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孙龙《名实论》中的符号学理论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先焜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2-69,共8页
在先秦诸子中,其学术观点遭到当时与后世的学者误解、指责、非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公孙龙。公孙龙生活于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为平原君的门客,大约生卒时间是公元前320至250年。他的著作据史料记载有14篇,但是留传至今的只有6篇,即《迹府》... 在先秦诸子中,其学术观点遭到当时与后世的学者误解、指责、非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公孙龙。公孙龙生活于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为平原君的门客,大约生卒时间是公元前320至250年。他的著作据史料记载有14篇,但是留传至今的只有6篇,即《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迹府》是其弟子所编纂的他的传略。对公孙龙的评述,历来贬词多于褒词。例如,《庄子·天下》篇中说:“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名实论 指称论 白马论 逻辑语义学 逻辑学家 荀子 自然语言 白马非马 孔子
原文传递
《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学勤 《管子学刊》 1991年第1期12-16,共5页
最近孙开泰同志以其新作《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文稿见示,文中专节讨论了郭沫若同志对《管子·心术》等篇研究的意义,以及近年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不同意见。《管子》这几篇和我参加整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很有... 最近孙开泰同志以其新作《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文稿见示,文中专节讨论了郭沫若同志对《管子·心术》等篇研究的意义,以及近年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不同意见。《管子》这几篇和我参加整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很有关系,这个问题自然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下面试谈几点想法,未必有当,只是希望有更多学者注意《管子》这几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郭沫若 马王堆汉墓帛书 心术 汉书·艺文志 尹文子 黄帝四经 马王堆帛书 公孙龙 老子
下载PDF
言道、言事与援类引譬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志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8-32,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qu...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以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事 言道 引譬 援类 孔子 墨子 惠施 公孙龙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秉楠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9-94,共16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自然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是,在国土辽阔而学术文化信息传播手段还很原始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提供各地文人学士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经常性场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气候,要想形成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自然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是,在国土辽阔而学术文化信息传播手段还很原始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提供各地文人学士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经常性场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气候,要想形成百家争鸣的蔚然大观,也是十分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争鸣 文人学士 战国时期 公孙龙 法家思想 孟子 平原君 黄老学派 道家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解读《指物论》 被引量:9
5
作者 周山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79,共6页
关键词 《指物论》 公孙龙 中国哲学 《白马论》
原文传递
还名学和辩学以本来面目──评《名学与辩学》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祥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名辩学 中国逻辑史研究 传统逻辑 本来面目 公孙龙 名实关系 中国古代逻辑 传统形式逻辑 名辩逻辑 据西释中
原文传递
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声柏 李巍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1,共8页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下载PDF
《公孙龙子·坚白论》新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长明 龙盈夙 肖中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重新审视公孙龙名学思想,客观评价公孙龙名学成就,极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公孙龙子》 《坚白论》 新解
下载PDF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现三段论?——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金观涛 刘青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6年第1期1-11,79,共12页
一、三段论是由一般推知个别吗? 一位数学家讲过:“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逻辑也必须使用逻辑”。形式逻辑是人类避免自己的推理思想陷于混乱的保证,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范。但研究人类是如何发现形式逻辑的,却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 一、三段论是由一般推知个别吗? 一位数学家讲过:“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逻辑也必须使用逻辑”。形式逻辑是人类避免自己的推理思想陷于混乱的保证,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范。但研究人类是如何发现形式逻辑的,却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发现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其中关键性的一步是:“形式逻辑作为推理方法的实质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 形式逻辑 公孙龙 同一性 白马非马 类属性 发现逻辑 苏格拉底 推理方法
下载PDF
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探赜
10
作者 傅羿超 张自慧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先秦名家的重要辩题之一,记载于《庄子·天下》篇。目前学界对该辩题的内涵、学派、性质等问题的研究存在歧见。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对当时名实之辩的理论回应,其中蕴含的“以名举实”的理论关怀体...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先秦名家的重要辩题之一,记载于《庄子·天下》篇。目前学界对该辩题的内涵、学派、性质等问题的研究存在歧见。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对当时名实之辩的理论回应,其中蕴含的“以名举实”的理论关怀体现了对儒、墨、道、法等主流学派“以名制实”思想的发展;它讨论了物影的同一性、改换和运动的差异性问题,符合科学、逻辑规律与公孙龙“唯乎其彼此”的思想,并不能称为诡辩;它重视概念分析的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哲学思辨理性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巨大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家 同一性 公孙龙
下载PDF
《孔丛子·公孙龙》文献价值重探
11
作者 伍亭因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前贤鲜有厝意《孔丛子》载录公孙龙学说之原由及用意。文章尝试分析今本《公孙龙》行文结构完整、主旨前后一致之实。又,考察先秦诸子纠正战国名家悖理之学风,并结合《孔丛子》“重理轻辞”思想一脉相承之论证,发现孔氏从言说到治国皆... 前贤鲜有厝意《孔丛子》载录公孙龙学说之原由及用意。文章尝试分析今本《公孙龙》行文结构完整、主旨前后一致之实。又,考察先秦诸子纠正战国名家悖理之学风,并结合《孔丛子》“重理轻辞”思想一脉相承之论证,发现孔氏从言说到治国皆重视事物道理,这不仅是孔氏一家思想之升华,同时与先秦诸子学派之思潮相合,从而梳理今本《公孙龙》成篇之缘由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丛子》 孔穿 公孙龙 文献价值
下载PDF
《尹文子》非伪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山 《学术月刊》 1983年第10期33-37,共5页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这番议论,无疑正确。正因为鉴别伪书工作之重要,所以,近代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并从事于这项工作。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轻率地将一些重要的古籍断定为伪书,使得学者们放弃对它的研究分析,害亦大矣。对于这一方面的利害性,考据家们似有忽视。本文对《尹文子》一书的“伪托”之说作些分析,冀求阐明:认《尹文子》为后人伪托,并无根据;应该重视《尹文子》中“名理”思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文子 公孙龙 仲长统 伪书 吕氏春秋 文字 考据 自相矛盾 艺文志 今本
原文传递
中国何以未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逻辑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南明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95-100,共6页
中国学者大多数认为中国未曾发展出类似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同时依笔者所知,有关学者似亦少有对此问题做这一番缜密的论究。笔者不揣谫陋,在此提出这个论题加以讨论,目的在于对中国哲学作一反省,以便在世界哲学里中国哲学可以推陈出新、... 中国学者大多数认为中国未曾发展出类似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同时依笔者所知,有关学者似亦少有对此问题做这一番缜密的论究。笔者不揣谫陋,在此提出这个论题加以讨论,目的在于对中国哲学作一反省,以便在世界哲学里中国哲学可以推陈出新、重新定位。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名辩学已有逻辑思想萌芽。如果先秦名辩学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发展出西方那样的逻辑学,难以推测。从公孙龙名学与墨辩的注重思维形式来看,如果没有内外的特别因素而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有它发展到接近西洋逻辑学的可能性。可是,事实上,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其原因在于中国学问的动机、学问本义、目标、方法、方向、题材以及语文特征,与西方不同。这些学问上的不同,从根本上看,乃是在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学 名辩学 亚里士多德 公孙龙 逻辑知识 西方人 天命 十八世纪 道家 墨辩
原文传递
先秦名家学派法律观阐释——以理论逻辑的分析为主体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旭晟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36-149,共14页
大凡涉猎过先秦诸子学术的人们当不会忘记名家——那一群极为奇特、十分有趣、同时又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辨者”。他们精于逻辑,能言善辩,常“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威震天下;他们又是杰出的讼师,助人诉讼,能“所欲胜因... 大凡涉猎过先秦诸子学术的人们当不会忘记名家——那一群极为奇特、十分有趣、同时又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辨者”。他们精于逻辑,能言善辩,常“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威震天下;他们又是杰出的讼师,助人诉讼,能“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当真是所向披靡;而其言其行,至今想来,依然令人捧腹。不过,笔者于名家学派亦曾有诸多不解:在先秦诸子中,名家与儒、墨、道、法各家并称于世,盛极一时,况其与法律活动关系之密切,又实非其它诸家可比(今人论及中国律师与法庭辩论发展史,首先提到的,便是名家邓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想 邓析 法律观 公孙龙 先秦名家 理论逻辑 《吕氏春秋》 法律实践 思维方式 惠施
原文传递
公孙龙《指物论》中的逻辑和本体论 被引量:6
15
作者 成中英 理查德.斯万 胡星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指物论》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称行为,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指物论》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称行为,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龙又进一步区分了指称行为的两个方面: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与作为不可观察的分殊行为。当我们指向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被指的那个域就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成为具体有形之物,这便是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很显然,凡具体有形之物,都是指称对象。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不是指称对象,而是具体有形之物成为可能的条件。但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的指称行为却是指称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指物论》 指称
下载PDF
关于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奠基 《哲学研究》 1957年第2期45-56,共12页
一批判过去对中国逻辑史的错误看法中国逻辑史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还急待展开。过去的情形,一般仅限于先秦部分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作到科学系统的整理。某些集中在名墨分合“訾应”问题上的“解故”方法,既不能作成条贯总汇的说明,而... 一批判过去对中国逻辑史的错误看法中国逻辑史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还急待展开。过去的情形,一般仅限于先秦部分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作到科学系统的整理。某些集中在名墨分合“訾应”问题上的“解故”方法,既不能作成条贯总汇的说明,而曲以西方逻辑解释墨经的论著,更不能表现中国古代逻辑特征。但是作为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参考资料来说,过去的这些论著还是有它一定的作用和意义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对“名辩思潮的批判”(原文见“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开辟了一条研究“名家”学说的新道路,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 科学思想 逻辑特征 逻辑解释 恩格斯 公孙龙 先秦名学 思想影响 数学思想方法 墨经
原文传递
论《坚白论》的认识论思想
17
作者 冯光武 南红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坚白论》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代表作之一,“坚白”之辩是其主要辩题。《坚白论》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至今缺乏统一认识。本文首先梳理、批判、纠正和补充现有关于《坚白论》的代表性解读,然后... 《坚白论》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代表作之一,“坚白”之辩是其主要辩题。《坚白论》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至今缺乏统一认识。本文首先梳理、批判、纠正和补充现有关于《坚白论》的代表性解读,然后详细解析其中的“坚”“白”“石”“神”“天下”“离”和“藏”等核心概念,再将它们与休谟、康德等代表性认识论哲学家的核心思想进行比较,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坚白论》认识论诠释。我们认为,《坚白论》是一部古老的认识论著作,是公孙龙对世界哲学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坚白论》 认识论
下载PDF
也谈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树铭 张忠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86-88,共3页
列举了学术界关于“白马非马”含义的两种较有影响的观点 ,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强调了正确理解“白马非马”命题的原则 :既要抓住关键字 ,又要考虑作者的思想观点。
关键词 公孙龙 “白马非马” 概念 命题
下载PDF
语言元范畴化与公孙龙语言哲学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利民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人用语言对世界的把握和言说有赖于语言的认知范畴化功能;而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则基于语言意义本身的元范畴化。哲学是普遍的。西方形而上学关于be ing的逻辑思辨,完全可能甚至必然在任何语言土壤中诞生。先秦时代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基... 人用语言对世界的把握和言说有赖于语言的认知范畴化功能;而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则基于语言意义本身的元范畴化。哲学是普遍的。西方形而上学关于be ing的逻辑思辨,完全可能甚至必然在任何语言土壤中诞生。先秦时代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基于汉语元范畴化认知而对"名"的意义本质进行了语言哲学反思,他不仅具有柏拉图式的"相"论思想,而且提出具有古汉语特色的形式逻辑基本定理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范畴化语义 公孙龙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的逻辑发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卫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4-51,80,共9页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已为人们所公认。然而对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却一直缺乏系统考察。恩格斯说;“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3页)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逻辑范畴是“类、故、理”。从认识过程而言...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已为人们所公认。然而对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却一直缺乏系统考察。恩格斯说;“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3页)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逻辑范畴是“类、故、理”。从认识过程而言,“察类”是知其然,“求故”是知其所以然,“明理”是知其必然。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哲学对“类、故、理”范畴的考察来看其辩证思维的逻辑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异中有同 辩证思维 公孙龙 类事物 中国古代哲学 唯心论 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 片面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