魏国人所撰"竹书纪年",战国时韩都于郑,故自称国名为郑。因此,下列器物都属于韩国: 郑武庫。三代吉金文存19,32,2戈郑武库,冶期。同上18,31,1器种不明郑右□,盛季壶。同上12,8,2壶同样,下举两件兵器也无疑是韩国所铸造: 六年,郑今韩鱼,右军工师司马(巨隹),冶伙。同上19.52.1戈五年,郑□□□司马朱,左军工师□□,冶(?)□。同上20,40,4矛这种记今、工师、冶的铜器,主要是兵器,都是三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铭 三晋 金文 同上 兵器 战国 形制 军工 郡县制 司寇
原文传递
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 被引量:30
12
作者 冯汉骥 《文物》 1980年第12期38-47,101,共11页
1960年彭县濛阳镇竹瓦街所出的一批铜器,包括兵器和容器,共二十一件,多为精美的巨器,以其数量及制作言,实为近年来四川出土的一批最重要的青铜器。其报道已见于《文物》1961年第11期。从发现的情况看,这批铜器大概系一窖藏。八件容器和... 1960年彭县濛阳镇竹瓦街所出的一批铜器,包括兵器和容器,共二十一件,多为精美的巨器,以其数量及制作言,实为近年来四川出土的一批最重要的青铜器。其报道已见于《文物》1961年第11期。从发现的情况看,这批铜器大概系一窖藏。八件容器和十三件兵器同贮于一陶缸中。缸在筑路时已被挖碎,形状已不能见,自残片观之,高度及直径均当在一米以上;质料为灰褐色粗陶,外布粗绳纹,与广汉中兴公社古遗址所出的粗灰陶颇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四川 出土 彭县 西周 兵器 竹瓦街 古遗址 花纹 容器
原文传递
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 被引量:24
13
作者 曹锦炎 周生望 《考古》 1984年第8期762-764,共3页
1976年12月,鄞县甲村公社郏家埭第十三生产队社员在开挖河道时,于石秃山旁边的农田中,距地表约2.5—3米深处,发现春秋时期的青铜钺、剑、矛各一件,伴出的还有泥质红陶筒形罐。出土时,钺呈黄色,有光泽,剑、矛黑而发亮。钺长方形銎,正面高... 1976年12月,鄞县甲村公社郏家埭第十三生产队社员在开挖河道时,于石秃山旁边的农田中,距地表约2.5—3米深处,发现春秋时期的青铜钺、剑、矛各一件,伴出的还有泥质红陶筒形罐。出土时,钺呈黄色,有光泽,剑、矛黑而发亮。钺长方形銎,正面高9.8、背面高10.1、刃宽12厘米。面饰"羽人划船"纹(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 浙江 羽人 春秋时期 铜器 划船 生产队 兵器 纹饰 春秋时代
原文传递
吴国青铜兵器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肖梦龙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1-165,共25页
吴国青铜兵器发现不少,但因资料零星分散,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清楚,故而一直没有形成吴兵器的系统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吴文化青铜器出土量的增多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吴国兵器问题亦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拟就吴兵器的类别... 吴国青铜兵器发现不少,但因资料零星分散,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清楚,故而一直没有形成吴兵器的系统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吴文化青铜器出土量的增多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吴国兵器问题亦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拟就吴兵器的类别、型式、年代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试作探讨,旨在揭示吴国铜兵器的传统风格和演化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 出土 吴国 形制 青铜器 江南地区 浙江长兴 安徽贵池 考古学 窖藏
原文传递
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 被引量:24
15
作者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 《文物》 1975年第11期1-18,96-104,共27页
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社员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在村南约160米处打机井时,发现一秦代陶俑坑(图版贰:1),当即上报给文物主管部门,引起各级领导的极大重视。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省、县、公社联... 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社员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在村南约160米处打机井时,发现一秦代陶俑坑(图版贰:1),当即上报给文物主管部门,引起各级领导的极大重视。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省、县、公社联合成立了秦俑坑发掘领导小组,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组成发掘队,并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支援下,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工作。一年来,通过钻探,发现秦俑坑的规模宏大,东西长约210米(门道的长度不在内),南北宽约60米,深4.5—6.5米,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俑坑 秦始皇 秦俑 出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兵马俑 遗迹 兵器 图版 秦代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唐兰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60年第0期10-42,共33页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社会在铁器时代之前是否曾经广泛地使用过青铜农器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谁都知道:按照社会发展史的理论,人类曾经在十几万年或者还要长的时期内使用石器工具,最后,才发明了金属...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社会在铁器时代之前是否曾经广泛地使用过青铜农器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谁都知道:按照社会发展史的理论,人类曾经在十几万年或者还要长的时期内使用石器工具,最后,才发明了金属工具。金属工具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青铜时代 故宫博物院 奴隶主 石制农具 青铜器 兵器 甲骨文 社会发展史 西周时代
原文传递
广东清远的东周墓葬 被引量:24
17
作者 莫稚 朱非素 李始文 《考古》 1964年第3期138-142,10-11,共7页
1963年10月中旬,在清远县三坑公社馬头崗上发現了一件青銅斧;同月25日,又在同一个地点,发現了一批青銅器、石器和陶器。清远县文化部門于同月30日通知我会,为了弄清其出土情况,我会随即派莫稚、李始文、朱非素、莫天景同志会同清远县文... 1963年10月中旬,在清远县三坑公社馬头崗上发現了一件青銅斧;同月25日,又在同一个地点,发現了一批青銅器、石器和陶器。清远县文化部門于同月30日通知我会,为了弄清其出土情况,我会随即派莫稚、李始文、朱非素、莫天景同志会同清远县文化館陈月桂、梁偉廷同志,前往調查試掘。現将其情况簡述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墓葬形制 新石器时代晚期 广东 图版 东周 随葬品 陶器 背面 兵器
原文传递
四川宝兴汉塔山战国土坑积石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文成 陈显双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7-366,407-414,共38页
Hanta Hill lies at Longdong township,Baoxing county,in the upper Qingyi River valley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around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and is about 1, 600m above the sea level. On the hill, 65 stone-barrow eart... Hanta Hill lies at Longdong township,Baoxing county,in the upper Qingyi River valley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around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and is about 1, 600m above the sea level. On the hill, 65 stone-barrow earth-pit tomb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excavated jointly by provincial, prefectural and county organs of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in the fall of 1991. These graves share the same shape, direction and burial custom, belong to a common cemetery of the ancient Qingyi Qiang people that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ist burial culture and still remained at the stage of nomadic economy, and go back to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grave goods consist primarily of pottery and bronzes, and number more than 400. The pottery is largely small-sized, sandy, hand-made, low-temperature-fired objects exclusively for funeral use. The bronzes include swords,spears,knives,arrowheads and other weapons, utensils of dally use, and ornamen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glass,cowries, coral and other articles from aborad. Statistical data show that roughly half of the funeral objects bear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Ba-Shu culture and the other half present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st burial culture. Artifact of both cultures not only co-exist in the same cemetery,but also occur almost in every tomb, which constitutes a rare phenomenum amo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ichuan. The unearthed material suggests that between the two ethnic groups were extensive exchanges and mutual influence in economy,technology,culture and id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 石棺葬 图版 汉塔 四川宝兴 陶器 巴蜀 兵器 出土 符号
原文传递
“兵避太岁”戈新证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学勤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5-39,共5页
1960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车桥西南端小山岗上发现了五座战国墓,其中一座出土戈、剑各一,1963年见于《文物》的文物博物馆简讯。这件戈形制特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俞伟超同志当年即有专文论述,根据同出的柳叶形剑推为巴人遗物,随后... 1960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车桥西南端小山岗上发现了五座战国墓,其中一座出土戈、剑各一,1963年见于《文物》的文物博物馆简讯。这件戈形制特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俞伟超同志当年即有专文论述,根据同出的柳叶形剑推为巴人遗物,随后又引四川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形制近似的戈证成其说。马承源同志则根据文献,对戈上的图象作了分析讨论。多年之后,俞伟超、李家浩两同志撰有一篇较长的文章,把戈上的铭文改释为“兵避太岁”,并作了很好的推论。小墓所出的一件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山岗 兵器 岁星纪年 四川 公元前 阴阳家 文字 巴县 淮南子 左传
下载PDF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学理 王保平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23,30+1+97-98+1-2,共26页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陶俑 汉景帝 发掘 南区 长方形 简报 出土 研究价值 兵器 朱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