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被引量:110
1
作者 宿白 《考古》 1978年第6期409-425,401,共18页
一、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一)隋京城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公元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公元五八一年隋灭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六月命高颎、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隋文... 一、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一)隋京城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公元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公元五八一年隋灭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六月命高颎、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极,县、门、园、池多取其名",这座新京城也以大兴为名,"谓之大兴城"(《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西京记》)。大兴城规模浩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四平方公里。大兴城分郭城、宫城和皇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城 东都洛阳 郭城 汉长安城 皇城 隋大兴城 工商业 公元 京城 太平御览
原文传递
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 被引量:50
2
作者 方国瑜 和志武 《民族研究》 1979年第1期33-41,共9页
近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一百度四分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纳西族约三十万,称谓复杂,一般说来,东部称为“么些”,西部称为“纳西”;见于史籍记录,则通称“么些”,现已确定... 近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一百度四分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纳西族约三十万,称谓复杂,一般说来,东部称为“么些”,西部称为“纳西”;见于史籍记录,则通称“么些”,现已确定“纳西”为共同的族名。从本族自称来说,西部自称nai┤,东部自称na或na┤zz┤。按:i┤和zz┤之意为“人”或“族”,而以na为专名,na的取意为“大”,名从其主,称为nai┤“纳西”是正确的。至于么些为他称,见于记录无定字,同音异写,且含有侮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史》 吐蕃 地理志 纳西族 渊源 南诏 部落 《新唐书》 公元 云南志
原文传递
唐蕃交聘表 被引量:42
3
作者 谭立人 周原孙 《中国藏学》 CSSCI 1990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唐蕃交聘是唐蕃关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蕃双方通过使节往还,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唐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对唐蕃交聘的研究尚不... 唐蕃交聘是唐蕃关系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蕃双方通过使节往还,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唐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对唐蕃交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仅就交聘的次数而言,既不完整,且众说纷纭。有160余次之说,有180余次之说,或称190余次.更为遗憾的是,这些不完整的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册府元龟 吐蕃 旧唐书 交聘 新唐书 唐会要 公元 金城公主 唐蕃关系 朝贡
下载PDF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论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活 被引量:36
4
作者 白滨 史金波 《民族研究》 1979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之发现甘肃酒泉旧城东门洞内两壁各嵌刻有文字之石柱一枚,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张维《陇右金石录》云:“酒泉东门有方石柱,高七、八尺,广二尺有奇,刻有蒙古文多行,左右各一,或为筑城纪事之石,抑或... 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之发现甘肃酒泉旧城东门洞内两壁各嵌刻有文字之石柱一枚,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张维《陇右金石录》云:“酒泉东门有方石柱,高七、八尺,广二尺有奇,刻有蒙古文多行,左右各一,或为筑城纪事之石,抑或以他地碣石移作门柱,石文漫漶,不可摩拓,傥使习蒙文者就石辨证,必可得其究竟也”。其后,向达:《西征小记》又云:“酒泉东门门洞内两侧墙上各嵌石柱一枚,高约二公尺半,阔约半公尺,上俱鐫回鹘字,三十二年夏东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鲁花赤 《元史》 党项人 公元 肃州 西夏文 大元 碑文 成吉思汗 甘肃酒泉
原文传递
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 被引量:31
5
作者 罗福颐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60年第0期178-181,共4页
故宫博物院所藏乡他君石祠堂石柱,三面刻画,一面题字,下有伏兽,此柱想原在墓内,是墓门人口部分的雕刻,正象近发现山东沂南的古画象石墓的墓门人口一样。(图见《沂南古画象石墓发掘报告》图版5、9、7)不过这墓建筑较沂南为小,是近二十年... 故宫博物院所藏乡他君石祠堂石柱,三面刻画,一面题字,下有伏兽,此柱想原在墓内,是墓门人口部分的雕刻,正象近发现山东沂南的古画象石墓的墓门人口一样。(图见《沂南古画象石墓发掘报告》图版5、9、7)不过这墓建筑较沂南为小,是近二十年在山东出土的,过去金石家从未著录。它的雕刻是茂美的,书体劲健,有汉代独特的风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故宫博物院 金石 近二十年 公元 仕履 发掘报告 沂南 山东 解释
原文传递
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象的艺术风格与特征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60年第0期43-60,共18页
曲阳修德寺出土造象是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于一九五四年三至四月协同河北省文化局发掘的,共出土2,200余件①。目前这批造象分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化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这2,200余件造象中,刻年款的有247件②,起北魏神龟三年(公... 曲阳修德寺出土造象是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于一九五四年三至四月协同河北省文化局发掘的,共出土2,200余件①。目前这批造象分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化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这2,200余件造象中,刻年款的有247件②,起北魏神龟三年(公元52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魏 修德 公元 弥勒 无量寿佛 观世音 观音 十七年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洛阳延光元年朱书陶罐考释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育成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4-79,84,共7页
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邙山脚下发掘23座汉墓。其中,西花坛M24出土一件纪年延光元年(公元122年)的朱书陶罐,编号为24:145。发表该罐的简报未释朱书全文,但登录了它的摹本,并指出文后“有几个类似道教符... 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邙山脚下发掘23座汉墓。其中,西花坛M24出土一件纪年延光元年(公元122年)的朱书陶罐,编号为24:145。发表该罐的简报未释朱书全文,但登录了它的摹本,并指出文后“有几个类似道教符咒的符号。”此罐系现知纪年明确的最早的解除文与道符同见一器的东汉物。其前有永元四年、永元十六年两陶瓶,但朱书残泐甚重,难以句读又无道符。故该罐之发现为研究早期解除文内容特别是道符的起源,理解释读众所周知的神密的《太平经》复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洛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道教 长安 起源 死者 抱朴子 公元 十六国
原文传递
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 被引量:22
8
作者 常任侠 《音乐研究》 1980年第2期7-50,共44页
一、西域伊朗系乐器的传来从汉代开始通畅的丝绸之路,通向西方世界,较早的引入了西方的乐器,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新兴的珍物,从历史文献中去考察,有几种源出于伊朗系统,如箜篌、琵琶。
关键词 唐西域 龟兹 各民族 印度 公元 丝绸之路 汉唐间 南北朝 通典 西域传
原文传递
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于希贤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2期45-62,34,共19页
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于希贤在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有文字记载的近几千年来地理环境有没有变化?有多大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以气候变迁... 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于希贤在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有文字记载的近几千年来地理环境有没有变化?有多大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以气候变迁而言,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相信寒冷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理环境 《徐霞客游记》 公元 汉书·五行志 贝壳堤 生物变异 气候变迁 海平面 突变时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试论唐开元通宝的分期 被引量:22
10
作者 徐殿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55-561,共7页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广泛开展,在各地唐代纪年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有分期价值的开元通宝钱币,这是一批十分珍贵的资料,已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拟从这批纪年墓的钱币资料着手,参照唐代有关铸币典籍,吸收前辈们的真知灼...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广泛开展,在各地唐代纪年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有分期价值的开元通宝钱币,这是一批十分珍贵的资料,已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拟从这批纪年墓的钱币资料着手,参照唐代有关铸币典籍,吸收前辈们的真知灼见,对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分型、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通宝 出土 分期 唐代 考古发掘 演变轨迹 铸造工艺 纪年 钱币 公元
原文传递
慧琳译音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聂鸿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64-71,共8页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资料,总结归纳其中的梵汉对音规律,藉以考察当时密宗佛教梵语和汉语读音的概貌,并对巴利、龟兹等古代语言在佛经中的遗迹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 梵汉对音 汉语读音 古代语言 前人著述 词义 公元 龟兹 印度 疏勒
下载PDF
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开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灾记录的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陆人骥 《农业考古》 1986年第1期311-316,324,共7页
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历代广大农民为了获得农作物的丰收,终年辛勤地劳动着。但是除了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外,还往往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摧残和破坏,甚至颗粒无收,形成饿殍载道的悲惨境地。这在旧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许多自然灾... 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历代广大农民为了获得农作物的丰收,终年辛勤地劳动着。但是除了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外,还往往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摧残和破坏,甚至颗粒无收,形成饿殍载道的悲惨境地。这在旧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许多自然灾害中,蝗灾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更使人触目痛心,因为眼见作物已经成长和成熟,正当丰收在望的时候,突然飞来了一大群蝗虫,却把一大片、一大片的农作物掠食一空。正如明代宋应星所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志 蝗灾 二十五史 初步研究 公元 蝗虫 新唐书 自然灾害 农作物 宋应星
下载PDF
回鹘在敦煌的历史 被引量:17
13
作者 钱伯泉 《敦煌学辑刊》 1989年第1期63-78,共16页
回鹘原称回纥,早先服属于突厥,西突厥汗国处罗可汗强盛时,又服属于西突厥。处罗可汗残暴无道,坑杀属部首领六百余人,回纥联络各部,奋起反抗,其首领号称俟斤(irkin),自成一股势力。薛延陀汗国强盛时,回纥又依附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 回鹘原称回纥,早先服属于突厥,西突厥汗国处罗可汗强盛时,又服属于西突厥。处罗可汗残暴无道,坑杀属部首领六百余人,回纥联络各部,奋起反抗,其首领号称俟斤(irkin),自成一股势力。薛延陀汗国强盛时,回纥又依附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助唐灭薛延陀汗国,“遂并成部曲,奄有其地,”“南过贺兰山,”于是遣使入唐,请置唐官,唐太宗在其地设“六府七州”,回纥所居之地为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唐高宗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回纥首领婆闰率精骑五万,助唐西征,建立奇勋。龙朔二年(公元663年),唐朝特许立功的回纥将领及其亲属南徙水草丰美的甘州(今甘肃张掖),设置侨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 沙州 吐蕃 张议潮 敦煌文书 节度使 薛延陀 西突厥汗国 龟兹 公元
下载PDF
唐蕃交聘表(续) 被引量:18
14
作者 谭立人 周原孙 《中国藏学》 CSSCI 1990年第3期120-135,共16页
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蕃鸡年)二月,吐蕃遣其大臣属卢,论莽藏来朝,且献方物。(见《唐会要》卷97。)金城公主遣使上言:请于九月一日在赤岭分界树碑,从之。(见《唐会要》卷97,《册府元龟》卷979,《通鉴》卷213,参考《唐会要》卷6... 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癸酉,蕃鸡年)二月,吐蕃遣其大臣属卢,论莽藏来朝,且献方物。(见《唐会要》卷97。)金城公主遣使上言:请于九月一日在赤岭分界树碑,从之。(见《唐会要》卷97,《册府元龟》卷979,《通鉴》卷213,参考《唐会要》卷6,《册府元龟》卷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册府元龟 吐蕃 旧唐书 唐会要 新唐书 公元 御史大夫 金城公主 遣使 交聘
下载PDF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时间和契机考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曹永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年第4期79-84,共6页
一、问题的提出 《魏书·序纪》云: 献皇帝讳阾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 一、问题的提出 《魏书·序纪》云: 献皇帝讳阾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 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是现存关于拓跋鲜卑第二次南迁的唯一的一条历史记载。这条出诸“人相传授”的史料,极为简略,拓跋部南迁匈奴故地的许多重要情况都是迷离恍忽,看不清楚。1980年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石刻祝辞的发现,宣帝率众“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之大泽为呼伦池,已可成为定论;但,第二推寅(阾)——诘汾南迁的时间,契机等,还有待索隐考订,才能求得近似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 拓跋部 《魏书·序纪》 神人 公元 《魏书》 乌桓 夫余 后汉书
下载PDF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被引量:17
16
作者 史金波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第3期74-78,共5页
本世纪初,在我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在汉文文献中以佛经为多数。其中有一种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末有一篇西夏天盛十九年的施经发愿文,尾题记有职官名称“太师上公总领军国... 本世纪初,在我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在汉文文献中以佛经为多数。其中有一种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末有一篇西夏天盛十九年的施经发愿文,尾题记有职官名称“太师上公总领军国重事秦晋国王”①,但未记人名。在以前所能见到的西夏文和汉文资料中,也未发现西夏有关于“秦晋国王”这一封爵的记载。那么,这个在西夏中期权位显赫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谁呢?据笔者考证,他不是西夏皇室嵬名家族中的人,而是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权臣汉人任得敬。为了说明这一点,还需要对发愿文本身和有关文献进行对照分析。下面首先引录部分发愿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愿文 秦晋 西夏文 黑水城 重要人物 封爵 公元 中书令 仁孝 近二十年
下载PDF
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 被引量:15
17
作者 袁祖亮 郭庭柏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袁祖亮郭庭柏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早在1874年就已提出。他认为在分布着人口的某一区域之内,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质地均匀的平面,那么,这个平面上便存在一个支点,使上... 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袁祖亮郭庭柏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早在1874年就已提出。他认为在分布着人口的某一区域之内,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质地均匀的平面,那么,这个平面上便存在一个支点,使上面分布着人口的平面保持平衡,该支点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重心 运动轨迹 河南人口 两千年 南阳地区 计算方法 政治因素 西南方向 公元 各地区
下载PDF
云南用贝作货币的时代及贝的来源(附:云南用盐块代钱的记载) 被引量:16
18
作者 方国瑜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第1期24-41,共18页
作者致力这一专题研究,前后三十多年,已四易其稿。本文根据大量的有关史料,在校正前人对云南用贝推测和谬误的同时,比较系统地考证了云南通用海贝作货币的确切时代及其来源。着重深刻分析了贝币能在云南流通近八百年的主要原因,在于当... 作者致力这一专题研究,前后三十多年,已四易其稿。本文根据大量的有关史料,在校正前人对云南用贝推测和谬误的同时,比较系统地考证了云南通用海贝作货币的确切时代及其来源。着重深刻分析了贝币能在云南流通近八百年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贝币已成为我国西南与沿海各国在商品交换中共同使用的货币。作者把云南海贝曾在一定历史期内起过国际货币的作用,放在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是很有见地和富有现实意义的。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入侵东南亚地区,云南贝币也因对沿海商品贸易的削减,逐渐由贬值而最后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对于我国货币史的研究,对于中外贸易关系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贝子 南诏 货币 贝币 公元 暹罗 海贝 嘉靖 万历
下载PDF
试论武则天与龙门石窟 被引量:15
19
作者 温玉成 《敦煌学辑刊》 1989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唐高宗和武则天在早年即崇信佛法。高宗为太子时,作《述圣记》以褒美玄奘。又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建慈恩寺。武则天二十六岁时(公元649)曾随唐太宗其余妃嫔寄身感业寺(或如《长安志》说为安业寺)为尼,时间约一、二年。唐高宗登帝位后,... 唐高宗和武则天在早年即崇信佛法。高宗为太子时,作《述圣记》以褒美玄奘。又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建慈恩寺。武则天二十六岁时(公元649)曾随唐太宗其余妃嫔寄身感业寺(或如《长安志》说为安业寺)为尼,时间约一、二年。唐高宗登帝位后,于永徽六年十月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越五日,又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同年十二月,以洛阳宫为东都。显庆元年,武则天生三子李显(中宗)敕赐号“佛光王”。唐高宗自显庆以后多苦风疾,由武后详决政事。显庆五年,始悉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至麟德元年以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中外谓之“二圣”。上元元年八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唐高宗 唐太宗 洛阳宫 慈恩寺 公元 长安 新唐书 中宗 政事
下载PDF
释东汉三老赵掾碑 被引量:13
20
作者 沈年润 《文物》 1964年第5期22-25,27,共5页
《三老赵掾之碑》造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日(公元180年12月17日)。于1942年4月间在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五华里许的白崖子地方发现。笔者在解放后调来兰州工作,得悉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墨拓。最近另获一片,经与馆藏本校阅无讹... 《三老赵掾之碑》造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日(公元180年12月17日)。于1942年4月间在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五华里许的白崖子地方发现。笔者在解放后调来兰州工作,得悉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墨拓。最近另获一片,经与馆藏本校阅无讹。此碑造时距熹平石经之立仅五年,斯时中郎书风,已流传陇上。碑字端厚雄浑,艺术甚高。惜原碑遭火灾,现仅存残片。鉴于碑文有补汉史,又系汉代真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将拓片付印,并略加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老 乐都县 东汉 参考价值 公元 碑文 青海省 赵充国 汉灵帝 汉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