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绳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9-466,共8页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合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其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合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其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场控制或影响着上部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地形起伏,表现为应变“凸峰”与地形凸峰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稳定”块体的低应变效应和应变的波动传播。网络共轭角推测应变的方法为认识板内应变场和构造变形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网络状流动 共轭角 应变场 地形起伏 塑性流动波 亚洲
下载PDF
共轭角为什么会大于90°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开平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8-299,共2页
共轭角为什么会大于90°陈开平,马瑾(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1引言地壳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变形时,往往表现为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它们相互交叉而错动方向相反。这种共轭剪切断裂只出现两条时,称为X... 共轭角为什么会大于90°陈开平,马瑾(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1引言地壳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变形时,往往表现为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它们相互交叉而错动方向相反。这种共轭剪切断裂只出现两条时,称为X型断裂,如果发育完好,多条断裂相互切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共轭角 剪切断裂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绳祖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网络 共轭角 地壳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震断裂共轭角分布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481,共7页
青藏高原走滑型地震断裂共轭角的分布范围约为 5 0°~ 110°,总的趋势是随着与喜马拉雅驱动边界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并具有波状起伏的特征 ,反映多震层内应变随距离的变化。该层共轭角的波状起伏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起伏相互对... 青藏高原走滑型地震断裂共轭角的分布范围约为 5 0°~ 110°,总的趋势是随着与喜马拉雅驱动边界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并具有波状起伏的特征 ,反映多震层内应变随距离的变化。该层共轭角的波状起伏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起伏相互对应 ,前者滞后于后者 ,表明上层共轭角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下层应变的波动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裂 地震线 共轭角 塑性流动网络 应变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On the material invariant of 110°-conjugate angle of shear bands——Reply to Gomez-Rivas and Griera(2015)
5
作者 ZHENG YaDong ZHANG JinJiang WANG 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363-2368,1-3,共6页
After their experimental data were re-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maximum-effective-moment (MEM) criterion, Gomez-Rivas and Griera (2015)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the MEM-Criterion in terms of shear fractures, whic... After their experimental data were re-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maximum-effective-moment (MEM) criterion, Gomez-Rivas and Griera (2015)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the MEM-Criterion in terms of shear fractures, which have mixed up with shear fractures and shear bands. The two features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 but different in deformation mechanism (s). The MEM-criterion proves that ±55° to σ1era are the 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directions and the shear bands that formed by mate- rial-line (beddings or fabrics) rotation mechanism have a constant conjugate angle of 110°. Theoretically, the 55° or 110° is a material-invariant, and practically, a statistic-invariant or preferred direction with average deviation of -10°. By this angle, shear bands can be easily recognized from shear fractures with conjugate angle never over 90°. The High-strain deformation in the lozenges usually predates the surrounding shear bands. Two stress states can not co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same place and the resolving cr1' normal to the related shear zone represents 0-100%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depending on the original kinematic vorticity of the shear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k-bands/shear bands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MEM-criterion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原文传递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被引量:28
6
作者 黄贤金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03-2112,共10页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共轭角力"理论机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解构为"支撑力—敏感点""恢复力—脆弱点""损害力—临界点""发展力—平衡点"四对相互作用力,并据此提出集开发建设、环境灾害、资源生态及社会福祉四个维度的DENS评价模型,为科学地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特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地地域系统 共轭角力机制 DENS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