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苗梅华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78,共7页
-
文摘
当代中国的新型社会控制模式,应建构多元互动、民主理性、自主协商的法治秩序。我国近年40余万民间组织的蓬勃兴起,成为构造自主协商性法治秩序生成机制的主导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秩序中,促进由"单向管理"向"双向合作"的转型,构建了权力与权利的多元互动制约体系;促进由"被动分配"向"主动协商"的转型,构建了自主自律秩序的生成机制;促进由"无为他律"向"参与自律"的转型,构建了公民性品格的塑造平台。民间组织兴起中的"中国问题"主要是管制与放任、自主与依赖、民主与参与、统一与多元,建立民间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合作机制是中国现实的选择,因此,民间组织监管体制需要努力推进,但却不能过于激进。
-
关键词
民间组织
社会秩序转型
自主协商
公民性品格
-
分类号
DF3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
题名墨子兼爱思想与公民性品格塑造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龚晓会
李丹
-
机构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出处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8-72,共5页
-
文摘
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该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性品格的培育。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公民性品格培育之要义,为公共价值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选择。在濡养国人公民性品格的思想资源中,墨子思想可谓是最佳资源之一。其根据在于,国民人格多是遵循儒家的君子之道,即儒家君子人格是公民性品格塑造的基础。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差异恰恰是两者能够形成互补的前提;两者的共通性使得墨子思想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国人人格内部,实现融合与对话。儒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决定了墨子思想能够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接,最终对国民公民性品格塑造形成补益。
-
关键词
公民性品格
墨子
兼爱
-
Keywords
citizen moral character
Mo-tse
Universal love
-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的“广场化”与公民性塑造
- 3
-
-
作者
马长山
-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
-
出处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
基金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公民身份与公民社会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困境与对策”(编号12SFB2005)的最终成果之一
-
文摘
在当今网络时代,出现了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的'广场化'转向。然而,受公共领域尚不成熟、公民性品格缺失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导致网络'广场'上的标签化、极端化、非理性化等风气盛行,严重影响了中国公共空间的品质,使得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的正常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事实表明,只有加强公民社会建设,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从而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转向和法治秩序的形成。
-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共政策合法性
公民性品格
法治秩序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