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上海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25,共16页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荡不可混为一谈,却也并不矛盾。某些地方士子对科举由原初的"热心"到后来视停废为理所当然,对学堂由希望转为失望,这一看似前后抵牾的表现或可以从他们对旧制与旧学的不同态度中找到某种一以贯之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废科举 学堂 地方士子 林骏
原文传递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被引量:4
2
作者 田正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8-134,共7页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 在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中入塾读书,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走出学堂,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塾生活悄然变化的亲身经历,对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沉沦的切身感受,对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现状的独特体验,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教育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场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的利害得失所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有王朝没落前的种种自救举措,更有千百万士子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的转移变迁。对于后者,我们的研究和认识还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科举 学堂 教育变革 私塾
原文传递
吴汝纶与我国近代教育创新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正祥 胡珺 《教育与现代化》 2004年第3期19-22,共4页
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 ,在清朝末年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 ,提出了兴“西学”、废科举、办学校的主张。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对推进我国近代教育创新功不可没。
关键词 吴汝纶 中国近代教育史 清朝末年 废科举 学堂 理念创新
下载PDF
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改梅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1-82,90,共3页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教育改革 废科举 学堂 派游学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4.0教室,究竟什么模样
5
作者 吕华 《当代教育家》 2020年第1期62-64,共3页
从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教室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代:1.0时代,讲台、黑板、桌椅是教室最重要的设施,主要是方便于教师管控学生、传授知识,这可以说是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而建的教室。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 从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教室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代:1.0时代,讲台、黑板、桌椅是教室最重要的设施,主要是方便于教师管控学生、传授知识,这可以说是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而建的教室。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现代技术手段引进到学校,投影仪、电视机等设备进入了教室,教室建设进入了2.0时代,这个时候屏幕成了教室的亮点,可以说是以屏幕为中心而建的教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技术手段 教室建设 废科举 投影仪 面向未来 黑板 清朝末年 学堂
原文传递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富国强兵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8-62,共5页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探索强国御辱之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创办企业、强国御辱;学习西方、发展科教。这些举措对于改造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新的教育机构和工业体系,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传播...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探索强国御辱之路: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创办企业、强国御辱;学习西方、发展科教。这些举措对于改造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近代新的教育机构和工业体系,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传播西方科技理论,发展我国的军民用企业,自强自立,抵御外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 废科举学堂 办企业抵外辱 学西方发科教
下载PDF
生活教育是什么?为“生活教育社”成立十五周年纪念而作
7
作者 张健 《重庆陶研文史》 2013年第2期28-30,共3页
“生活教育”创始者陶行知先生,自一九一七年由美国归国起至二六年止,在这十年内,他埋头从事对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使他感觉到:“我们先前以为‘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 “生活教育”创始者陶行知先生,自一九一七年由美国归国起至二六年止,在这十年内,他埋头从事对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使他感觉到:“我们先前以为‘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教育社 周年纪念 调查研究工作 废科举学堂 中国教育 陶行知 三十年
下载PDF
1906—1911年清末吏治透视
8
作者 柳捷 杨成炬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清末筹备立宪以官制改革为先,清末吏治不同于之前的也在于官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机构名称、职权的变化如增设新部、加强内阁权力,更主要的是官吏考选方式由科举选拔向新学堂培养的转变。
关键词 官吏 官制改革 废科举学堂 都察院
下载PDF
从教育改革法治化视角看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
9
作者 张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共3页
在评价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ESSA)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段近代教育史。110年前我国清末西学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开始学的大致是经由日本舶来的欧陆学校制度,到民国初期,学校制度才向大洋彼岸的美国靠拢,以至于新中国基本... 在评价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ESSA)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段近代教育史。110年前我国清末西学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开始学的大致是经由日本舶来的欧陆学校制度,到民国初期,学校制度才向大洋彼岸的美国靠拢,以至于新中国基本学制至今还保留某些美制特点,如基础教育“六三三”学制。当然,中美两国教育制度虽有前述渊源,但一个世纪过去,现存差异甚大,这也仅仅是表象,背后是两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显著差异(张力,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育改革 功法 学生 法治化 废科举学堂 学校制度 近代教育史
下载PDF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沿革1300年的科举制
10
作者 六安 《长三角》 2011年第6期78-81,共4页
科举制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人们关于科举制度利弊存废的论争时有发生,客观地看,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 科举制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人们关于科举制度利弊存废的论争时有发生,客观地看,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田舍郎 天子 废科举学堂 中国历史 世家大族 社会阶层 隋炀帝
原文传递
建构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兼谈语文教育本质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11
作者 赵乔翔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2年第7期4-6,共3页
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前.学生入塾意味着“习文断字”,那时没有所谓“语文教育本质”问题。20世纪前五十年,虽然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但当时国语教育相关科目从属于“中国文学”、“国语”或“国文”等,也不存在“... 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前.学生入塾意味着“习文断字”,那时没有所谓“语文教育本质”问题。20世纪前五十年,虽然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但当时国语教育相关科目从属于“中国文学”、“国语”或“国文”等,也不存在“语文教育本质”属性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本质研究 困境与出路 语文 语言分析 学生 素养 废科举学堂 中国文学
下载PDF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12
作者 陶行知 《重庆陶研文史》 2019年第3期19-19,共1页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生活 废科举 工具主义 洋八股 换汤不换药 口头禅 学堂 教育
下载PDF
合肥市育新小学
13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第13期F0002-F0002,共1页
合肥市育新小学始创于1905年2月,前身为合肥县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时合肥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百年育新,几经迁址更名,于2010年7月整体搬迁至固镇路新校址,并与合肥市五里拐小学合并。
关键词 整体搬迁 废科举 学堂 合肥市 学堂
下载PDF
一张珍贵的清末师范文凭
14
作者 金佩庆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2,共1页
义乌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张十分珍贵的清末师范文凭。这张带慈禧懿旨的文凭是我国废科举兴学堂后由浙江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颁发给首届师范毕业生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师范文凭”。
关键词 师范毕业生 文凭 废科举学堂 市档案馆 师范学堂 浙江金华
下载PDF
学书法的孩子
15
作者 冯欢 《三月风》 2017年第11期63-63,共1页
自从有了文字,就产生了传授文字的写字教学,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开始了家传师教形式的写字教学。秦汉时出现了私塾,把识字、习字作为传授文化启蒙的重要手段;到了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中小学都设置了写字课... 自从有了文字,就产生了传授文字的写字教学,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开始了家传师教形式的写字教学。秦汉时出现了私塾,把识字、习字作为传授文化启蒙的重要手段;到了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堂,中小学都设置了写字课,即书法课。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以临习名家碑帖为主要方式的写字课,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扫盲运动,才慢慢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课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孩子 废科举学堂 写字教学 文化启蒙 清末民初 扫盲运动
原文传递
大埔县虎山中学
16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9年第1期75-75,共1页
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其前身为“湖山官学”,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时开办的官学。1936年,由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远征军总司令、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择现址筹资重建新校,因其背靠县城气势磅... 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其前身为“湖山官学”,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时开办的官学。1936年,由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远征军总司令、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择现址筹资重建新校,因其背靠县城气势磅礴的五虎山,遂名为“虎山公学”。1943年,更名为“虎山中学”。1952年,学校由大埔县人民政府接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大埔县 废科举学堂 国民革命军 县人民政府 清朝末年 高级将领 爱国侨领
下载PDF
浙江春晖中学校训:与时俱进
17
作者 金相尧 《语文学习》 2015年第4期82-82,共1页
[校训内涵] 与:随着;时:时代;俱:一起。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校训故事]晚清末造,志士仁人,维新图强,倡导新学,致力于育才救国。1901年,清廷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1905年,清廷诏... [校训内涵] 与:随着;时:时代;俱:一起。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校训故事]晚清末造,志士仁人,维新图强,倡导新学,致力于育才救国。1901年,清廷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1905年,清廷诏令废科举兴学堂。富商陈春澜顺应时代大潮,慨然解囊,于1908年在家乡上虞独资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春澜公再捐银20万,创建初中部;1929年,春澜公后嗣续捐银15万,创办高中部,为当时绍兴地区唯一的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时俱进 春晖中学 校训 废科举学堂 浙江 地区 初中部 育才
原文传递
大埔县虎山中学
18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9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其前身为“湖山官学”,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时开办的官学。1936年,由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远征军总司令、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择现址筹资重建新校,因其背靠县城气势磅... 虎山中学创办于1906年,其前身为“湖山官学”,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时开办的官学。1936年,由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远征军总司令、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联手吴奇伟将军及爱国侨领蓝晋卿先生等择现址筹资重建新校,因其背靠县城气势磅礴的五虎山,遂名为“虎山公学”。1943年,更名为“虎山中学”。1952年,学校由大埔县人民政府接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大埔县 废科举学堂 国民革命军 县人民政府 清朝末年 高级将领 爱国侨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