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对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上气道结构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柏恺 刘旌毅 +4 位作者 吕政展 郑美里 汪席均 河奈玲 江凌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对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上气道结构特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ICR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接... 目的:探讨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对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上气道结构特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ICR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平均治疗时间(55.2±8.4)个月。在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前(T0)、功能(牙合)板治疗后(T1)和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后6个月(T2),分别进行CT检查。对上气道矢状向距离、上气道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以及下颌骨和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采用SPSS 26.0软件包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治疗阶段各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后,ICR患者下颌骨显著前移,上气道矢状向距离、上气道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但功能(牙合)板治疗后表现为下颌骨后退,上气道各指标显著降低(P<0.05)。舌骨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位置变化。结论:ICR患者关节功能(牙合)板联合正颌-正畸治疗后,下颌骨显著前移、侧貌明显改善,上气道容积显著提高;但经过第一阶段功能(牙合)板治疗后上气道有一定程度缩窄,伴下颌骨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髁突吸收 上气道 关节功能(牙合) 正颌-正畸治疗
下载PDF
功能板影响错伴特发性髁突吸收正颌术后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河奈玲 洪越扬 +2 位作者 杨筱 房兵 江凌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 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 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 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 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功能[牙合]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