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困境与出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界及运行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首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1,64,共5页
生态文明不是“地方性”区域文明的“一枝独秀”,而是涉及整个人类、关乎全球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关联。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离不开“全球视界”的宏阔背景,离不开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生态文明不是“地方性”区域文明的“一枝独秀”,而是涉及整个人类、关乎全球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关联。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离不开“全球视界”的宏阔背景,离不开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虽然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利益的分裂、冲突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和困境,但是,生态文明作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其自身所蕴涵的全球价值指向必然催生出全球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运行机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全球视界 现实困境 价值指向 运行机制
下载PDF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后殖民语境下郭沫若文艺“民族形式”理论价值的重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平 《郭沫若学刊》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本土化立场、民间立场。郭沫若先生所主张的文艺"民族形式"观点,以全球化视野,看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异质文本"之间不停穿越,相互渗透、移植、杂糅、互补的"文化互动"过程。在当今这个存在着文化等级"、文化霸权"的后殖民语境下,既应该像郭沫若先生那样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坚持本土化的文化立场,更应该像他那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坚持"摄取西学,发明传统"的态度。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语境 文艺“民族形式”理论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视界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