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帝内经》五味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志安
李军赛
-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2期2061-2062,共2页
-
文摘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变情况下,最易发生"急""缓""湿""气逆""燥"五种病证,《黄帝内经》提出了甘缓急、酸收敛、苦燥湿、苦泄气、辛润燥五治则。由于五味各有其作用机制,因而在组方配伍时,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用。总结起来有辛开苦降、辛甘发散、辛散酸收、酸苦泄热、甘苦合化及酸甘化阴六种配伍方法,临床中须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奏效。
-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味学说
口味异常
六气配伍
组方配伍
-
Keywords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the theory of five kinds of tastes (sour,bitter,sweet,acrid and salty)
likes and dis-likes of five kinds of tastes
compatibility of six vital substances in human body
compatibility in a formula
-
分类号
R221.0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