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
杨仁敬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6
|
|
2
|
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 |
罗良功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24
|
|
3
|
《紫颜色》中的颜色与主题 |
邹溱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2
|
|
4
|
论兰斯顿·休斯诗歌对民族文化的建构 |
罗良功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5
|
兰斯顿·休斯的文化多元思想与实践 |
黄卫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5
|
|
6
|
兰斯顿·休斯:黑人文化的歌者 |
李莉
|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7
|
|
7
|
论兰斯顿·休斯的幽默 |
罗良功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8
|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 |
罗良功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9
|
兰斯顿·休斯的“新美国梦” |
王建新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3
|
|
10
|
对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认识与反思 |
王家湘
|
《外国文学动态》
|
1999 |
3
|
|
11
|
迁延的终结:梦在兰斯顿·休斯20世纪60年代诗歌中的使用(英文) |
堂娜·阿齐葩·苏利文·哈珀,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2
|
种族发现与艺术视角: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的诗歌成长 |
罗良功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9 |
3
|
|
13
|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
何晴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8 |
2
|
|
14
|
平静叙事下的情感暗流——《早秋》的主题阐释方法 |
王晶
张瑾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4
|
|
15
|
兰斯顿·休斯小说《早秋》的诗化特征分析 |
张松柏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6
|
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论休斯诗歌的空间形式与功能 |
黄长萍
董洪川
|
《外语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浅析兰斯顿·休斯《救赎》的反讽艺术 |
杨秀兰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2006 |
3
|
|
18
|
忧伤与憧憬: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美国梦 |
刘文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7 |
2
|
|
19
|
休斯诗歌的艺术魅力与语用偏离手法 |
刘森林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20
|
从“混杂”理论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
郑怡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