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共和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元福 田辉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9189-9191,共3页
根据青海省共和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共和地区近50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 根据青海省共和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共和地区近50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虽也均呈上升趋势,但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非对称性,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增幅为每10年0.75mm,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增幅最大,而秋季降水略有减少;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基本特点,而降水的阶段性则不如气温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共和地区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青海共和地区藜麦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运华 毛万珍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4期48-50,共3页
利用2016年在共和地区的藜麦种植试验,得出共和地区种植藜麦的气候条件。共和地区藜麦生长期≥0℃积温为1 700℃左右,降水量250 mm,日照时数1 170 h,气象条件能够满足藜麦生长需求。开花期间的晴朗少雨天气对开花授粉有利,表现为空壳率... 利用2016年在共和地区的藜麦种植试验,得出共和地区种植藜麦的气候条件。共和地区藜麦生长期≥0℃积温为1 700℃左右,降水量250 mm,日照时数1 170 h,气象条件能够满足藜麦生长需求。开花期间的晴朗少雨天气对开花授粉有利,表现为空壳率少。藜麦开花期间温度适宜,降水日数少,日照时数日均达5.4 h,有利于藜麦开花。藜麦成熟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如果降水多,可导致种子发芽,因此收割期间多降水天气,对藜麦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播种期间的干旱少雨和收获期间的连阴雨天气是藜麦种植的一个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麦 种植 气象条件 共和地区
下载PDF
青海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恒和 白金莲 赵年武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2期48-51,70,共5页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 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 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 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 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 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 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气候变化 特征 共和地区
下载PDF
青海共和地区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蔡金山 李连芳 +8 位作者 马睿麟 赵全邦 马占全 胡广卫 李静 杨全秀 文进明 曹学法 尼玛扎西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8-48,49,共2页
动物疫病是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草地放牧地区寄生虫病是严重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疫病,直接影响牛羊生产性能、存活率和牧业经济收入,严重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为了给科学防治家畜寄生虫病提供依据,我们于2011年4月份在共和地... 动物疫病是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草地放牧地区寄生虫病是严重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疫病,直接影响牛羊生产性能、存活率和牧业经济收入,严重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为了给科学防治家畜寄生虫病提供依据,我们于2011年4月份在共和地区开展了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区系 共和地区 调查报告 牛羊 畜牧业生产 青海 寄生虫病 动物疫病
下载PDF
青海省共和地区地热资源特征分析及利用研究
5
作者 王辉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7-13,共7页
为有效实现青海省共和地区的地热资源利用,结合共和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充分开展了地热资源的热储特征分析、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和地热流体动态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共和地区的热储... 为有效实现青海省共和地区的地热资源利用,结合共和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充分开展了地热资源的热储特征分析、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和地热流体动态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共和地区的热储层主要有2层,即新生代下更新统粉细砂、中砂及含砾中粗砂孔隙型热储和新生代新近系砂岩、砂砾岩裂隙孔隙型热储,其中,新近系热储井口水温多在40℃~105℃之间,总体水温高,水量大;下更新统热储井口水温多在24.8℃~72.8℃之间,总体水温较低,局部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同时,在流体化学特征方面,水平向的矿化度总体上从北向南(盆地边缘到中心)逐渐增高,具有水质由好变差的规律,且水化学类型具由简单变为复杂的特征;垂直向的矿化度由低变高,水化学类型变化比较大,基本由简单变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另外,在地热流体动态特征方面,下更新统热储的水位最大变幅为0.32 m~0.75 m,温度最大变幅0.7℃~1.9℃;新近系热储水位最大变幅为0.12 m~0.19 m,温度最大变幅1.1℃~4.61℃。最后,共和地区的地热开发利用现状相对有限,但后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从地热供暖、温泉疗养及地热电站等方向实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化学特征 流体动态特征 开发利用 共和地区
下载PDF
近53年共和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运华 毛万珍 +1 位作者 李乐 祁淑梅 《农业灾害研究》 2016年第5期31-33,共3页
利用青海省共和地区1961—2013年作物生长季(4—9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对共和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地区近53年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增温趋势;无霜期日数总体呈... 利用青海省共和地区1961—2013年作物生长季(4—9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对共和地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地区近53年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增温趋势;无霜期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增多趋势;而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则呈不显著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特征 作物 生长季 共和地区
下载PDF
共和地区油用牡丹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娄仲山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2期49-52,共4页
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地区栽种油用牡丹,并对油用牡丹生长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5℃的积温大于189.2℃·d时栽种油用牡丹,栽种后32 d油用牡丹开始发芽,发芽始期5 d后进入盛期。发芽盛期5 d后开始展叶,展叶始期至盛期... 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地区栽种油用牡丹,并对油用牡丹生长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5℃的积温大于189.2℃·d时栽种油用牡丹,栽种后32 d油用牡丹开始发芽,发芽始期5 d后进入盛期。发芽盛期5 d后开始展叶,展叶始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为6 d。叶变色始期出现在10月16日,10月下旬油用牡丹叶变色盛期。气温高、降水少、日照时数多对油用牡丹的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生长 气象条件 共和地区
下载PDF
共和县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若毛吉 羊毛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139,共3页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地区畜牧业经济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因素中粮食总产、农业产值、人均收入、林业产值、渔业产值、牲畜出栏头数对畜牧业产值影响最大;各种畜产品产量与畜牧业产值的...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地区畜牧业经济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因素中粮食总产、农业产值、人均收入、林业产值、渔业产值、牲畜出栏头数对畜牧业产值影响最大;各种畜产品产量与畜牧业产值的关联度,牛奶产量、羊肉产量、牛肉产量和绵羊毛产量对畜牧业产值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 关联度分析 共和地区 青海
下载PDF
共和地区灌木林的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清英 《青海农林科技》 2011年第2期76-77,共2页
在分析共和地区灌木林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灌木林主要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灌木林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共和地区 灌木林 现状分析 保护对策
下载PDF
共和地区春小麦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娄仲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228-231,共4页
利用1961—2018年青海省共和县气象局观测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共和地区春小麦生... 利用1961—2018年青海省共和县气象局观测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共和地区春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37℃/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升温趋势。春小麦生长季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也呈极显著增温趋势,近58年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分别增加418.0、449.8、568.2℃·d,且2000年以后热量资源增加更显著。春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从1991年开始,突变后平均气温较突变前升高了1.2℃。春小麦生长季气温稳定通过0、5℃积温的突变时间分别为1993和1994年,气温稳定通过10℃积温的突变时间为198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长季 热量资源 变化特征 共和地区
下载PDF
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调查
11
作者 魏有梅 文进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感染情况 养犬 福尔马林溶液 共和地区 调查情况 肉眼检查 抽样法 共和 碱溶液
下载PDF
共和县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
12
作者 陈有文 魏有梅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第5期76-77,共2页
2008-2013年间,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共和县奶牛累计检测布鲁氏菌病的血清7004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0.21%,结果表明共和地区奶牛布鲁氏病得到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 2008-2013年间,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共和县奶牛累计检测布鲁氏菌病的血清7004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0.21%,结果表明共和地区奶牛布鲁氏病得到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妊娠母畜发生流产,公畜呈现睾丸炎。该病可造成奶牛不同程度流产,生产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血清学调查 共和 试管凝集试验 平板凝集试验 阳性血清 布鲁氏病 共和地区
下载PDF
共和地区2003年绵羊寄生虫病监测结果
13
作者 石磊 苏冰海 《青海畜牧业》 2003年第3期37-37,38,共2页
2003年,对共和地区3个乡镇的414只羊进行内、外寄生虫病监测,感染严重的内寄生虫有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毛园线虫、奥斯特他线虫。防治后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39.7%、32.3%、16.7%、7.8%;未防治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85.3%、6... 2003年,对共和地区3个乡镇的414只羊进行内、外寄生虫病监测,感染严重的内寄生虫有细颈线虫、马歇尔线虫、毛园线虫、奥斯特他线虫。防治后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39.7%、32.3%、16.7%、7.8%;未防治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85.3%、61.8%、48.0%、48.8%。外寄生虫主要有绵羊虱蝇、草原革蜱、血虱,防治后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62.5%、33.3%、27.7%,未防治的羊群感染率分别为83.0%、77.8%、6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州 共和地区 2003年 绵羊 寄生虫病 疾病监测 羊群感染率
原文传递
共和地区绵羊常见寄生虫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14
作者 刘永兰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第3期30-31,共2页
共和县绵羊养殖数量大,是本地区主导畜种,但是共和地处109国道和214国道,海拔在2599m-4660m之间,各地海拔落差较大,地势复杂,有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地区的气候、温差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 寄生虫病 共和地区 绵羊 109国道 药物 养殖数量 高原山地 地理环境
下载PDF
共和地区白刺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15
作者 毛万珍 《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39-45,共7页
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县种植白刺,对白刺的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稳定通过10℃后,当≥10℃积温为120.0℃?d时播种白刺,10日后白刺开始出苗,17日后达到出苗盛期。在出苗期,随着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增加,白刺出苗期加快。... 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县种植白刺,对白刺的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稳定通过10℃后,当≥10℃积温为120.0℃?d时播种白刺,10日后白刺开始出苗,17日后达到出苗盛期。在出苗期,随着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增加,白刺出苗期加快。出苗盛期10日后白刺开始展叶,17日后达到展叶盛期。当旬平均气温4.0℃、平均最低气温零下时白刺叶变色始期;当平均气温降至2.0℃以下,平均最低气温降到?4.0℃时,白刺叶变色达到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生长 气象条件 共和地区
下载PDF
共和地区油菜露尾甲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6
作者 李胜明 《青海农技推广》 2006年第3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露尾甲科 油菜田 共和地区 种植业结构调整 防治 原因 正常发育 种植面积
下载PDF
共和地区牦牛棘球蚴情况与建议
17
作者 文进明 《中国畜禽种业》 2010年第8期29-29,共1页
棘球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畜危害严重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家畜被感染棘球蚴侵害后,引起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性能急剧下降,严重时引起家畜死亡。笔者于2009年8月~10月对共和县屠宰场收购的屠宰... 棘球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畜危害严重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家畜被感染棘球蚴侵害后,引起幼畜发育迟缓,成畜生产性能急剧下降,严重时引起家畜死亡。笔者于2009年8月~10月对共和县屠宰场收购的屠宰牦牛随机抽取牦牛327头,结果检查出阳性牛71头,感染率21.71%。通过调查发现牦牛棘球蚴病感染率很高,这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牦牛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共和地区 细粒棘球绦虫 感染率 发育迟缓 生产性能
下载PDF
共和地区山羊衣原体病血清学检测
18
作者 董泽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0年第3期22-22,共1页
采用IHA试验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地区 49只放牧山羊血清的衣原体抗体进行检测 ,检出阳性血清 7份 ,阳性率为 14.3 %。
关键词 山羊 衣原体 IHA法 血清学检验 青海 共和地区
下载PDF
共和地区牛羊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
19
作者 冯成兰 严爱萍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感染情况调查 棘球蚴病 牛羊 共和地区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 检疫工作 食品卫生
下载PDF
共和地区绵羊寄生虫感染和防治情况调查
20
作者 苏冰海 《青海畜牧业》 2004年第3期16-16,共1页
2004年4月,海南州畜牧兽医站组织技术人员对共和地区防治和未防治绵羊的线虫、绦虫、外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药物和不同时间防治状态下的效果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共和地区 绵羊 寄生虫感染 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