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 被引量:129
1
作者 张志安 贾佳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9,共6页
作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微博已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仅用一年多时间,全国的微博用户数已突破两亿②。当前,微博正以迅猛速度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在推动突发事件、设置公... 作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微博已成为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仅用一年多时间,全国的微博用户数已突破两亿②。当前,微博正以迅猛速度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在推动突发事件、设置公共议题、聚集社会资源、生成公共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 中国 网络媒体 新闻网站 网络舆论 突发事件 社会资源 公共舆论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90
2
作者 袁光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 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现象,现有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倾向于对某些类型情感的具体分析。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它主要包含媒介、认知、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四种要素。但这一框架偏向于对情感的静态描述,为了超越静态的视角,我们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引进来,形成了关注情感形成和转化的动态视角。以提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本文概括性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并指出这四种要素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具有一种"叠加效应"。这一框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情感、公共舆论、公众形成等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公共舆论 基调情感 状态情感 认知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 被引量:80
3
作者 郭小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理解"后真相"的关键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情感与事实孰轻孰重,而应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并对不同的政治生态下情感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合理定位,才能把握其实质。事实上,在西方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的情绪、偏见... 理解"后真相"的关键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情感与事实孰轻孰重,而应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并对不同的政治生态下情感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合理定位,才能把握其实质。事实上,在西方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的情绪、偏见和无知乃是常态,虽然看似荒谬,却在相互博弈中实现了"情感补偿",形成了"隐形"的权力分散机制,产生了"聚合的奇迹"效果。中国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化表达虽然具备"后真相"的某些外在特征,却与西方国家的逻辑有所不同,它源于理性化不足的"倒逼"效应,情感被视为一种可动员的社会资源。因此,情感并不是事实的对立面,它是认知心理和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是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的一种资源。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情感之"隐藏"功能,以此来洞察人性,把握社会政治生态的"变"与"不变"之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公共舆论 情绪 偏见 “聚合的奇迹”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57
4
作者 马得勇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0,126-127,共13页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框架效应对民主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和重叠,但议程设置理论较少关注公众自身的特性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媒体信息(或精英话语、政党倾向)会对舆论倾向产生作用,而这些方面恰好是框架研究的重点。文章还指出,框架的心理机制奠基于心理学的前景理论和社会学的信息简化理论。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可分为框架自身的特性、受众的特性和框架发生的具体情境三类。文章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框架效应对民主体制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该问题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学界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更多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政治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 框架效应 政治传播 公共舆论 议程设置
原文传递
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40
5
作者 韩恒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内在机理 公共舆论 2010年 反腐 中国社会 网民
下载PDF
迈向“实践”的理论路径:理解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 被引量:41
6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72,共18页
"情感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受益于此,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情感,但不少研究面临着"二元论"的困境,情感甚至被认为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可分析的体验。本文聚焦于情感的表达层... "情感转向"改变了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受益于此,公共领域、公共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情感,但不少研究面临着"二元论"的困境,情感甚至被认为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可分析的体验。本文聚焦于情感的表达层面,基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提出一种研究情感表达的理论路径。情感表达依据特定的社会规则,并据此进行情感表达的管理。人们表达情感的话语也是遵从特定的社会意义脉络。情感表达也具有表演性。通过情感表演,个体不仅交流情感,还建构了某种权力关系。情感表达可以被视为布尔迪厄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有着自己的场域、资本和惯习。这一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情感研究的二元论,为我们讨论公共舆论、公共空间中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感表达 公共舆论 情感管理
原文传递
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 被引量:24
7
作者 彭兰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0,共2页
前段时间,北京三环路部分坍塌,北京交管局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市民绕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有管理部门用短信提供公共信息的事例。这说明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3G即将粉墨登场,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甚或楼宇... 前段时间,北京三环路部分坍塌,北京交管局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市民绕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有管理部门用短信提供公共信息的事例。这说明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3G即将粉墨登场,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甚或楼宇电视、网络信息聚合等新传播手段将与更多人“亲密接触”;这些传播载体可否被视为新的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宣传平台、公共舆论平台、以及具有媒体特征的平台呢?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具备以上特征的新媒体。“新手段、新传媒”这组文章从分析新传媒的特征入手,充分想象未来新传媒的“变异空间”;探讨政府管理、利用它的原则与手段,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成长;新媒体运营商又该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新媒体在国外的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信息平台 新媒体 手机短信 传播手段 管理部门 手机电视 网络信息 公共宣传 公共舆论
原文传递
计算宣传: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舆论新形态 被引量:37
8
作者 罗昕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5-37,共13页
计算宣传是当前一种最新的、普遍的、全球性的宣传形式,是社交媒体平台、自动化机器人和大数据算法的集合体,旨在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计算宣传带来潜在的影响,通过伪造信息或活动“制造同意”,产生“虚假民主”;通过“两极分化”扰... 计算宣传是当前一种最新的、普遍的、全球性的宣传形式,是社交媒体平台、自动化机器人和大数据算法的集合体,旨在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计算宣传带来潜在的影响,通过伪造信息或活动“制造同意”,产生“虚假民主”;通过“两极分化”扰乱公共领域,撕裂社会共识;通过“武器化”的意识形态宣传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计算宣传的治理,关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推进,需要多行为体的协同参与,以共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宣传 公共舆论 杜交机器人 制造同意
下载PDF
论执法体制和执法环境的改善 被引量:24
9
作者 叶峰 谢鹏程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2,共4页
论执法体制和执法环境的改善●叶峰谢鹏程在当代中国,“无法可依”的局面即将结束,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不严”,因此,法制建设的重点应当从“有法可依”转移到“执法必严”。本文从法理学和宪法学的角度,对我国法制建设的现... 论执法体制和执法环境的改善●叶峰谢鹏程在当代中国,“无法可依”的局面即将结束,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不严”,因此,法制建设的重点应当从“有法可依”转移到“执法必严”。本文从法理学和宪法学的角度,对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认为改善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法环境 执法体制 公职人员 执法激励机制 自利性 民主政治 反腐败 新闻媒介 法制建设 公共舆论
原文传递
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剧 被引量:35
10
作者 吴理财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65,共2页
没有了公共舆论,年轻人开始频繁地抛弃父母、虐待老人,村干部可以毫无顾忌地贪污,甚至与乡村混混势力联合在—起。农村社区成为无规制之地,丛林原则肆虐横行。
关键词 乡村文化 公共 消解 公共舆论 农村社区 农村治理 年轻人 村干部
下载PDF
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与“公共性”的构成——“夏俊峰案”再反思 被引量:34
11
作者 袁光锋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43,共13页
本研究遵循"多元公众模式"的路径,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性是如何构成的"这一议题。文章以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同情"是如何嵌入到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中的。研究认为,"同... 本研究遵循"多元公众模式"的路径,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性是如何构成的"这一议题。文章以公共舆论中的"同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同情"是如何嵌入到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中的。研究认为,"同情"是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共实践的方式,塑造了公众的自我认同。媒体对"情感"投入过多的关注有可能模糊抗争者的诉求,并导致"同情疲劳",促使弱势群体采取更激烈的"情感"策略获得媒体的近用权,固化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情感"有助于将原子化的公众链接成公共社群,但它的批判性是不稳定的,内部是容易分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同情 公共 公众 多元公众模式
原文传递
协同论:合作的科学——协同论创始人哈肯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1
12
作者 鲍勇剑 哈肯 《清华管理评论》 2019年第11期6-19,共14页
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以他创立的“协同论”(Synergetics)影响管理50年。哈肯是物理学界最早解释激光形成原理的科学家。期间,哈肯发现,非生物和生物都有集体运动的自组织现象。通过了解自组织现象的宏观规律,哈肯指出动态... 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以他创立的“协同论”(Synergetics)影响管理50年。哈肯是物理学界最早解释激光形成原理的科学家。期间,哈肯发现,非生物和生物都有集体运动的自组织现象。通过了解自组织现象的宏观规律,哈肯指出动态不均衡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特征。哈肯的协同论强调,在系统秩序形成过程中,合作活动与竞争活动至少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合作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学 公共舆论 非生物 序参数 协同论 创始人
原文传递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郭蓓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6-59,共4页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突进,社会舆论越来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型塑与演化是事实、意见、情感、行动等要素互动与相促的结果,其中情感中的共情心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共情心理的视角...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突进,社会舆论越来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型塑与演化是事实、意见、情感、行动等要素互动与相促的结果,其中情感中的共情心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共情心理的视角,致力于省察网络环境下舆论所发生的重大变迁以及公众心理的特征,进而解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开展新闻舆论引导的可资依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传播 公共舆论 共情心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下载PDF
传媒、公共领域与公众舆论 被引量:22
14
作者 傅永军 《山东视听》 2006年第1期5-7,共3页
关键词 公众舆论 现代传播学 公共权力机关 私人领域 公共意见 公共舆论 监督功能 市民社会 公共空间 文化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28
15
作者 吴理财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A08期40-42,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组织逐渐弱化,人们对仅存的村级组织认同也非常低,原本依存于社区组织的社区规范势必随之式微。出于同样的原因,村规民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社区组织去执行,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不再发挥应有的规制功能。市场经济的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组织逐渐弱化,人们对仅存的村级组织认同也非常低,原本依存于社区组织的社区规范势必随之式微。出于同样的原因,村规民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社区组织去执行,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不再发挥应有的规制功能。市场经济的利益算计原则日益渗透于社区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功利化,这种利益算计原则日益解构着农村社区传统的内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文化 传统生活 代际关系 价值规范 农民日常生活 农业生产 农村文化 公共舆论 现代国家建构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道德冲突与伦理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甘绍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104,128,共12页
道德规范同法律规范一样,都是人际文明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的运行可以实现社会的最佳状态。道德规范合乎所有人的利益:尽管它们有可能不与当事人直接当下的短期欲求相吻合,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它们与所有当事... 道德规范同法律规范一样,都是人际文明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的运行可以实现社会的最佳状态。道德规范合乎所有人的利益:尽管它们有可能不与当事人直接当下的短期欲求相吻合,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它们与所有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必定是一致的。因此,违逆道德规范而行,要么会受到制度条例的制裁,要么会受到公共舆论的谴责,要么会受到内在良心的折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冲突 社会和谐发展 应用 伦理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最佳状态 公共舆论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建构中的“弱势感”——基于“情感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袁光锋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3,共7页
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弱势感"已经成为跨越阶层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概念出发,结合最近几年发生的代表性案例,探讨"弱势感"的生成逻辑以及它对公共舆论的建构作用,并尝试提出一种解释... 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弱势感"已经成为跨越阶层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概念出发,结合最近几年发生的代表性案例,探讨"弱势感"的生成逻辑以及它对公共舆论的建构作用,并尝试提出一种解释公共舆论特征的框架。"弱势感"可以催生相对剥夺感、不公感、无力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怨恨感等不同层次的情感。"弱势感"具有批判性的意义,但同时也有可能带来舆论的激进化和民粹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感 公共舆论 情感结构 民粹化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的同质化及其心理根源——基于网民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马得勇 张志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90,共17页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息的影响力则比较有限。基于中国网民调查数据,对公共舆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网络公共舆论在结构上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即网民群体在一系列政治、社会议题上都出现了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态度分化。对舆论倾向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信息接收虽然在多数政治社会类议题上对公众的态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但相对于意识形态、威权人格而言,其影响力更弱,且信息源不同,影响力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意识形态 媒体信息 威权人格 威胁感 网民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倾向如何形成?——对网民政治支持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马得勇 王丽娜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4,共12页
以公共舆论中的政治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广义倾向值匹配的统计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网民的公共舆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媒体使用、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认知分别对于政治支持倾向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以公共舆论中的政治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广义倾向值匹配的统计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网民的公共舆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媒体使用、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认知分别对于政治支持倾向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媒体使用(信息接收渠道及频度)和政治认知均是影响此类舆论倾向的基本因素。其中,意识形态立场是影响政治支持因素中最强的变量;新媒体时代已不存在接收主流信息越多就越支持主流话语的情况,媒体对网民的政治支持的影响因接收政治信息的渠道以及频度的不同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情况。此外,网民的政治认知也是影响其政治支持倾向的重要变量。研究结果也表明,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机制正在发生改变,党的宣传策略亟需与时俱进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网民 政治支持 意识形态立场 媒体使用 政治认知
下载PDF
媒介公共性问题研究三题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方延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媒介公共性是媒介传播的最本质属性之一。而媒介文本集中体现了其信息性和公开性。媒介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媒介舆论去实现的。媒介舆论不是一般的公共舆论,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公器,它一方面是公众精神、公众意愿... 媒介公共性是媒介传播的最本质属性之一。而媒介文本集中体现了其信息性和公开性。媒介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媒介舆论去实现的。媒介舆论不是一般的公共舆论,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公器,它一方面是公众精神、公众意愿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本 公共领域 公共舆论 社会公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