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10T的生物基耐高温聚酰胺的合成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学科 高红军 +2 位作者 麦堪成 张传辉 曹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6,共6页
采用生物基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作为第三单体,与癸二胺、对苯二甲酸(PTA)进行共聚合,合成了相对于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PA10T)(55.6%)具有更高生物基含量的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聚呋喃二甲酰癸二胺(PA10T/10F)共聚物(61.6%)。采用... 采用生物基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作为第三单体,与癸二胺、对苯二甲酸(PTA)进行共聚合,合成了相对于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PA10T)(55.6%)具有更高生物基含量的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聚呋喃二甲酰癸二胺(PA10T/10F)共聚物(61.6%)。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明确了共聚合过程中FDCA发生了脱羧反应,导致预聚物端基失衡、增黏产物黏度较低。研究了预聚合温度、排水量、固相增黏温度和氮气流速等反应条件对共聚物结构的影响,确定较优的聚合反应条件为:预聚合温度225℃、排水量70 g、增黏温度235℃以及氮气流速≥0.2 L/min。同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颜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酰癸二胺 呋喃二甲酰癸二胺 生物基单体 2 5–呋喃二甲酸 共聚聚酰胺
下载PDF
共聚酰胺6/66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谌继宗 林镇秒 +1 位作者 严玉蓉 陈欣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共聚酰胺6/66具有相对于传统聚酰胺6和聚酰胺66更高透明度、更好的柔韧性,因此,在抗冲击单丝、阻隔性包装薄膜和透明工程塑料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具有不同单体共聚比例共聚酰胺6/66流变性能及相关参... 共聚酰胺6/66具有相对于传统聚酰胺6和聚酰胺66更高透明度、更好的柔韧性,因此,在抗冲击单丝、阻隔性包装薄膜和透明工程塑料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本实验采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具有不同单体共聚比例共聚酰胺6/66流变性能及相关参数变化规律,并对于研究相同相对黏度共聚酰胺6/66和聚酰胺6的流变行为,发现随共聚单体的变化,聚合物的熔体表观黏度有波动,且在低剪切速率范围内相对明显,共聚第三单体的加入导致共聚体系的黏度更低。共聚比对聚合物粘流活化能的影响不大。随着共聚体系共聚比例的增加,体系非牛顿指数增加。共聚破坏了聚合物分子链结构规整性,导致共聚酰胺的表观黏度有所降低,且具有更高的非牛顿指数和更高的粘流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酰胺 流变 共聚比例
下载PDF
基于链间氢键调控实现高倍拉伸制备CoPA 6/66高强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明 张华 +5 位作者 陈欣 冯新星 李细林 谌继宗 梁铁贤 严玉蓉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2年第3期11-16,共6页
基于“同系物共聚内增塑”的思路,通过调整第二单体聚酰胺66(PA 66)盐含量,合成不同共聚比的共聚聚酰胺6/66(CoPA 6/66),并经熔融纺丝制得强度超过8.0 cN/dtex的CoPA 6/66纤维,研究了共聚比对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及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基于“同系物共聚内增塑”的思路,通过调整第二单体聚酰胺66(PA 66)盐含量,合成不同共聚比的共聚聚酰胺6/66(CoPA 6/66),并经熔融纺丝制得强度超过8.0 cN/dtex的CoPA 6/66纤维,研究了共聚比对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及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变温红外光谱对CoPA 6/66初生纤维的酰胺Ⅰ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PA 6/66初生纤维的最大可拉伸比随CoPA 6/66共聚比的增加而增加,纤维强度在共聚比为94∶6后趋于平缓;在相同纺丝加工温度下,CoPA 6/66初生纤维中的非键合羰基比例高于PA 6,但在高温拉伸条件下,共聚物主链规整性的破坏使得CoPA 6/66分子链间相对于PA 6有大量的非键合羰基存在,从而实现初生纤维的高倍拉伸和高强纤维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纤维 共聚聚酰胺 内增塑 氢键 高倍拉伸
下载PDF
CO-PA/SEG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刘欣 王乐英 +3 位作者 管永 赵丽芬 何海峰 万振高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2,共7页
采用剪切剥离法制备了无片层缺陷石墨烯(SEG),并以之为填料,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共聚聚酰胺(CO-PA)/SEG纳米复合材料。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SEG是多片层石墨烯而非单片层石墨烯。X射线衍射(XRD... 采用剪切剥离法制备了无片层缺陷石墨烯(SEG),并以之为填料,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共聚聚酰胺(CO-PA)/SEG纳米复合材料。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SEG是多片层石墨烯而非单片层石墨烯。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测试结果表明,SEG的引入能改变CO-PA的结晶性能,并使其晶型发生转变。热重分析(TG)与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SEG含量较低时,CO-PA/SEG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纯CO-PA。这皆归因于无缺陷石墨烯SEG不但具有良好的热学和力学性能,而且能在CO-PA中得到良好的剥离和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剥离石墨烯 共聚聚酰胺 溶液共混 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英伟 葛冬冬 +2 位作者 李声耀 胡天辉 杨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166,共5页
选用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和1,6-己二酸为原材料,首先成盐,然后用制备的PACM-6盐和己内酰胺按质量比进行高温缩聚,制备得到一系列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PACM成功引入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 选用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和1,6-己二酸为原材料,首先成盐,然后用制备的PACM-6盐和己内酰胺按质量比进行高温缩聚,制备得到一系列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PACM成功引入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的分子链中;热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ACM-6盐添加量的增加,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的熔点逐渐降低而耐热性能逐步提升;万能试验机和水分测定仪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组分中PACM-6尼龙盐含量的逐步提升,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的物理力学性能均呈现出逐步递增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脂环结构的引入,可显著降低聚酰胺树脂分子主链上酰胺基的含量,从而使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表现出低吸水率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 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 酰胺基含量
下载PDF
GE/AlN/CO-PA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欣 杨哲 +2 位作者 魏红林 房关彪 何海峰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61,共7页
以石墨烯(GE)和氮化铝(Al N)为导热填料,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表面改性剂,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导热填料/三元共聚聚酰胺(CO-PA)导热复合材料,制备了Al N/CO-PA和GE/Al N/CO-PA复合材料。XRD和SEM分析表明,GE、Al N能够改变聚酰胺... 以石墨烯(GE)和氮化铝(Al N)为导热填料,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表面改性剂,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导热填料/三元共聚聚酰胺(CO-PA)导热复合材料,制备了Al N/CO-PA和GE/Al N/CO-PA复合材料。XRD和SEM分析表明,GE、Al N能够改变聚酰胺的结晶晶型;DSC分析表明导热填料能够改善导热复合材料结晶性能;TGA分析表明导热填料能够提高导热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当Al N含量为50%,Al N/CO-PA导热复合材料的75%损失温度T75%和Td,max分别比纯CO-PA高28.33℃和20℃;Al N含量为50%、GE含量为2%时,GE/Al N/CO-PA导热复合材料的T75%和Td,max分别比纯CO-PA高30℃和20.3℃;在Al N含量为50%、GE含量为8%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2.345 W/(m·K),是纯CO-PA热导率的9.1倍;随着温度的升高,CO-PA和导热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逐渐降低;力学测试表明低含量的导热填料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Al N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38 MPa增加到75.73 MPa,屈服强度从19.8 MPa提高到54.2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聚酰胺 石墨烯 氮化铝 导热
原文传递
含脂肪链段共聚聚酰胺酸环化过程研究
7
作者 王士华 许千 +2 位作者 徐圆 李振涛 张清华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1-63,共3页
本文采用升温红外光谱研究了含脂肪链段(1,6-己二胺)共聚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研究发现整个热环化过程表现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初期的快速阶段和后期的慢速阶段,即存在明显的"动力学中断"现象。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其环化... 本文采用升温红外光谱研究了含脂肪链段(1,6-己二胺)共聚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研究发现整个热环化过程表现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初期的快速阶段和后期的慢速阶段,即存在明显的"动力学中断"现象。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其环化的速率常数随着脂肪链段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酰胺 己二胺 酰亚胺 热环化 动力学研究
下载PDF
一种四元共聚聚酰胺酸溶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孙旭阳 崔晶 +4 位作者 李应成 屠晓萍 陈雪 刘京妮 张培斌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2-449,共8页
以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对苯二胺(PDA)和4,4'-二苯醚二胺(ODA)为原料,制备了四元共聚聚酰胺酸溶液,并对该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溶液的剪切黏性特征及其影响... 以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对苯二胺(PDA)和4,4'-二苯醚二胺(ODA)为原料,制备了四元共聚聚酰胺酸溶液,并对该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溶液的剪切黏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在交变应变下研究了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以及力学损耗(tanδ)与角频率(ω)及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聚酰胺酸溶液为假塑性流体并表现出触变性行为,溶液黏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其黏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溶液的浓度越高黏度也越高;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力学损耗随频率的上升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酰胺酸溶液 流变性能 动态流变性能
下载PDF
共聚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在2层柔性覆铜板中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匡桐 徐勇 +1 位作者 薛绘 崔成丽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通过调节二酐、二胺物质的量比来制备3,3′,4,4′-二苯酮四二酸二酐-3,3′,4,4′-联苯四酸二酐-对苯二胺-4,4′-二氨基苯醚(BPDA-BTDA-p-PDA-ODA)共聚型聚酰胺酸(PAA),热亚胺化后得到聚酰亚胺(PI)薄膜,并利用涂覆法制备PI柔性覆铜板。... 通过调节二酐、二胺物质的量比来制备3,3′,4,4′-二苯酮四二酸二酐-3,3′,4,4′-联苯四酸二酐-对苯二胺-4,4′-二氨基苯醚(BPDA-BTDA-p-PDA-ODA)共聚型聚酰胺酸(PAA),热亚胺化后得到聚酰亚胺(PI)薄膜,并利用涂覆法制备PI柔性覆铜板。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电子万能试验机、静态热机分析法等对PI薄膜以及其柔性覆铜板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随着二酐、二胺物质的量比的增加,PI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柔性覆铜板的剥离强度都呈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当二酐与二胺物质的量比为1.015时,得到的PI薄膜性能最优,拉伸强度为138.68 MPa,起始分解温度为538.5℃,玻璃化温度为247.5℃,热膨胀系数为4.03×10-5℃-1,剥离强度高达11.96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酰胺 酰亚胺酸 涂覆法 两层柔性覆铜板 性能
下载PDF
更正说明
10
作者 《塑料工业》编辑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9-59,共1页
因编辑工作疏忽,我刊2021年第8期上刊登的《低吸水共聚聚酰胺树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一文中图4c和图4d(第165页)有误,特更正如下,并对该文作者和读者致歉。
关键词 制备及性能 共聚聚酰胺 更正 树脂
下载PDF
含杂环的共聚芳香族聚酰胺的热性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宝山 陈蕾 +3 位作者 朱礼梁 胡祖明 于俊荣 诸静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7,共6页
选用带杂环结构的二胺为第三单体,低温溶液聚合自制了含杂环的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杂环结构的引入使得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采用热失重的方法在不同升温速率、不同气氛下对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进行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并使用... 选用带杂环结构的二胺为第三单体,低温溶液聚合自制了含杂环的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杂环结构的引入使得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采用热失重的方法在不同升温速率、不同气氛下对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进行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并使用热失重-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分析了分解产物,运用Friedman和Kissinger两种方法计算分解动力学参数.热失重-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显示分解产物主要是C,N,H等氧化物,Friedman和Kissinger两种方法算得分解活化能在第二失重峰处分别为321.7和316.5 kJ/mol,在第三失重峰处分别为185.1和179.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 热稳定性 热分解动力学 热失重-傅里叶变换红外(TG-FTIR)
下载PDF
接枝率对PVC/PA6-g-SMA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彩红 周秉正 +2 位作者 何敏 鲁圣军 于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0,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与不同接枝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接枝改性聚酰胺6(PA6-g-SMA)的共混物,研究了PA6-g-SMA接枝率对PVC/PA6-g-SMA共混物力学性能及凝聚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PA6-g-SMA与PVC的相...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与不同接枝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接枝改性聚酰胺6(PA6-g-SMA)的共混物,研究了PA6-g-SMA接枝率对PVC/PA6-g-SMA共混物力学性能及凝聚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PA6-g-SMA与PVC的相容性越好,在PVC基体中能以更小的相畴均匀分散,对PVC的增韧增强作用越明显;当PA6-g-SMA的接枝率为5.12%,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为64.7kJ/m2,拉伸强度为5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接枝聚酰胺6 形态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溶液的动态流变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国平 陈蕾 +3 位作者 高宝山 胡祖明 于俊荣 诸静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3,共3页
采用锥板流变仪,研究了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溶液的动态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溶液为假塑性流体;溶液浓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越大,但G′和G″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含杂环... 采用锥板流变仪,研究了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溶液的动态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溶液为假塑性流体;溶液浓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越大,但G′和G″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含杂环共聚芳香族聚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越宽,溶液中大分子缠结网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芳香族聚酰胺 杂环 流变性能 动态流变特性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