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北支入海河段的衰退机制 被引量:23
1
作者 孟翊 程江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不同时期海图、水下地形图对比,论述了长江北支入海河段具有沙脊发育、河槽淤浅、南涨北塌、深泓北靠并逐渐向北平移的演变特征和衰退态势。据 2003 年 11 月同步潮位、潮流、悬沙和地形资料,经单宽潮量、输沙量和断面进出潮量计算... 通过不同时期海图、水下地形图对比,论述了长江北支入海河段具有沙脊发育、河槽淤浅、南涨北塌、深泓北靠并逐渐向北平移的演变特征和衰退态势。据 2003 年 11 月同步潮位、潮流、悬沙和地形资料,经单宽潮量、输沙量和断面进出潮量计算发现:黄瓜沙北水道水沙大进大出以过往为主,南水道是水沙倒灌的主通道,潮速南小北大是河道南涨北塌并向北平移的动力机制,南水道涨落潮流均携沙输向江心是江心沙脊发育、黄瓜沙淤高的物质基础,进潮量大是导致泥沙倒灌、入海河段衰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 盐水 衰退机制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灌河口潮间带及其入海河段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贺心然 陈斌林 +4 位作者 高文婕 曹广林 方涛 晁崧然 季相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35,共8页
2011年10月对灌河口及其入海河段中潮带进行了1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种,均为软体动物。潮间带优势种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总平均丰度为92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2;入海河段优势种为中... 2011年10月对灌河口及其入海河段中潮带进行了1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种,均为软体动物。潮间带优势种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总平均丰度为92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2;入海河段优势种为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总平均丰度为180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52.5 g/m2。与邻近海域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H’等都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物敌敌畏、OCPs、SVOCs和重金属镉、汞、锌和总铬的浓度对生物量、丰度和H’有着显著或较大影响。研究表明,灌河沿岸4个化学工业园的排污及沿岸码头建设等对该海域产生了较大的人为扰动,已不适宜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需进行跟踪调查监测及时制定该海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河口 潮间带 海河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