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5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 被引量:181
1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46,共14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产业共生角度对这种关系进实证研究。为此,我们把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指标设计引入产业共生思想;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产业共生角度对这种关系进实证研究。为此,我们把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指标设计引入产业共生思想;进而运用1997年和2002年三地投入产出表,通过动态比较,揭示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共生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归纳三地共生关系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若干结论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关系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 被引量:86
2
作者 胡惠林 王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更是生活。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基因"的衍生性价值的体认;对传统社会形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在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共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反思,促使我们提出以"生活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本质上是要在推动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传承、延续乃至创新的同时,寻求民族国家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要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推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这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参与"机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华夏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与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全观 共生关系 意义生产 生产性保护 生活性保护
下载PDF
钢铁企业生态效率分析 被引量:72
3
作者 戴铁军 陆钟武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68-1173,共6页
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定义了“产品”的概念,给出了分析钢铁企业生态效率的三个指标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以某钢铁企业为例,采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物料结算平衡表,理清了输入、输出企业的资源、能源、产品、废品和污... 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定义了“产品”的概念,给出了分析钢铁企业生态效率的三个指标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以某钢铁企业为例,采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物料结算平衡表,理清了输入、输出企业的资源、能源、产品、废品和污染物的种类及数量,并对该企业生态效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企业间相互利用废品和污染物的共生关系对企业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企业间形成相互利用废品和污染物的共生关系,是解决企业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工业代谢 共生关系 再资源化率
下载PDF
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与医疗共生关系的实然与应然 被引量:79
4
作者 常凤 李国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共9页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与医疗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质参量兼容,拥有共生界面,产生共生利益,可形成非对称性正向共生关系。但我国健康服务主要依托医疗,两者关联度低,形成非对称性连续互惠共生,共生界面的沟通交流仍存在不畅的实然状态,...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与医疗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质参量兼容,拥有共生界面,产生共生利益,可形成非对称性正向共生关系。但我国健康服务主要依托医疗,两者关联度低,形成非对称性连续互惠共生,共生界面的沟通交流仍存在不畅的实然状态,限制体医深度融合发展。本文基于社会共生理论,构筑协同联动、联席会商、利益均衡、政策保障、一体化发展“五维一体”的体医共生机制,提出体医领域应达成理念共识,培育利益共同体,进而提高体育与医疗共生度;转变体育与医疗的共生模式,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通过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优化体育与医疗的共生界面;改善体育与医疗的共生环境,促进体医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共赢应然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体育与医疗 共生关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构想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智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6-1336,共11页
通过对林业生态安全内涵构成的研究和对现有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中存在"就生态论生态"的预警滞后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定的主观性、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难以优势互补、生态安全性判据缺乏... 通过对林业生态安全内涵构成的研究和对现有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中存在"就生态论生态"的预警滞后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定的主观性、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难以优势互补、生态安全性判据缺乏客观依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生态与产业系统的共生关系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新方法。首先,研究林业生态安全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构建方法,从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结构化、定量化方法。然后,通过寻求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的有机结合,得出描述林业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的性质和程度的特征指数——生态-产业共生度和成熟度。由此提出确定林业生态安全阈值和底线的定量化方法,并建立林业生态安全双特征判断矩阵,从而将林业生态安全度分为3个安全区间、6个安全等级和4个预警级别。最后,综合以上成果,构建了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的整体框架:目标-手段树和技术路线。根据新方法的构建机理,所得出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和预警信息具有主观性弱、预测性强、特征指数值的生态经济意义明确、便于追溯问题的原因等技术优势,有利于林业生态安全的监控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安全 共生关系 测度 预警 研究框架
下载PDF
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耦合测度模型与判据 被引量:58
6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0-99,共10页
基于生态与产业共生理论,推导和改进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模型、算法和判据,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为了既能保留林业生态安全特征指数的生态经济意义,又能通过其指标体系追溯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构建了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L... 基于生态与产业共生理论,推导和改进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模型、算法和判据,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为了既能保留林业生态安全特征指数的生态经济意义,又能通过其指标体系追溯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构建了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林业L-V共生模型),以实现指标体系与特征指数的耦合。为此,首先采用包含林业生态安全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结构模型(FES-PSIR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结构化和定量化方法,建立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根据上述SEM方法,可以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从而克服传统权重确定方法的主观性。然后,根据权重系数和林业L-V共生模型,将指标体系进行逐层耦合,构造出综合特征指数: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共生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林业生态安全在共生空间的动态演化规律,构建包含共生度和生态受力系数两个维度的林业生态安全级别动态判断矩阵。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林业生态安全测控技术的效能。第一,由于共生度指数是林业生态安全的前因,因此该测度方法能够实现林业生态安全的"前因性预警",克服了"就生态论生态"的传统方法的滞后性。第二,通过动态判断矩阵又可以预测林业生态安全的未来走势,因此该测度方法在"前因性预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现了"后果性预测"。第三,对上述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耦合测度过程进行回溯解耦,可以逐层分析出导致林业生态安全问题的各种具体原因,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林业生态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安全 共生关系 测度 指标体系 特征指数 LOTKA-VOLTERRA模型
下载PDF
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朱晓慧 唐宝英 刘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3-194,196,共3页
目的 通过体外液体培养证明 ,酪酸菌能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些肠道有益菌共生。方法 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培养基中 ,加入 1/ 3比例的酪酸菌发酵提取物 ,进行室温培养 2 4h。结果  3种菌的活菌含量分别... 目的 通过体外液体培养证明 ,酪酸菌能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些肠道有益菌共生。方法 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的培养基中 ,加入 1/ 3比例的酪酸菌发酵提取物 ,进行室温培养 2 4h。结果  3种菌的活菌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2 4 0 0 %、4 2 5 7%和 6 76 %。结论 表明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具有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菌 增殖作用 肠道有益菌 对照组 活菌 体外 双歧杆菌 粪链球菌 共生关系 液体培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寄主的共生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8
作者 高权新 吴天星 王进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9-526,共8页
寄主体内寄居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人和动物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寄主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人和动物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临床诊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与寄主的共生关系类型、肠道... 寄主体内寄居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人和动物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寄主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人和动物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临床诊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与寄主的共生关系类型、肠道微生物群系的建立、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肠道微生物的附着、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及疾病治疗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和能量平衡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寄主间的串扰7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共生关系 肠道发育 免疫 能量平衡 串扰
下载PDF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及其互动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彭迪云 李阳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3-139,共7页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虽然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流,但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展现了差异性优势,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撑。两者同属系统内的共生单元,根据质参量兼容原理...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虽然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流,但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展现了差异性优势,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撑。两者同属系统内的共生单元,根据质参量兼容原理呈现共生关系特征。为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一是尽快完善风险监管机制;二是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和平台化水平,利用金融产品设计优势,以产品创新带动金融市场发展;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在专业领域的实力,做好对商业银行市场职能的补充。在"大资管"的趋势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将立足共生关系,共同致力于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共生关系 良性互动发展
下载PDF
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 被引量:52
10
作者 金应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21,共10页
"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共生性是孕育、形成、强化国际社会共生网络的巨大动力。国际社会共生性的实现涉及4大基本要素,即共生关系的主体性、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关系的共生性底线、共生关系的... "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共生性是孕育、形成、强化国际社会共生网络的巨大动力。国际社会共生性的实现涉及4大基本要素,即共生关系的主体性、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关系的共生性底线、共生关系的拘束性。这4大基本要素的发展变革使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代,其中涉及共生关系的拘束性工具的持续发展变革与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着当代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进程。和平发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社会共生网络出现了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而又互动的局面,因而有可能在优先实现全球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的同时,寻求国际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关系 共生性底线 共生关系拘束性工具 和平发展道路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高建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本文以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以及中国古代的“图”与“词”关系的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联系图像转向这一流行的话题,对现代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视觉与听觉之争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了科学技... 本文以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以及中国古代的“图”与“词”关系的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联系图像转向这一流行的话题,对现代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视觉与听觉之争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最后,文章归结到社会生活的话题上来,提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处于共生关系的文学与图像背后的动力源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社会生活实践 共生关系 图像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曹玉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3-35,共3页
 根据生物学共生理论,对企业集群现象分析认为,企业集群体现了企业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一个互利共存和协同进化的共生系统;根据生物种群共生的Logistic过程,建立了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分析了其稳定性;依据分析结果,对...  根据生物学共生理论,对企业集群现象分析认为,企业集群体现了企业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一个互利共存和协同进化的共生系统;根据生物种群共生的Logistic过程,建立了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分析了其稳定性;依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发展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共生关系 共生模型 稳定性
下载PDF
昆虫内共生菌研究概况 被引量:34
13
作者 谭周进 肖启明 +2 位作者 谢丙炎 杨宇红 冯兰香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内共生菌与昆虫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在宿主昆虫的生长、生殖、传播植物病害以及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昆虫内共生菌的特点、内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分布、对昆虫的影响、获得少或缺内共生菌的方法及其研究内共生... 内共生菌与昆虫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在宿主昆虫的生长、生殖、传播植物病害以及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昆虫内共生菌的特点、内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分布、对昆虫的影响、获得少或缺内共生菌的方法及其研究内共生菌的潜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共生关系 难培养菌 昆虫
下载PDF
褐铁矿反浮选脱硅新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毓华 陈兴华 +3 位作者 黄传兵 胡业民 兰叶 于福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39,72,共4页
试验针对广东某褐铁矿矿石共生关系简单的特点,采用强化矿浆分散阳离子反浮选脱硅新工艺,即采用碳酸钠用量为1250g/t和水玻璃用量为600g/t实现矿浆的强化分散。在磨矿细度为80%-0.074mm、十二胺用量200g/t、浮选时间18min的条件下,选别... 试验针对广东某褐铁矿矿石共生关系简单的特点,采用强化矿浆分散阳离子反浮选脱硅新工艺,即采用碳酸钠用量为1250g/t和水玻璃用量为600g/t实现矿浆的强化分散。在磨矿细度为80%-0.074mm、十二胺用量200g/t、浮选时间18min的条件下,选别该褐铁矿石获得铁精矿铁品位为59.25%、全铁回收率为83.42%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浮选 试验研究 工艺 脱硅 g/t 共生关系 磨矿细度 浮选时间 褐铁矿石 铁回收率 阳离子 600 用量 水玻璃 碳酸钠 十二胺 铁品位 铁精矿 分散 矿浆 强化 选别
下载PDF
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驱动力探测——以环洱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琛 吴映梅 +3 位作者 高彬嫔 武燕 郑可君 李婵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0-229,共10页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洱海西侧的集聚程度高于东侧,密度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西侧、北侧及东北侧,密度较低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洱海东侧。(2)网格微观视角从位置—规模—形态刻画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更清晰;聚落位置受洱海湖泊中心辐射作用明显;聚落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C型”结构,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及南北两侧区域,并呈团块状;聚落形态相对规则,结构不复杂。(3)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驱动因素体现出聚落较强的“人—土—地—水”的共生关系;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距耕地、水域距离等区位可达性因素的影响,而聚落规模受GDP及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更明显。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自然环境和区域可达性的交互作用对洱海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特征影响最为突出,区位可达性和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规模特征协同增强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高原湖泊 环洱海地区 乡村振兴 共生关系 乡村旅游
原文传递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刘友金 袁祖凤 +1 位作者 周静 姜江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9-129,共11页
在当今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集群式转移———一种"企业的抱团迁徙"已经成为产业转移主导模式。企业之所以抱团迁徙,是由于在现代经济集群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在集群中形成了强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当今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集群式转移———一种"企业的抱团迁徙"已经成为产业转移主导模式。企业之所以抱团迁徙,是由于在现代经济集群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在集群中形成了强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极其相似,产业集群式转移类似于生物群落的共生迁徙。本文引入共生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式转移与生物群落共生迁徙的相似性,构建出产业集群式转移一般演进过程DLSN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的阶段特征与条件,并通过案例作进一步验证,从而揭示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基本规律,为制定产业转移引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式转移 先行企业 共生关系 演进机理
下载PDF
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召林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25,共4页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是在坐拥文化"富矿"的基础上,注入当下设计的审美内涵,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群...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是在坐拥文化"富矿"的基础上,注入当下设计的审美内涵,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群体时尚化、年轻化、追求个性的消费审美趋势,从视觉基因和精神基因两个角度探讨非遗主题IP衍生品的设计。本文基于前期调研的基因路径转换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从独特的内容角度出发,挖掘非遗主题IP设计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从审美意涵出发,开发非遗"族群"背后的情感共鸣,进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和年轻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探讨衍生品发展和文化产业效益与年轻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主题IP 内容力 共生关系
原文传递
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 被引量:31
18
作者 蔺海沣 杨柳 王昕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3-6,共4页
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非共生态"困境,彰显出共生的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审视课堂教学实践的生态。研究发现:共存样态下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共生单元中课堂师生角... 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非共生态"困境,彰显出共生的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审视课堂教学实践的生态。研究发现:共存样态下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共生单元中课堂师生角色的迷失、共生关系中教学交往过程生命性的轻视、共生环境中教学文化生态的疏离等生态之殇。构筑共生的课堂教学共同体,必须彰显共生单元生态位,转变师生角色定位和重构课堂专业权威;构建共生关系生态链,丰盈教学知识谱系和促进师生生命交往;迈向共生环境生态圈,塑造课堂诗意情境和厚植教学生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共同体 共生理论 共生单元 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
下载PDF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被引量:29
19
作者 何舟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中国政治 路向 西方传播学 中国媒体 中国大陆 政治传播 共生关系
原文传递
生态视角下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机理——基于海尔和苏宁的双案例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郭润萍 韩梦圆 +1 位作者 邵婷婷 冯子晴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67,共25页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融入甚至构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以持续开发新机会从而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机理研究已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融入甚至构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以持续开发新机会从而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机理研究已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结合相关研究,以苏宁、海尔两家企业为案例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差异点和共性规律,从而提出生态视角下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机理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命题。案例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的核心动力是共生关系的形成,这一过程受外向型组织文化、创业型领导力和客户导向的驱动,而共生关系通过提升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双元数字创业能力从而驱动机会开发;此外共生关系与数字化转型企业机会开发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即共生关系可以促进数字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而机会开发将进一步拓展和加强数字转型企业与参与主体间的共生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机会和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并丰富了数字创业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机会开发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机会开发 共生关系 生态系统 双元数字创业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