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读《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潭 罗晓俊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公共行政研究的每一次理论革新都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推动。19世纪末,由城市化。
关键词 后现代公共行政 米勒 情境 意向性 社群主义 共同体主义 公民共同体 结构化理论 公共能量场 福克斯 宪政主义 话语理论
下载PDF
合作社组织与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泉民 井世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2,共6页
转型中乡村存在着诸如农民个体化、共同体意识弱化及乡愁不在等村庄被撕裂的"碎片化"现实。因而,"统合"就成为乡村建设一个必然论题。从社区经济-社会角度看,合作社兴起与发展为"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以... 转型中乡村存在着诸如农民个体化、共同体意识弱化及乡愁不在等村庄被撕裂的"碎片化"现实。因而,"统合"就成为乡村建设一个必然论题。从社区经济-社会角度看,合作社兴起与发展为"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以具有社区基础的合作社为依托,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前提下统合村域社会,并在此中实现社会的"利益表达""利益集结"和村社共同体重建。当前许多村庄实例也都表明,合作社在村庄治理,如滋养社区公共性、恢复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和缓解农民焦虑感等方面,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 现代性 公民共同体
下载PDF
刍议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进路 被引量:5
3
作者 田海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0-44,共5页
共同体是人们彼此平等、相互关爱、和谐温馨的生活形态。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形态包括传统的宗族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共同体,但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图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些共同体形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共同体是人们彼此平等、相互关爱、和谐温馨的生活形态。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形态包括传统的宗族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共同体,但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图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些共同体形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当前乡村自治的学理诉求与实践圭臬。公民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进路是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与发展公民教育、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实践来培育乡村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公民共同体 公共精神
下载PDF
多重共同体与多重分配正义原则 被引量:4
4
作者 龚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85,共6页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保留了对分配不平等的承认,从而使它遭受非议。实际上,它的困境在于对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共同体没有清楚的界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三重共同体同时存在,它们是公民共同体、合作性共同体或工具性联合体、亲密性或团结性共...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保留了对分配不平等的承认,从而使它遭受非议。实际上,它的困境在于对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共同体没有清楚的界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三重共同体同时存在,它们是公民共同体、合作性共同体或工具性联合体、亲密性或团结性共同体,三重共同体实行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公民平等权利原则、应得分配原则和按需分配原则通行于这三重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共同体 工具性联合体 分配正义
原文传递
学校公民共同体与公民品质的培育 被引量:2
5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0-34,共5页
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过公共生活来促进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发展学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条不适当的教育路径:一条是"整体主义"的教... 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过公共生活来促进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发展学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条不适当的教育路径:一条是"整体主义"的教育路径,它试图以共同体的"整体目标"来压制学生的个性,损害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第二条路径是"产业主义"的教育路径,它促使学校共同体屈从于市场与商业的逻辑,使教师成为"生产者"而学生成为"消费者",从而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我们有必要构筑"真正的"学校公民共同体,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共享、公共价值的沟通与对话、公共事务的协商与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共同体精神,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优良的社会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共同体 学校公共生活 公民品质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从传统的“天下共同体”到1946年宪法中的民族——一种观念史的疏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涂四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62,共15页
取代天下主义的民族主义,经历了民族建国主义、民族平等协助主义和民族融合主义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的理论家们则基于不同的民族定义,分别将中国定性为单一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复合型国家。近代的民族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 取代天下主义的民族主义,经历了民族建国主义、民族平等协助主义和民族融合主义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的理论家们则基于不同的民族定义,分别将中国定性为单一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复合型国家。近代的民族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都忽视了民族共同体之应区别于天下共同体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价值内核的面相,忽视了民族共同体之作为新的人类组织方式的本质。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民族为不具有政治意义的纯粹文化团体,回避中华民族和中华国族的概念,意味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半途而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民族 民族主义 公民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西方思想史上“公民”观念的变迁
7
作者 唐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6期157-158,共2页
在西方思想史上,“公民”形象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在从柏拉图到卢梭的一元模式的公民社会中,公民是履行公共职责和享有政治自由的政治公民。在洛克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二元模式的公民社会中,公民是追求财富和享有个人权利的有产市民。... 在西方思想史上,“公民”形象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在从柏拉图到卢梭的一元模式的公民社会中,公民是履行公共职责和享有政治自由的政治公民。在洛克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二元模式的公民社会中,公民是追求财富和享有个人权利的有产市民。而在托克维尔的市场、国家和社会三元模式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则是积极公民和消极市民的混合体。托氏以公民社团弥补代议制政体的参与匮缺的共和自由理想,融合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种公民遗产,而寻求在现代自由民主社会中复兴共和主义公民理想。他试图在现代自由民主秩序中重建公民社会,在社团生活而非政治过程中复兴公民传统。因而在托氏的公民图景中,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既不同于管理城邦公共事务的古代“政治公民”,也有别于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现代“布尔乔亚”,而是一种在社团中献身公益事务的新型“社会公民”。然而,社会团体能否超越市民社会之庸俗性而成为古希腊式道德公民共同体的替代物,“第三部门”能否成为文明综合的“第三道路”,仍然是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主义 托克维尔 自由民主 西方思想史 混合体 公民共同体 三元模式 国家和社会
原文传递
政府激励与公民共同体的形成——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8
作者 郑琦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0年第2期179-199,共21页
公民共同体对于民主国家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公民共同体的发展水平是由历史决定的。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政府在公民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理论上,本研究基于政府对公... 公民共同体对于民主国家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公民共同体的发展水平是由历史决定的。在现阶段的中国城市,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政府在公民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理论上,本研究基于政府对公民社会作用的双重性,构建了政府激励模型,用于解释目前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推动公民共同体形成的作用路径:政府通过提供合法性激励提高居民对社区公民社会组织的信任度,提供资源性激励弥补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成本,从而促进了社区中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公民共同体的形成。在实证上,本研究于2007年底在北京市朝阳区开展了针对城市社区社团组织的问卷普查,回归分析结果有力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公民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公民共同体的发展水平受到路径依赖作用的影响,但是政府激励作用的发挥也会带来社会领域有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共同体 政府激励 社区社团组织
下载PDF
试析两岸公民共同体的建构
9
作者 沈惠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5,共7页
如何实现两岸"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除了强调双方已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实现两岸民众交往的便利化和生活的一体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双方需要用心去建构基于认同、互信和参与的"两岸公民共同体&... 如何实现两岸"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除了强调双方已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实现两岸民众交往的便利化和生活的一体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双方需要用心去建构基于认同、互信和参与的"两岸公民共同体"。它的三个要素由内而外逐层表现为两岸的集体认同、相互信任与公民参与。两岸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具有内在规律,与制度、规范以及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两岸公民共同体的意涵与建构机制,可从优化社会资本、加强公民教育以及促进公共参与等路径来推进两岸公民共同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公民共同体 建构 机制 路径
下载PDF
世界公民共同体:康德的社会伦理理想
10
作者 赵延民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9-30,共2页
康德以个体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和普遍有效性为基础,完成了由伦理个体到伦理实体的理论转换,最终推导出在对内公正又对外完美的公民宪法框架内实现"世界公民共同体"这一社会伦理的理想状态。由于普遍的理性化制度设计,其社... 康德以个体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和普遍有效性为基础,完成了由伦理个体到伦理实体的理论转换,最终推导出在对内公正又对外完美的公民宪法框架内实现"世界公民共同体"这一社会伦理的理想状态。由于普遍的理性化制度设计,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公正。其社会伦理理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理论的指引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理性 普遍性 世界公民共同体
下载PDF
以色列多元社会的由来、特征及困境 被引量:6
11
作者 艾仁贵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50,共11页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存在社会构成上的多样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入发展,当代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日趋显著,围绕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裂缝不断加深。多元文化主义对以色列内部的权力...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存在社会构成上的多样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深入发展,当代以色列社会的多元特征日趋显著,围绕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裂缝不断加深。多元文化主义对以色列内部的权力分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众多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由此而催生。如何在多元社会中保持一体,同时维护群体正义、保障社会公平,建构包容不同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的公民共同体,成为当今及未来以色列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和巴以双边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多元文化主义 社会裂缝 权力分层 公民身份共同体
原文传递
印度国家共同体建设理念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挑战
12
作者 和红梅 周少青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3,M0003,共15页
国家共同体的建设是世界各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个脱胎于殖民地的新兴民族国家,印度的国家共同体建设理念大致经历了四次蓝图设定及转换: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印度本土的两大主要群体印度... 国家共同体的建设是世界各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个脱胎于殖民地的新兴民族国家,印度的国家共同体建设理念大致经历了四次蓝图设定及转换: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印度本土的两大主要群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群体产生了建设“共同的印度斯坦”的最初冲动;20世纪初至印巴分治时期,教派分歧使得两个群体的政治精英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渐行渐远,并最终导致印巴分治;印度独立到2014年印人党全面执政期间,基于惨痛的历史教训和最大限度团结不同群体的实用主义理念,同时受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观念的深刻影响,“公民国家共同体”成为印度的主要建国理念;印人党全面执政以来,“印度教国家共同体”理念的确立和深入实践,标志着印度国家共同体建构理念及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印度教国家共同体”理念在团结、凝聚广大印度教民众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内外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共同体理念 公民国家共同体 印度教国家共同体 历史演变 当代挑战
原文传递
走向“公共性自律”:“公域”与“私域”的分立与新制度价值理念孕生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祖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60-66,共7页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自律 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共同体
下载PDF
现代社会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与“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理想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祖社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表现,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表现,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共同体
下载PDF
制度的价值追求与现代社会的生存信念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天才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30,共5页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共同体 生存信念 现代社会 中国 社会转型 价值目标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道德教育改革
16
《公安研究》 2012年第8期94-95,共2页
齐学红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 齐学红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度,从国家对个人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国家、社会力量、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也需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示范式榜样教育需代之以现代公民社会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模式 道德教育改革 模式变迁 公民社会共同体 湖南师范大学 个人关系 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