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盐电解LiCl-KCl-AlCl_3-La_2O_3共析出制备Al-Li-La合金 被引量:3
1
作者 韩丽艳 韩伟 +2 位作者 王冠娟 孙怡 孙婷婷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8-704,共7页
研究了LiCl-KCl-AlCl3-La2O3熔盐体系中共析出制备Al-Li-La合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LiCl-KCl熔盐中,AlCl3将La2O3氯化为LaCl3,使电解制备Al-Li-La合金顺利进行。借助循环伏安法对熔盐体系的电化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对质量比为45∶45∶... 研究了LiCl-KCl-AlCl3-La2O3熔盐体系中共析出制备Al-Li-La合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LiCl-KCl熔盐中,AlCl3将La2O3氯化为LaCl3,使电解制备Al-Li-La合金顺利进行。借助循环伏安法对熔盐体系的电化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对质量比为45∶45∶5∶2的LiCl-KCl-AlCl3-La2O3熔盐,当阴极电流密度大于0.25 A/cm2,可以实现Al、Li和La的共析出。通过研究电解温度、阴极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对合金组成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电解参数:电解温度650℃,在LiCl-KCl混合熔盐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AlCl3和2%的La2O3,阴极电流密度12.5 A/cm2,电解时间1 h。X射线衍射对合金分析测试表明,合金主要由Al2La和βLi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I合金 共析 熔盐 LA2O3
下载PDF
铁素体区等温过程中Ti-Mo-Cu微合金钢中的共析出行为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帅 蓝慧芳 +4 位作者 段磊 金剑锋 李建平 刘振宇 王国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碳化物和Cu的共析出是提高微合金钢强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工作利用OM和TEM研究了Ti-Mo-Cu微合金钢在不同等温温度下复合型碳化物和ε-Cu的共析出行为,利用复合析出相固溶析出模型和经典形核长大理论对Ti-Mo-Cu微合金钢的析出动力学进行... 碳化物和Cu的共析出是提高微合金钢强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工作利用OM和TEM研究了Ti-Mo-Cu微合金钢在不同等温温度下复合型碳化物和ε-Cu的共析出行为,利用复合析出相固溶析出模型和经典形核长大理论对Ti-Mo-Cu微合金钢的析出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Ti,Mo)C与ε-Cu二者独立析出,分别与铁素体基体呈N-W和K-S取向关系,在600℃时析出以ε-Cu为主,620℃发生(Ti,Mo)C与ε-Cu的共析出,而640~660℃时析出以(Ti,Mo)C相间析出为主。热动力学计算表明,在600~660℃范围内,随温度提高,(Ti,Mo)C中的Ti/Mo原子比由2.5增大到4.5,碳化物组成由Ti_(0.71)Mo_(0.29)C演变为Ti_(0.79)Mo_(0.21)C,(Ti,Mo)C与ε-Cu的析出-温度-时间(PTT)曲线存在交点,当温度低于616℃时,ε-Cu优先析出,温度在616℃附近时,发生(Ti,Mo)C与ε-Cu的共析出,当温度高于616℃时,(Ti,Mo)C优先析出,很好解释了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Cu 微合金钢 (Ti Mo)C ε-Cu 共析 动力学
原文传递
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吴迪 林方敏 +4 位作者 张洪龙 宋孟 杨永 殷兆良 章小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3-248,共6页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 bcc-Cu和NiAl共析出是高强度钢常用且有效的强化方式。为了探究不同合金元素对bcc-Cu/NiAl共析出影响,本工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合金元素X(X=Cr,Co,Mo,W,V,Mn)对bcc-Cu(001)/NiAl(001)界面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合金元素掺杂前后界面黏附功、界面能和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Cr、Mo、W、V、Mn掺杂Al终端bcc-Cu/NiAl界面时,界面的黏附功升高,界面能下降,有利于bcc-Cu/NiAl共析出,其中Mo、W、V合金化效果更佳。掺杂Ni终端界面时,界面稳定性低于掺杂Al终端时。电子结构分析表明,掺杂Al终端时,掺杂原子与界面处Cu原子之间的电子轨道产生明显杂化,显著加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替换Ni原子时,轨道杂化程度较弱。Mo、W、V掺杂后,界面处电荷密度增加,Cu原子与合金原子之间形成更强的非极性共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u/NiAl共析 界面能 态密度
下载PDF
硫酸亚铁对镍-铁-磷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影响及合金共析出的分析
4
作者 黄晓梅 陈柏羽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曲线测试,研究了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对镍-铁-磷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影响。同时,通过阴极极化曲线测试,研究了合金共析出的机制。结果表明:当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为80 g/L时,镀层的耐蚀性最好,镀层由团聚状的颗粒组成... 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曲线测试,研究了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对镍-铁-磷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影响。同时,通过阴极极化曲线测试,研究了合金共析出的机制。结果表明:当硫酸亚铁的质量浓度为80 g/L时,镀层的耐蚀性最好,镀层由团聚状的颗粒组成,颗粒分布均匀、平整致密。铁元素的加入起到了去极化的作用,使三元合金的析出变得更容易。当镀液中含有导电盐、配位剂、缓冲剂时,会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极限电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铁-磷合金镀层 耐蚀性 合金共析 极化曲线 交流阻抗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