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鱼藻与铜绿微囊藻共生情况下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小路 潘慧云 +4 位作者 徐洁 鲜啟鸣 高士祥 尹大强 邹惠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43-2249,共7页
研究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追踪测定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藻胆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了金鱼藻... 研究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追踪测定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藻胆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了金鱼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及铜绿微囊藻对金鱼藻生长的胁迫.结果表明,金鱼藻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96h后藻细胞完全死亡;排除营养和光的竞争影响,认为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化感作用引起的.培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包括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末期,藻蓝蛋白的损伤程度最大,叶绿素a次之.藻细胞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铜绿微囊藻对金鱼藻也有一定胁迫作用,使其生长量减少,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藻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共生培养
下载PDF
春兰与丝核菌共生菌根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伍建榕 韩素芬 +3 位作者 朱有勇 吕梅 王光萍 郭文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将丝核菌CLB111和KW214菌株及兰科丝核菌CLB113菌株接种到春兰组培苗,对兰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处理苗4.5个月后鲜重分别是初始值的170.6%,170.2%和166.1%,其中CLB111,CLB113菌株处理苗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α=0.01),KW214菌株... 将丝核菌CLB111和KW214菌株及兰科丝核菌CLB113菌株接种到春兰组培苗,对兰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处理苗4.5个月后鲜重分别是初始值的170.6%,170.2%和166.1%,其中CLB111,CLB113菌株处理苗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α=0.01),KW214菌株处理苗与对照达显著差异(α=0.05)。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连续切片观察发现,菌根结构与普通营养根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菌根的皮层组织细胞中有着色较深、形状不一的菌丝结。春兰外皮层无通道细胞,真菌是通过破坏根被组织进入皮层细胞,并通过菌丝穿越细胞壁不断向内继续扩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结是真菌菌丝围绕细胞核形成的,菌丝结在皮层组织靠外的几层细胞中出现较多,随着菌丝团被逐渐消解吸收,伴随新菌丝生长和入侵,为春兰的生长提供营养。从生物量增长、显微及超微结构表明,CLB111,CLB113及KW214等3个菌株与春兰可形成菌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丝核菌 菌根 共生培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国元 唐凯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5-470,共6页
分别采用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黄菖蒲、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菖蒲在质量浓度大于10 g/L... 分别采用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黄菖蒲、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菖蒲在质量浓度大于10 g/L时对初始密度为1.0×107ind/m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黄菖蒲质量浓度为10、20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0.1%、51.8%和84.0%;狭叶香蒲在质量浓度大于20 g/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狭叶香蒲质量浓度为20 g/L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4.2%和77.7%,实验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藻密度、SOD活性及MDA含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地化感胁迫,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可以诱导铜绿微囊藻产生氧化胁迫,导致细胞结构严重损伤和叶绿素大量分解,从而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菖蒲 狭叶香蒲 铜绿微囊藻 共生培养 化感作用
原文传递
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坤 傅海燕 +5 位作者 柴天 张明真 刘智峰 陈秀娟 侯明 许鹏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67-2272,共6页
通过测定藻液D680和叶绿素a浓度,研究了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在分离培养和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考察了水网藻对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水网... 通过测定藻液D680和叶绿素a浓度,研究了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在分离培养和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考察了水网藻对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水网藻种植水作用8 d后,铜绿微囊藻死亡率达92%;不同浓度的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不同,分离培养条件下3 g/L水网藻的抑制作用最强,10 d内D680从0.1下降到0.004,共生培养条件下4 g/L水网藻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6%;比较2种条件下藻细胞大规模死亡的时间发现,分离培养下水网藻的抑制作用强于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培养液中氮、磷浓度都有大幅度地降低,表明水网藻对氮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氮、磷浓度下降速率与水网藻浓度成正比,10 d内氮、磷浓度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93.4 mg/L和4.5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藻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分离培养 共生培养 氮磷去除
原文传递
不同质量浓度苦草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国元 李青松 +1 位作者 黄晓鸣 朱木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107-4112,共6页
采用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inn.)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追踪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苦草... 采用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inn.)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追踪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苦草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大于10 g/L时,苦草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苦草质量浓度为10、20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63.3%、94.7%和99.8%,培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SOD、POD活性及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苦草释放的化感物质在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能够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SOD和POD的活性,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促进叶绿素的分解,从而导致藻类死亡,这是苦草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铜绿微囊藻 共生培养 化感物质
原文传递
实验室条件下五唇兰菌根真菌专一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侯天文 金辉 +1 位作者 刘红霞 罗毅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33-1438,共6页
利用从高原温带兰科植物菌根中获得的22个菌根真菌菌株,对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进行了室内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和组培苗回接试验,从交叉回接的角度对附生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生理专一性进行了探讨。经过20周的共生培养,只有编... 利用从高原温带兰科植物菌根中获得的22个菌根真菌菌株,对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进行了室内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和组培苗回接试验,从交叉回接的角度对附生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生理专一性进行了探讨。经过20周的共生培养,只有编号为Cf1和Mm1的两个菌株使种子表现出种胚明显膨大的萌发迹象;9个菌株能够促使原球茎较好地分化发育出根叶;11个菌株处理苗的平均鲜重增长率高于对照组(156.25%),其中Mm1的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根切片显微观察,在原球茎分化根和回接效果良好的处理苗的根皮层组织发现典型的菌丝团结构,表明菌根体系已成功建立。温带地生兰菌根真菌对五唇兰种子萌发、原球茎发育和幼苗生长等3个重要生长阶段影响的试验显示,五唇兰的种子和菌根真菌的共生萌发效果不佳,而原球茎及幼株更容易与之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同时,也没有发现同一个真菌菌株能够对五唇兰的种子、原球茎和幼苗均产生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的菌根真菌专一性因生理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兰 菌根真菌 专一性 室内种子萌发 共生培养 生存策略
原文传递
共培养条件下菖蒲和铜绿微囊藻之间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国元 赵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7-1021,共5页
采用共生培养方法研究菖蒲(Acorus calamu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之间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初始密度为1.0×107ind mL-1的铜绿微囊藻与20 g L-1菖蒲共生培养时,菖蒲对铜绿微囊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化感抑制,但是铜... 采用共生培养方法研究菖蒲(Acorus calamu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之间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初始密度为1.0×107ind mL-1的铜绿微囊藻与20 g L-1菖蒲共生培养时,菖蒲对铜绿微囊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化感抑制,但是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作用占优势,d 20抑制率仅为16%.而在培养过程中,菖蒲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d20叶绿素a含量仅为对照组的2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d 12开始明显降低,d 20仅为对照组的46%;丙二醛(MDA)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d 20为对照组的172%;而生物量仅为对照组的62%.研究表明高密度铜绿微囊藻可以诱导菖蒲产生氧化胁迫,引起细胞结构严重损伤,从而强烈抑制菖蒲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 铜绿微囊藻 共生培养 化感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原文传递
春兰菌根菌的分离及共生培养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袁莉杭 陈金丹 +1 位作者 陈敏 庞基良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自野生春兰菌根共分离到6株真菌菌株,接种春兰杂交组培苗,结果发现CL-3和CL-6菌株在菌-苗共生培养基Ⅰ中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个月后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分别达到47.4%和42.5%,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自野生春兰菌根共分离到6株真菌菌株,接种春兰杂交组培苗,结果发现CL-3和CL-6菌株在菌-苗共生培养基Ⅰ中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个月后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分别达到47.4%和42.5%,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CL-3和CL-6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真菌,并观察到了菌根结构。结果表明,CL-3和CL-6菌株已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了共生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菌根真菌 共生培养
下载PDF
金线莲和白及组培苗菌根真菌接种效应研究
9
作者 李景蕻 张丽华 钟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122-128,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金线莲和白及组培苗与接种菌株在菌根共生培养体系中的相互关系,以金线莲和白及无菌组培苗为材料,接种菌株建立组培苗菌根共生培养体系,通过测定各生长阶段组培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来比较组培苗对不同菌株的反应。金... 为了进一步探究金线莲和白及组培苗与接种菌株在菌根共生培养体系中的相互关系,以金线莲和白及无菌组培苗为材料,接种菌株建立组培苗菌根共生培养体系,通过测定各生长阶段组培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来比较组培苗对不同菌株的反应。金线莲A2菌株处理对组培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其平均鲜重增长率分别比A1、CK_(1)处理高20.9%、19.1%;A2处理的叶片数、株高、根增长率、根数、根长分别比CK_(1)处理高21.7%、2.7 cm、16.9%、48.3%、65.8%。白及B1、B2菌株处理对组培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均有促进作用,B1、B2处理生长指标都高于对照,B1处理的鲜重增长率、叶片数、株高、根增长率、根数、根长分别比CK_(2)处理高3.9%、41.8%、3.7 cm、25.8%、33.0%、52.6%。综合来看,除了A1菌株在前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他菌株在整个共生培养期间对组培苗生长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白及 组培苗 菌根真菌 接种 共生培养 叶绿素含量 形态指标
下载PDF
春兰菌根真菌CL-3菌株的鉴定及共生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敏 庞基良 +1 位作者 杨洁琼 周月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采用分离自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根部的真菌CL-3菌株,进行了春兰内生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共生培养研究。通过对CL-3菌株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Acremonium strictum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采用分离自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根部的真菌CL-3菌株,进行了春兰内生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共生培养研究。通过对CL-3菌株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该菌株ITS序列与Acremonium strictum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序列同源性为100%。用CL-3菌株接种春兰组培苗,接种后2个月可从组培苗中再分离获得该菌株,且CL-3菌株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达80.5%,经方差分析,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通过石蜡切片和染色,在已接种的组培苗的根部组织中可观察到CL-3菌株存在,表明CL-3菌株能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共生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菌根真菌 ITS序列 共生培养
原文传递
三株产乳酸芽孢杆菌共生培养胞外代谢产物的活性与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钟日聪 刘影 徐春厚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915-918,共4页
对3株产乳酸芽孢杆菌共生培养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的活性与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用杯碟法测定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果表明,3株菌共生培养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有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 对3株产乳酸芽孢杆菌共生培养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的活性与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用杯碟法测定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果表明,3株菌共生培养产生的胞外代谢产物有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胞外代谢产物中,4-叔丁基-2,6-二甲基-3,5-二硝基苯乙酮相对含量最高,为11.16%;其次是开司米酮(5.13%)和烯丙基苯酚(4.02%);初步确定的抑菌物质为烯丙基苯酚,芳香类物质为4-叔丁基-2,6-二甲基-3,5-二硝基苯乙酮和开司米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共生培养 代谢产物 抑菌物质 芳香物质
下载PDF
酵母及其共生菌在饲料工业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志成 《养殖与饲料》 2004年第2期10-11,共2页
1酵母菌的概况及特点 目前已知的酵母菌有490余种,酵母菌在系统分类上分属于真菌各大类.由于酵母菌比其它真菌特殊,且与人类的关系又较密切,因此,习惯上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类独立的真菌群,其分类仍广泛采用罗德(lodder)专著<酵母菌>... 1酵母菌的概况及特点 目前已知的酵母菌有490余种,酵母菌在系统分类上分属于真菌各大类.由于酵母菌比其它真菌特殊,且与人类的关系又较密切,因此,习惯上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类独立的真菌群,其分类仍广泛采用罗德(lodder)专著<酵母菌>(1970年)的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霉菌 互生培养 细菌 共生培养 饲料工业 饲料添加剂
下载PDF
猪苓与蜜环菌高亲和性组合的筛选 被引量:2
13
作者 柳玲玲 刘永翔 +2 位作者 毛堂芬 朱国胜 刘作易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8-1077,共10页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等指标,结果发现组合GU-06&AM-08生长速度最快,为3.36mm/d。GU-06和GU-07-2菌株与每株蜜环菌共培养均可产生拮抗线,共培养28d后,产生拮抗的猪苓菌丝分枝较多,可以看到菌丝束。被蜜环菌菌索侵染的猪苓菌核,切面可以明显观察到侵入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侵染到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分枝较多,中空,表皮细胞细长。发生侵染现象的组合有7组:GU-04与AM-06;GU-06与AM-06,AM-08,AM-13;GU-07-2与AM-06,AM-08;GU-15与AM-06,其中以GU-06与AM-06,AM-13两组组合侵染最严重,其余组合没有发现侵染现象。综合以上共生筛选指标获得GU-06&AM-08、GU-06&AM-06、GU-07-2&AM-08以及GU-06&AM-13 4组高亲和性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蜜环菌 共生培养 拮抗作用
原文传递
丛枝菌根(AM)真菌扩培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少杰 肖清山 +1 位作者 宋福强 王歆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115-122,共8页
AM真菌在没有植物共生的情况下还无法像其他种类真菌一样在培养基上纯培养,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对AM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了明确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的特点,最终实现AM真菌的纯培养目标,本文归纳并比较了AM真菌与完整植... AM真菌在没有植物共生的情况下还无法像其他种类真菌一样在培养基上纯培养,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对AM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了明确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的特点,最终实现AM真菌的纯培养目标,本文归纳并比较了AM真菌与完整植物体共生培养的方法,包括土壤盆栽法、营养液膜法、汽雾栽培法、培养基培养法;总结了AM真菌与植物根系双重培养的方式,包括原生根培养和转化根培养。同时提出了相关后续的研究重点,以期为AM真菌培养及共生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共生培养 双重培养 共生机制
下载PDF
血叶兰组培苗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的生长效应研究
15
作者 杨泽秀 陈英转 +2 位作者 吴文碟 钟云芳 陈耀丽 《热带林业》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从野生血叶兰的根系中分离出6株内生真菌并接种于血叶兰组培苗进行菌苗共生培养,3个月后测定血叶兰生长发育指标和瓶苗出瓶后一个半月的移栽成活率。结果表明:(1)在组培苗上筛选出来的6株对血叶兰均有不同的促生效果菌株,分别为链格孢属... 从野生血叶兰的根系中分离出6株内生真菌并接种于血叶兰组培苗进行菌苗共生培养,3个月后测定血叶兰生长发育指标和瓶苗出瓶后一个半月的移栽成活率。结果表明:(1)在组培苗上筛选出来的6株对血叶兰均有不同的促生效果菌株,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G6、炭疽病属(Colletotrichum)菌株G9和Y21、轮层炭菌属(Daldinia)菌株G11和Y20、木霉属(Trichoderma)菌株Y6;(2)经过与真菌共生培养的组培苗炼苗的移栽总体效果良好,平均成活率高达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叶兰 内生真菌 共生培养 炼苗
下载PDF
辐毛小鬼伞对杜鹃兰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
16
作者 王静 潘长能 +4 位作者 王淙薇 何姗姗 田爱华 刘文凯 李小军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58-2662,共5页
目的:研究辐毛小鬼伞对杜鹃兰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提供一种简便培育杜鹃兰幼苗的方法。方法:收集铺满棕色“地毯状”菌丝且长有能变黑自溶蘑菇(疑似辐毛小鬼伞)的腐木,将其切段后放入自封袋中,撒上杜鹃兰种子进行共生培养,待种子萌发形... 目的:研究辐毛小鬼伞对杜鹃兰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提供一种简便培育杜鹃兰幼苗的方法。方法:收集铺满棕色“地毯状”菌丝且长有能变黑自溶蘑菇(疑似辐毛小鬼伞)的腐木,将其切段后放入自封袋中,撒上杜鹃兰种子进行共生培养,待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后,分离内生菌,并用内生菌接种菌包培育其子实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鉴定,再进行促进杜鹃兰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此菌株能促进杜鹃兰种子萌发,培育出的子实体特征与原收集的菌株一致。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鉴定此菌株为辐毛小鬼伞Coprinellus radians。结论:辐毛小鬼伞能促进杜鹃兰种子萌发,为促进杜鹃兰繁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毛小鬼伞 杜鹃兰 共生培养 种子萌发
下载PDF
多胺对共生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丽源 张勇 +1 位作者 熊丙全 甘炳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6-1220,共5页
为探讨多胺对共生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浓度的多胺(Polyamine,P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Methylglyoxal bis(guanylhydrazone),MGBG]处理接种... 为探讨多胺对共生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浓度的多胺(Polyamine,P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Methylglyoxal bis(guanylhydrazone),MGBG]处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葡萄微繁苗,研究共生培养条件下外源多胺及多胺合成抑制剂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芽管菌丝及其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共生培养条件下,一定浓度的外源PA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数、菌丝长度、侵染率、丛枝丰富度及菌根化葡萄幼苗生长势均显著提高。MGBG则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可被外源PA部分解除,证明外源多胺对菌根化葡萄微繁苗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活化根系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促进微繁苗丛枝菌根共生体的良好发育,最大程度地发挥菌根化效应得以表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多胺 共生培养 葡萄 微繁苗
下载PDF
美花石斛组培苗菌根化中共生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宝玲 周千淞 宋希强 《中国园艺文摘》 2010年第8期1-4,共4页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很丰富,在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能够促进其达到最佳生长状态的菌株种类和数量均不同。本试验通过对培养袋内的无菌组培苗进行接菌条件优化,以期寻找用最适真菌在最适的时间内与美花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的最佳菌株组...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很丰富,在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能够促进其达到最佳生长状态的菌株种类和数量均不同。本试验通过对培养袋内的无菌组培苗进行接菌条件优化,以期寻找用最适真菌在最适的时间内与美花石斛组培苗共生培养的最佳菌株组合方式。结果表明:菌株F24b、B14、F25对原球茎小苗效果表现较好,且壮苗植株接菌处理在共生培养10周时鲜重增长率较不接菌效果显著;而生根植株接菌处理在共生培养7周时鲜重增长率较不接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结果对提高种苗质量,提高石斛栽培中生产效率都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花石斛 兰花菌根真菌 共生培养
下载PDF
连瓣兰组织培养及菌根化研究
19
作者 段雪甜 陈雨薇 +2 位作者 王芳 李婷婷 伍建榕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11-113,共3页
以野生连瓣兰和组培连瓣兰为试材,采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内生真菌与连瓣兰组培苗的共生培养以及制作石蜡切片对其菌根结构进行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根真菌对连瓣兰生长的影响,并找出适合连瓣兰生长的菌根真菌。结果表明:从保山野外采集的1... 以野生连瓣兰和组培连瓣兰为试材,采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内生真菌与连瓣兰组培苗的共生培养以及制作石蜡切片对其菌根结构进行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根真菌对连瓣兰生长的影响,并找出适合连瓣兰生长的菌根真菌。结果表明:从保山野外采集的12株连瓣兰中分离得到的10个菌株中,有3株适合与组培苗进行共生培养,分别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毛壳菌属(Chaetomiumsp.)、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丝核菌效果最佳,对无菌组培苗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在无菌组培苗根部形成菌丝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瓣兰 组织培养 菌根真菌 共生培养 菌根化
原文传递
金线莲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4
20
作者 于雪梅 郭顺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建立金线莲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体系 ,为研究内生真菌促进金线莲生长机理及金线莲栽培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在金线莲组培苗基础上 ,将金线莲苗与真菌共培养 ,定期观察记录金线莲苗与真菌的生长状态 ,根据菌 苗共生特点筛选适合... 目的 :建立金线莲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体系 ,为研究内生真菌促进金线莲生长机理及金线莲栽培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在金线莲组培苗基础上 ,将金线莲苗与真菌共培养 ,定期观察记录金线莲苗与真菌的生长状态 ,根据菌 苗共生特点筛选适合金线莲与内生真菌共生的培养条件。结果 :建立了金线莲与内生真菌的共生培养体系。最适共生培养基为 (mg·L-1) :NH4NO382 5 ,KNO395 0 ,MgSO4185 ,肌醇 10 0 ,其它有机成分为MS培养基有机成分量的 2 /3 ,蔗糖 15 g·L-1,其它成分同MS培养基 ,琼脂 9g·L-1,pH 5 .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 2 4~ 2 5℃ ,光照 15 0lx ,光照时间 11h。结论 :在此共生培养体系中金线莲苗与所筛选出的优良菌种可形成内生菌根 ,并可长期共生 ,且真菌有促进金线莲生长发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体系 金线莲 内生真菌 共生培养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