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五味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志安 李军赛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2期2061-2062,共2页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变情况下,最易发生"急""缓""湿""气逆""燥"五种病证,《黄帝内经》提出了甘缓急、酸收敛、苦燥湿、苦泄气、辛润燥五治则。由于五味各有其作用机制,因而在组方配伍时,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用。总结起来有辛开苦降、辛甘发散、辛散酸收、酸苦泄热、甘苦合化及酸甘化阴六种配伍方法,临床中须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味学说 口味异常 配伍 组方配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