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分布模式及冲淤特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马子普
吴保生
沈逸
薛源
覃超
汪舸
-
机构
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8-480,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3218)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23-KY-02)。
-
文摘
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冲淤量
沿程分布模式
全线冲刷
全线淤积
-
Keywords
Lower Yellow River
the amount of sedimentation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hole-line erosion
whole-line deposition
-
分类号
TV147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