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考察——基于对“二五”计划的文本分析
1
作者 豆庆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中国共产党重视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的观点由此而来。事实上,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纲领"二五"计划文本中可以看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是党制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中国共产党重视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的观点由此而来。事实上,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纲领"二五"计划文本中可以看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是党制定"二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党规定的"二五"时期人民生活的目标也从"逐步改善"提高到"丰衣足食"。因此全面客观地认识党在这一时期的民生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生观 全面建设时期 “二五”计划
下载PDF
经验与教训:全面建设时期中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
2
作者 吴佩芬 《社科纵横》 2015年第5期22-25,共4页
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规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基本准则——"六... 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规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基本准则——"六条政治标准"等等。但是,1957年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失误,阶级斗争日益扩大,为"文化大革命"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时期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探索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作者 许征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3,共4页
任何辉煌都有其历史的起点。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渡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下载PDF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4
作者 王平权 王桂枝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4期170-171,共2页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一步改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向大...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一步改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向大众的传播路径,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凝聚广大群众的意识倾向。当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生层次理论认知需要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要性:实现途径
下载PDF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5
作者 胡宗俊 《福建党史月刊》 2012年第6期39-42,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的功能在于武装人民群众,认为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变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毛泽东也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的功能在于武装人民群众,认为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变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毛泽东也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第一个阶段,党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共也逐步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和通俗读物,开展多层次教育,利用报刊、话剧、民歌等传媒机制,号召开展自上而下的学习和辩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途径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半工(农)半读”教育述评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江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7-62,共6页
"半工(农)半读"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背景下兴起并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对改变我国单一的全日制教育结构作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改革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及教育与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它在"... "半工(农)半读"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背景下兴起并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对改变我国单一的全日制教育结构作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改革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及教育与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它在"左"倾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两度夭折,其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半工半读”教育 “半农半读”教育 “左”倾思想 “文化大革命” 教育制度 科研 封建残余思想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5
7
作者 高巍翔 李斌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2,共6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既承接了建国初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经验,又面临着不同于巩固新生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矛盾和任务。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围绕中心工作,党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来推进反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既承接了建国初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经验,又面临着不同于巩固新生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矛盾和任务。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围绕中心工作,党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从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入手,提出了许多反腐倡廉的新思想、新方针,认真解决了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形成了20世纪50-60年代举世公认的清廉党风和政风。同时,由于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党在指导方针上"左"的思想也开始抬头,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经历了曲折,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给新时期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共产党 反腐倡廉 基本经验
下载PDF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姜爱林 《唐都学刊》 2003年第3期77-82,共6页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将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土地政策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等四个阶段,将有助于我们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中国 改革开放前 土地政策 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徘徊时期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和主张 被引量:4
9
作者 庹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9,共6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德 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原文传递
1956—1966年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理性建构与调整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雄 刘圣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1,共7页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农村基层正确与错误思想的交织共存决定着该时期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曲折"发展。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理性建构与调整: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农村基层正确与错误思想的交织共存决定着该时期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曲折"发展。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理性建构与调整: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态度与政治立场;强化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机制,夯实农村基层反腐纠风的制度保障;调整农村基层党政、党际、党群关系,推进民众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尽管这种理性建构与调整不全面、不充分、不持久,但其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农村基层 党风廉政建设 建构与调整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妇女参政议政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维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8-103,共6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妇女参政议政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在参政议政的内容上表现出对自身发展状况的充分关注;在参政格局上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大量的女劳模登上基层领导岗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妇女参政议政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在参政议政的内容上表现出对自身发展状况的充分关注;在参政格局上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大量的女劳模登上基层领导岗位,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妇女 参政议政 女干部 “大跃进”运动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向勇 白雪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0,共6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围绕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思想。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醒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要正确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他提出巩固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围绕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思想。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醒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要正确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他提出巩固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若干主张,强调要把民主集中制当作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要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要克服分散主义现象,保持集中统一,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他明确指出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妥善处理好党员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关于群众路线方面,邓小平还提出要始终警惕脱离群众现象和官僚主义现象,要正确区分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建立党的经常性工作,要反对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邓小平 党的建设 群众路线 全面从严治党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时期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成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胜群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5,共8页
1956至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认同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 1956至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认同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应不拘一格;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哪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选择哪种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富起来;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制订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搞一套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越来越小,而应越来越丰富;等等。这些重要的思想认识成果,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 认识成果
原文传递
试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员干部利益观教育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松文 高巍翔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7,共3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形成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利益原则,并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党员干部的利益观教育统一起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形成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利益原则,并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党员干部的利益观教育统一起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由于"左"的错误,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教育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党员干部利益观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推进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党员干部 利益观 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教训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晔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8-21,共4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其前十年跌宕起伏,在"文革"十年被严重扭曲,随后的两年处于拨乱反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党在新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更充分地发挥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其前十年跌宕起伏,在"文革"十年被严重扭曲,随后的两年处于拨乱反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党在新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更充分地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知识分子政策 经验教训 启示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及影响
16
作者 安雄 王曙龙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8-119,共2页
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工作,紧密配合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形势和需要,编译质量精、出版速度快,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理... 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工作,紧密配合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形势和需要,编译质量精、出版速度快,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理论教育,培养锻炼了一支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编译出版 影响
下载PDF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莉 孙熙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0,共7页
1956年到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吸收并沉淀了建国初期的经验成果,自觉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通俗化、群众化的核心要求。但这一时期未能遏制"左"的思想倾向,未能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 1956年到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吸收并沉淀了建国初期的经验成果,自觉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通俗化、群众化的核心要求。但这一时期未能遏制"左"的思想倾向,未能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论理解与理论运用的关系、群众运动与理论建设的关系以及正面学习与反面批判的关系,从而使大众化事业逐渐走向庸俗化,并为"文革"时期极左路线的形成埋下历史隐患。对这一承上启下特殊时期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加以梳理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学术史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历史进程 经验教训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上海文化形象建设刍议
18
作者 张蕾蕾 王飞 《理论文萃》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上海 文化形象 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原文传递
古来盐碱地 变身米粮川——档案里的济南沿黄稻改
19
作者 吕江燕 《山东档案》 2022年第2期13-15,共3页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济南市历城县沿黄地带稻改试验成功,种植水稻面积大幅增加,解决了沿线群众吃饭难问题,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一个重...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济南市历城县沿黄地带稻改试验成功,种植水稻面积大幅增加,解决了沿线群众吃饭难问题,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一个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盐碱地 艰苦奋斗精神 沿线群众 稻改 历城县 传承弘扬 种植水稻
原文传递
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榜样教育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20
作者 杨海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第6期115-116,共2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的榜样教育呈现出鲜明特点:规模空前,声势浩大;形式多样,推广深入;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现代榜样教育在选取榜样、宣传榜样、评估效果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其有益经验,又要有效避免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榜样教育 特点 现代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