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岁(26~54岁),均采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岁(26~54岁),均采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6例中23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9±7)个月(19~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29.35±7.19)°,健侧膝关节ROM为(132.69±6.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平均(28.41±2.13)分,优15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5.65%。[结论]锚钉技术结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展开更多
针对人体肩关节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需求,提出一种3R-PU型串联肩关节康复外骨骼机构,可以实现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和内旋/外旋运动。通过在人机界面引入被动关节P和U,使外骨骼机构与上臂形成的人机闭链转化为3-DOF运动学恰约束...针对人体肩关节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需求,提出一种3R-PU型串联肩关节康复外骨骼机构,可以实现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和内旋/外旋运动。通过在人机界面引入被动关节P和U,使外骨骼机构与上臂形成的人机闭链转化为3-DOF运动学恰约束系统,实现外骨骼机构与人体上臂的运动学相容。基于人体肩部各关节间的运动耦合分析,得到盂肱关节转心(Center of glenohumeral,CGH)在上臂抬升过程中相对于胸骨的位置变化关系。通过建立人机闭链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位置逆解析,得到外骨骼机构各运动副的角位移变化曲线;同时,推导了人机闭链的速度雅可比矩阵,进行了运动灵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关节P和U的运动幅度均较大,引入被动关节有益于解除人机界面处的运动约束,进而降低人机之间的约束强度;当上臂在0°、45°、90°和135°抬升面内运动时,外骨骼机构具有较好的运动灵活性。研究结果为外骨骼机构的运动规划与控制提供了分析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岁(26~54岁),均采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6例中23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9±7)个月(19~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29.35±7.19)°,健侧膝关节ROM为(132.69±6.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平均(28.41±2.13)分,优15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5.65%。[结论]锚钉技术结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文摘针对人体肩关节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需求,提出一种3R-PU型串联肩关节康复外骨骼机构,可以实现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和内旋/外旋运动。通过在人机界面引入被动关节P和U,使外骨骼机构与上臂形成的人机闭链转化为3-DOF运动学恰约束系统,实现外骨骼机构与人体上臂的运动学相容。基于人体肩部各关节间的运动耦合分析,得到盂肱关节转心(Center of glenohumeral,CGH)在上臂抬升过程中相对于胸骨的位置变化关系。通过建立人机闭链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位置逆解析,得到外骨骼机构各运动副的角位移变化曲线;同时,推导了人机闭链的速度雅可比矩阵,进行了运动灵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关节P和U的运动幅度均较大,引入被动关节有益于解除人机界面处的运动约束,进而降低人机之间的约束强度;当上臂在0°、45°、90°和135°抬升面内运动时,外骨骼机构具有较好的运动灵活性。研究结果为外骨骼机构的运动规划与控制提供了分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