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冷战史研究70年及其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建才 梁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某些领域甚至领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利用美国文献,以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高政治议题;史料来源大都集中于各国政府档案;普遍采用传统叙事史学路径。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珍稀档案资料;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史研究 美苏争夺 全球冷战 档案资料 传统叙事 跨学科理论与方法
下载PDF
从“联美制苏”到独立自主的地区和平政策:中国与中东和平进程(1977-1982)
2
作者 佘纲正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65,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面对苏联的全球战略扩张态势,中国基于“联美制苏”的总体方针在中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中国积极支援地区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努力,质疑和抵制美苏作为联席主席的日内瓦会议机制,同时反复告诫美国在推进阿...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面对苏联的全球战略扩张态势,中国基于“联美制苏”的总体方针在中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中国积极支援地区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努力,质疑和抵制美苏作为联席主席的日内瓦会议机制,同时反复告诫美国在推进阿以和平时必须平衡双方诉求。中国的这一系列立场与活动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埃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重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进入80年代,在中国重新思考自身与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之间关系的同时,美国政府也暴露出难以客观公允地持续推动中东和平的严重局限。作为主动“告别冷战”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转而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路,通过加强自身与中东各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支持中东地区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与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冷战 阿以冲突 中东和平进程 “联美制苏” 独立自主
下载PDF
从怀疑到正视:本-古里安的中国观变迁与冷战时期的中以关系
3
作者 佘纲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5-216,共12页
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地区国家,但中以两国在冷战中却经历了积极接触、激烈对抗再到最终和解的复杂历程。作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建国至其去世前,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并... 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地区国家,但中以两国在冷战中却经历了积极接触、激烈对抗再到最终和解的复杂历程。作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建国至其去世前,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并可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作为政府首脑的本-古里安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但其对新中国简单化和符号化的理解导致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抱有相当怀疑的态度,其与西方阵营结盟的战略规划最终也加速了中以两国的分道扬镳。在后一阶段,本-古里安倾向于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正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新中国的崛起,并呼吁以色列社会以及西方世界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本-古里安对中国的分析研判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对华政策,为理解曲折的中以关系以及复杂的全球冷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本-古里安后期的中国观兼具哲学历史高度和现实政治维度,也为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犹太—以色列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古里安 中国观 中以关系 全球冷战 阿以冲突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对印度1974年核试验的研判、反应与对策——基于美国解密档案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柏友春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99-108,共10页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沼以及“尼克松主义”的推行,印度核问题并未引起美方的充分重视。情报工作的不足和失误,使美国失去了阻止印度进行核试验的最后机会。在1974年5月印度实施所谓的“和平核爆炸”之后,尼...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沼以及“尼克松主义”的推行,印度核问题并未引起美方的充分重视。情报工作的不足和失误,使美国失去了阻止印度进行核试验的最后机会。在1974年5月印度实施所谓的“和平核爆炸”之后,尼克松政府将核不扩散问题纳入全球冷战战略中予以考虑,不愿意因核问题而影响美印关系的发展。因此,在基辛格的主导下,尼克松政府采取“低调”政策,拒绝公开指责印度的核试验,而仅是强调美国始终坚持反对核扩散的立场。此后,第156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的修订与再度搁置,清晰地体现出尼克松政府更为重视美印关系的政策倾向。正是基于这一倾向,尼克松政府在印度核试验后,又背离了美国曾向印度正式声明的立场,选择继续向印度提供浓缩铀作为塔拉普尔核电站的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松政府 印度 核试验 全球冷战战略
原文传递
著述巡礼
5
作者 卢宁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叶江 书评 国际政治 全球
原文传递
全球一体化与冷战的终结
6
作者 陈从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4期58-62,共5页
全球一体化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冷战是全球一体化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但与此同时。
关键词 全球一体化冷战多极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