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2
1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349
2
作者 于兴修 杨桂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7,共7页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 ,因而是全球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评述了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把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空间...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 ,因而是全球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评述了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把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动态模型、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以提高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全球变化 中国 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58
3
作者 周莉 李保国 周广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理解土壤有机碳蓄积过程对生物、物理和人为因素的响应,把握关键的控制因子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情景下对大气CO2的源/汇方向及准确评估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理解土壤有机碳蓄积过程对生物、物理和人为因素的响应,把握关键的控制因子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情景下对大气CO2的源/汇方向及准确评估碳收支的关键。综述了土壤有机碳主导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并针对陆地碳循环特点,提出未来土壤有机碳研究应加强土壤有机碳过程与状态的定量化、土壤有机碳分解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率的响应及其反馈作用,以及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综合模拟5个方面的研究,为准确评估陆地碳收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库 土壤有机碳 全球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中国城市洪涝问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67
4
作者 张建云 王银堂 +2 位作者 贺瑞敏 胡庆芳 宋晓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5-491,共7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4年的54.77%。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城镇化对城市降水和极端暴雨的影响机制,并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4年的54.77%。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城镇化对城市降水和极端暴雨的影响机制,并从流域产汇流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系统剖析了中国城市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指导,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2建立城市洪涝立体监测、预报预警和实时调度系统,强化城市洪涝科学决策能力;3健全和完善城市洪涝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灾害救助和恢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洪涝 全球变化 产汇流
下载PDF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被引量:278
5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得到的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采样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 运用GIS技术, 来估算土壤碳库。经过计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 001.8×108t ,平均碳密度为10.83 kgC/m 2,这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土壤碳库 碳循环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被引量:183
6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9-175,共7页
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主要模型,重点介绍了植被模型和引入社会驱动力的LUCC模型,并归纳出LUCC模型的以下发展趋势:①新一代的LUCC模型应该能够模拟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自... 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主要模型,重点介绍了植被模型和引入社会驱动力的LUCC模型,并归纳出LUCC模型的以下发展趋势:①新一代的LUCC模型应该能够模拟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包括从LUCC到驱动力和全球变化的主要反馈关系;②具有明确的空间关系,能够以适当的空间分辨率,比较好地预测长期的(50~100a)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及有关的生物物理参数,如植被特征、资源的积聚和退化等;③能够更好地认识LUCC与其主要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动态和后果;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政策、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市场变化等社会变量的灵敏性,此外,还应注意意识、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④发展新的LUCC建模方法,使LUCC模型能够与其它类型的全球变化模型,特别是气候模型建立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全球变化 LUCC模型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4
7
作者 金峰 杨浩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7,共7页
本文论述了碳循环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球变化 储量 碳循环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被引量:256
8
作者 潘根兴 赵其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生效,我国面临着CO2减排的巨大压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研究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在耕地资源严重短缺、耕地地力趋于下降的背景下面临着2个巨大挑战:提高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与补偿日益增...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生效,我国面临着CO2减排的巨大压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研究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在耕地资源严重短缺、耕地地力趋于下降的背景下面临着2个巨大挑战:提高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与补偿日益增加的工业CO2排放。有机碳贫乏作为我国耕地土壤的基本特点,这一方面提供了我国较大的固碳空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实施固碳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迫切需要了解我国农业土壤在最近20年来的碳库演变态势与规模,明确我国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与容量,在国家层面上实施农业固碳稳产工程,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争取国家CO2排放的较大配额上实现双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固碳 CO2减排 全球变化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农业土壤
下载PDF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59
9
作者 李晓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化学性质及过程、气候、水文、土壤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着重综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土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化学性质及过程、气候、水文、土壤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着重综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全球变化 环境影响
下载PDF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被引量:196
10
作者 张新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7-169,T004,共14页
本文应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进行我国的植被-气候分类。计算结果所划分的生命地带与我国的植被分区有较好的对应性。该系统与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chikugo模型结合尚可推算各地带的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文中对CO_2倍增条... 本文应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进行我国的植被-气候分类。计算结果所划分的生命地带与我国的植被分区有较好的对应性。该系统与计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chikugo模型结合尚可推算各地带的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文中对CO_2倍增条件下的我国植被演变趋势和生产力变化做了预测,并采用GIS做了图形分析和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植被 气候 分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09
11
作者 李晓兵 史培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9-382,共4页
利用 198 3~ 1992年覆盖全国范围的、多时相的、NOAA/AVHRR的 NDVI数字影像 ,结合我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对 10年来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遥感特征参数 NDVI的动态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利用 198 3~ 1992年覆盖全国范围的、多时相的、NOAA/AVHRR的 NDVI数字影像 ,结合我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对 10年来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遥感特征参数 NDVI的动态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就全国而言 ,从北到南 ,NDVI的变化与气候条件变化的相关系数逐渐降低 ;从东南到西北 ,NDVI的变化与气候条件变化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NDVI 气温 降水 敏感性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和中国湿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与展望 被引量:164
12
作者 杨永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08-514,共7页
湿地科学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学科和优势领域 ,它纵横双向发展、学科体系扩大、研究深入、内容增多、领域拓宽。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热点为 :湿地分类、形成、发育、演化、古环境、生态与界面过程、温室气体和全球变化、健康... 湿地科学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学科和优势领域 ,它纵横双向发展、学科体系扩大、研究深入、内容增多、领域拓宽。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热点为 :湿地分类、形成、发育、演化、古环境、生态与界面过程、温室气体和全球变化、健康、湿地构建、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模型、制图、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新技术手段应用研究。论述了这些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中国湿地科学研究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 :理论研究薄弱 ,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科研力量与经费不足 ,先进设施与基地缺乏。提出了 2 1世纪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优先领域 ,应加强湿地基础理论研究 ,在湿地的定义与概念、分类、形成、发育、演化、生态过程、界面过程、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健康及其评价、信息系统、电子地图、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科学 湿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53
13
作者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 ,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安全 人地系统动力学 全球变化 中国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生物生产力的“4P”概念、估算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58
14
作者 方精云 柯金虎 +1 位作者 唐志尧 陈安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419,共6页
生物生产力是指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生物圈等不同生命层次的物质生产能力 ,它决定着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也是指示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表示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有总初级生产力 (GPP)、净初级生产力 (N PP)、净生... 生物生产力是指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生物圈等不同生命层次的物质生产能力 ,它决定着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也是指示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表示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有总初级生产力 (GPP)、净初级生产力 (N 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 EP)和净生物群区生产力 (N BP) ,本文简称“4P”。主要探讨“4P”概念的内涵和估算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通过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建立“4P”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对若干衍生概念进行定义。尽管生态系统的最终产物 (N BP或现存量 )占光合总产量的很少一部分 ,但它是决定物质再生产的资本 ,维持和决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净态生态系统生产力 净生物群区生产力 全球变化 碳循环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5
15
作者 陈庆强 沈承德 +2 位作者 易惟熙 彭少麟 李志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55-563,共9页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达1270Gt。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碎屑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大气碳通量,这对大气CO2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尺度土壤碳循环的唯一可用工具,目...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达1270Gt。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植物碎屑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大气碳通量,这对大气CO2含量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尺度土壤碳循环的唯一可用工具,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大量研究表明,14C测试是研究土壤有机碳组成及驻留时间的重要手段,土壤有机碳由一系列具不同更新时间的组分构成。土壤粒级组成、矿物特征及土体结构等内在因素制约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对于长时间尺度碳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气候带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特征,可为预测未来农、林生态系统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153
16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 的源汇效应 ,以及其在人类利用和管理与生态环境演变中的动态变化。西方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导向。对土壤中有机碳固定作用的研究已应用颗粒分组13 CNMR或CPMAS NMR技术 ,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和分子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机制的微观水平。土壤有机碳在生态环境变化和全球变化下的稳定性是认识土壤碳库对于全球变化的长期效应的基本问题 ,成为土壤碳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从土壤升温和空气CO2 加倍两方面进行研究 ,但短期的实验结果用于讨论长期效应时仍存在不定性。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土自 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大气CO2 可能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因而建议就这一问题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全球变化 中国 水稻土 有机碳固定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被引量:169
17
作者 姚檀栋 朱立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4,共6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
下载PDF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被引量:154
18
作者 符淙斌 董文杰 +1 位作者 温刚 叶笃正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5-250,共6页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其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调整 :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 ,扩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生存环境实际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其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调整 :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 ,扩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生存环境实际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扩展到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全球环境的变化 ;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文中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概念和研究进展 :( 1)对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适应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应存在协调统一的关系。同时 ,适应应是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适应 ,不应是局部的和片面的。( 2 )“有序人类活动”的研究框架。介绍了对“有序人类活动”的一些基本认识 ,以及在虚拟试验研究、示范区建设和长期监测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3 )集成研究。以东亚区域环境系统和北方干旱化的集成研究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 可持续发展 生存环境 有序人类活动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42
19
作者 夏军 谈戈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该文是作者应邀参加 2 0 0 1年 7月 1 0日~ 1 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和 7月 1 8日~ 2 7日在荷兰马丝特里特举行的第 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的报告总结。前一个大会的主题是“变化环境下... 该文是作者应邀参加 2 0 0 1年 7月 1 0日~ 1 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和 7月 1 8日~ 2 7日在荷兰马丝特里特举行的第 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的报告总结。前一个大会的主题是“变化环境下的挑战” ,后者的主题是“干旱地球的新水文学”。该文综合了两个大会的主要议题 ,反映出当前水文学科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不同尺度水循环物理过程间的联系影响。全文主要内容有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问题 ,水文科学发展与水资源安全 ,2 1世纪水文科学的发展机遇与展望。目的是介绍国际水科学研究新的动向、热点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水文科学 进展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的地下生态学: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40
20
作者 贺金生 王政权 方精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226-1233,共8页
生态学1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然而,当今的生态学家已经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鲜为人知的地下部分已成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研究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因而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理论拓展.自1990年代后期... 生态学1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然而,当今的生态学家已经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鲜为人知的地下部分已成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研究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因而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理论拓展.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全球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一个新兴的生态学领域——地下生态学(belowgroundecology)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地下生态学从不同学科层次探索地下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与地上部分的关系,并特别关注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植物根系、地下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分析了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关联、根系生态、根系生物地理,以及地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着重评述地下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若干理论问题,指出地下生态学将是21世纪生态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地下生态学 根系生态 根系生物地理 地下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过程 土壤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