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武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7,共9页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 粟特人 葬具图像 死亡观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墓葬畏兽图像述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武军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5,共2页
畏兽是一个泛称,不同的图像表现特征意味着畏兽的具体名称、内涵及作用的不同和变化。厘清有翼神兽、畏兽的概念和内涵等的差异,对于解读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畏兽图像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通过梳理汉唐之间相关图像和文献资料,本文初步... 畏兽是一个泛称,不同的图像表现特征意味着畏兽的具体名称、内涵及作用的不同和变化。厘清有翼神兽、畏兽的概念和内涵等的差异,对于解读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畏兽图像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通过梳理汉唐之间相关图像和文献资料,本文初步确定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畏兽图像因素主要来自中国,并赋予这些畏兽一个具体名称——乌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有翼神兽 畏兽 乌获
原文传递
唐代前期开放天下观与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2
3
作者 冯敏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第6期107-117,M0006,共12页
丝绸作为中国独特创造的物产,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丝绸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降至唐代,无论丝绸的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色彩纹样、染织水平,还是“出口贸易”的发展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由于唐代前期对西域的有效经营和管辖,入华... 丝绸作为中国独特创造的物产,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丝绸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降至唐代,无论丝绸的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色彩纹样、染织水平,还是“出口贸易”的发展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由于唐代前期对西域的有效经营和管辖,入华粟特人沿着畅通和繁荣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大量入华,在对丝绸贸易、丝绸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认知、接纳、践行方面有很大突破。究其实质,与大唐王朝开放的天下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丝绸文化的认可,也是入华粟特人对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开放 天下观 粟特人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在华传播——以固原史姓人墓地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1-96,共6页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纪以来,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国,从而促进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国内粟特人考古资料探讨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随着粟特人来华,得到传播。祆教在数百年的传播过程... 粟特人信仰祆教,四、五世纪以来,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来到中国,从而促进了祆教在中国的传播。结合国内粟特人考古资料探讨入华粟特人与祆教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粟特人信仰的祆教,随着粟特人来华,得到传播。祆教在数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化,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祆教 信仰
下载PDF
北朝隋唐人华粟特人与农牧业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晖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5,共7页
在北朝隋唐时期,从西域向东,直到营州一带,粟特人大量经营农牧业,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由于各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和粟特人聚居形式的不同,粟特人对农牧业的经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粟特人经营农牧业,不仅与各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开发和... 在北朝隋唐时期,从西域向东,直到营州一带,粟特人大量经营农牧业,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由于各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和粟特人聚居形式的不同,粟特人对农牧业的经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粟特人经营农牧业,不仅与各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开发和发展了当地,同时也在生产方式上进一步的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隋唐 粟特人 农牧业 特点
下载PDF
汉唐时期粟特乐舞与西域及中原乐舞交流研究——以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及聚落墓葬文物为例(下) 被引量:2
6
作者 翟清华 《新疆艺术(汉文)》 2020年第1期4-17,共14页
一、从南北朝至隋朝粟特墓葬图解析乐舞类型,依丝路之途径,粟特人也从西域入驻到中原各地,在中原地区形成聚落并长期居住,中原汉文化是一个渗透力及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体系,入华粟特人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影响,但粟特乐舞并未因汉文化的... 一、从南北朝至隋朝粟特墓葬图解析乐舞类型,依丝路之途径,粟特人也从西域入驻到中原各地,在中原地区形成聚落并长期居住,中原汉文化是一个渗透力及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体系,入华粟特人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文化影响,但粟特乐舞并未因汉文化的影响断裂,而是顽强地存活下来,并且有丰富的乐舞类型。笔者根据文物资料、墓志信息及图片信息,首先锁定中原地区的粟特聚落,然后将中原粟特聚落中乐舞类型进行统一分类,主要依据山西虞弘墓、安伽墓、史君墓、安阳石屏等这些粟特聚落出土的墓葬及考古文物上的图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化影响 粟特人 考古文物 中原汉文化 粟特 文物资料 汉唐时期 渗透力
下载PDF
图像与诗歌互证的胡腾舞审美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武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9,共6页
胡腾舞是汉末至北齐期间传入中原的粟特舞蹈之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胡腾舞之所以能风靡中原,在于其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格:雄健豪放的动作美和眉目传情的表情美;性感挺拔的人体美和妍彩奢华的服饰美;酣畅淋漓的醉意美... 胡腾舞是汉末至北齐期间传入中原的粟特舞蹈之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胡腾舞之所以能风靡中原,在于其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格:雄健豪放的动作美和眉目传情的表情美;性感挺拔的人体美和妍彩奢华的服饰美;酣畅淋漓的醉意美和精湛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从图像学、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对胡腾舞的审美意蕴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腾舞 粟特人 审美意蕴 墓葬图像 雄健豪放
原文传递
隋代虞弘墓葬中的粟特乐舞(上)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菁葆 《乐器》 2021年第1期24-27,共4页
1999年,山西太原发现虞弘夫妇墓,出土精美的带异域风情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虞弘,鱼国人,前半生入职柔然,曾经作为柔然使者出使波斯、吐谷浑,为柔然帝国联合波斯对抗突厥争取国际支持,后来由于国内内乱,出... 1999年,山西太原发现虞弘夫妇墓,出土精美的带异域风情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虞弘,鱼国人,前半生入职柔然,曾经作为柔然使者出使波斯、吐谷浑,为柔然帝国联合波斯对抗突厥争取国际支持,后来由于国内内乱,出职北齐,此后相继在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北周时曾任"检校萨保府"这一管理入华粟特人的重要官职。隋开皇十三年(593),卒于并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新发现 粟特人 柔然 萨保 异域风情 石椁 吐谷浑 虞弘墓
下载PDF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认同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8-46,共9页
中亚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一个传奇和神秘的商业民族,在北朝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原内地,由于卓越的商业才能,驰骋丝路,曾在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史料与西北地区的... 中亚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一个传奇和神秘的商业民族,在北朝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原内地,由于卓越的商业才能,驰骋丝路,曾在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史料与西北地区的考古资料,分析探究丝路民族——粟特人入华后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主要从儒家文化的开放性、儒家文化对粟特人的吸引力、粟特人以儒家行为准则为要求,并自觉践行等方面展开。入华粟特人虽为“异族”,但颇具“华心”,甚至以汉地为家,对中华儒家思想与文化形成了高度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期 粟特人 儒家思想 接受 认同
原文传递
唐代丝绸文化与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敏 《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5-83,共9页
唐代无论丝绸的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还是贸易发展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形成了开放、多元、富丽、柔美的唐代丝绸文化。唐代前期对西域实现了有效的经营和管辖,粟特人沿着畅通和繁荣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大量入华,在承担丝绸贸易的中间人这一... 唐代无论丝绸的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还是贸易发展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形成了开放、多元、富丽、柔美的唐代丝绸文化。唐代前期对西域实现了有效的经营和管辖,粟特人沿着畅通和繁荣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大量入华,在承担丝绸贸易的中间人这一西北陆路丝绸贸易最重要的角色时,粟特人在对以丝绸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认知、接纳、践行方面有很大突破。究其实质,这就是入华粟特人对以丝绸文化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丝绸文化 粟特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艺术的审美转换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海兰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9-102,共4页
近年来,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的一些粟特入华首领墓葬和一些与粟特相关的图像资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入华粟特人的生活、信仰和文化面貌,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他们的生活地从粟特变成了中原,他们的葬俗从天葬变成了土葬,他们的文化和艺... 近年来,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的一些粟特入华首领墓葬和一些与粟特相关的图像资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入华粟特人的生活、信仰和文化面貌,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他们的生活地从粟特变成了中原,他们的葬俗从天葬变成了土葬,他们的文化和艺术也相应地完成了审美上的转换。这种转换,体现在浮雕、线刻的大面积使用上,也体现在彩绘贴金的表现手法上。豪华的石质葬具,满铺的浮雕线刻,华丽多彩的贵族生活图景,从这似乎可以看出粟特人是很愿意被中原文化同化的,从而完成了从观念到艺术上的审美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墓葬艺术 审美 转换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敏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23-29,共7页
西北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与宗教传播的大动脉,摩尼教、佛教、景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丝绸之路"沿线双向交流,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西北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与宗教传播的大动脉,摩尼教、佛教、景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丝绸之路"沿线双向交流,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中古时期,在西北地区的佛教传播过程中,外来胡僧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来自中亚两河流域的粟特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功不可没。入华粟特人受汉地佛教影响,积极投身佛法传播、佛经翻译与开窟造像等弘法活动,也是受汉地华风熏染逐渐华化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佛教 传播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狩猎图像及其审美观念
13
作者 杨雨寒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393-409,534,共18页
近年来,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发现了许多移居中国的粟特人墓葬,在这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了墓主人骨、墓志铭及部分随葬品,其中墓葬中的围屏石榻或石椁造型独特,整体风格与波斯、中亚的艺术风格较为相似。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上绘有多幅... 近年来,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发现了许多移居中国的粟特人墓葬,在这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了墓主人骨、墓志铭及部分随葬品,其中墓葬中的围屏石榻或石椁造型独特,整体风格与波斯、中亚的艺术风格较为相似。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上绘有多幅内容丰富、意涵复杂、装饰奢华的图像,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宗教祭祀、宴饮待客、商旅狩猎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石质葬具上各类人物所穿戴的冠帽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器具等物质文化的展示也具有明显的粟特美术特征和浓重的祆教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石质葬具 墓主 石椁 墓志铭 饮食器具 宗教祭祀 整体风格
原文传递
死者的象征——入华粟特人墓葬鞍马图像含义的历史考察
14
作者 孙武军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371-392,533-534,共24页
北齐、北周和隋代入华粟特人墓葬流行无人骑乘的鞍马图像。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图像体现的是一个神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其代表了墓主前往死后世界的坐骑或牺牲(祭品)。本文系统梳理古代中国、伊朗、印度以及粟特关于鞍马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表... 北齐、北周和隋代入华粟特人墓葬流行无人骑乘的鞍马图像。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图像体现的是一个神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其代表了墓主前往死后世界的坐骑或牺牲(祭品)。本文系统梳理古代中国、伊朗、印度以及粟特关于鞍马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表现,以辨别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鞍马图像的确切含义。结果表明,入华粟特人墓葬鞍马图像代表墓主,亦即死者的象征表现,与同时期中国墓葬同类图像具有相同的含义,而选择鞍马图像作为死者象征有多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墓主 图像表现 鞍马 北齐 死后世界 墓葬图像 系统梳理
原文传递
儒家思想与隋唐时期粟特人的汉化及民族认同
15
作者 冯敏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5-80,共6页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完备、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文化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统治思想,并逐渐被中华大地的各少数民族推崇,奉为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被中华民族强大、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完备、影响力最大的思想文化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统治思想,并逐渐被中华大地的各少数民族推崇,奉为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被中华民族强大、文明、先进的儒家思想与文化所吸引和感染,他们积极主动地研习儒家经典,诵读诗书,学习礼仪,逐渐汉化并形成对基于儒家思想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新成员,并增强了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隋唐时期 粟特人 汉化 民族认同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墓葬浮雕中葡萄元素初探
16
作者 赵沛尧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第1期38-41,共4页
在入华粟特人的墓葬浮雕中,葡萄元素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出现,凸显了其在粟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葡萄元素这一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浮雕上的图案和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对墓葬浮雕上的葡萄元素与入华粟特人的关系进行考察,... 在入华粟特人的墓葬浮雕中,葡萄元素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出现,凸显了其在粟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葡萄元素这一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浮雕上的图案和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对墓葬浮雕上的葡萄元素与入华粟特人的关系进行考察,探究葡萄元素在入华粟特人生活中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葡萄元素 墓葬图像
下载PDF
北朝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的葬俗变化与中华文化认同
17
作者 冯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3-67,76,共6页
中亚粟特人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民族之一,他们不惮艰险,致力于"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贸易,辉煌一时。北朝隋唐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的粟特人不断向东方开展贸易与移民扩张,并陆续进入中原内地,或... 中亚粟特人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民族之一,他们不惮艰险,致力于"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贸易,辉煌一时。北朝隋唐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的粟特人不断向东方开展贸易与移民扩张,并陆续进入中原内地,或从事贸易,或以技艺、军功入仕。因久居内地,渐染华风,不断华化。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国内粟特考古资料等,主要利用固原粟特史姓人墓地考古资料,梳理由丧葬习俗的变化所反映的入华粟特人的逐渐华化,及其葬俗变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时期 葬俗变化 粟特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入华粟特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18
作者 冯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75-82,共8页
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军事、政治、经济实力的强盛,丝绸之路发展十分迅速。另一方面,在两朝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下,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基本畅通。与此同时,粟特故地则政局动荡,粟特人面临重大危机。大量粟特人在上述两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 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军事、政治、经济实力的强盛,丝绸之路发展十分迅速。另一方面,在两朝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下,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基本畅通。与此同时,粟特故地则政局动荡,粟特人面临重大危机。大量粟特人在上述两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穿过丝绸之路,大量进入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从文化生态上讲,有巨大的包容性与开放多元的特征。进入西北地区的中亚粟特人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主动积极地进行心理调试与文化适应,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也深深吸引着这些来自中亚的外国人,他们逐渐或主动积极,或被动消极地开启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西北地区 粟特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新解读——读沈睿文《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
19
作者 孙武军 《唐史论丛》 2021年第1期372-381,共10页
自1999年发现太原隋代虞弘墓以来,北齐北周隋唐时期的20余座(套)入华粟特人墓葬(葬具)及其图像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热点.除了发掘简报和正式考古报告以外,国内学者如姜伯勤、荣新江、葛承雍、张庆捷、郑岩、张小贵、孙武军、马晓玲等,国... 自1999年发现太原隋代虞弘墓以来,北齐北周隋唐时期的20余座(套)入华粟特人墓葬(葬具)及其图像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热点.除了发掘简报和正式考古报告以外,国内学者如姜伯勤、荣新江、葛承雍、张庆捷、郑岩、张小贵、孙武军、马晓玲等,国外学者如马尔沙克、葛乐耐、乐仲迪等都对其中的某些葬具进行过专题或个案研究.沈睿文教授新著《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1]是继姜伯勤[2]、荣新江[3]、孙武军[4]、马晓玲[s]之后,对这一批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中古中国 考古报告 荣新江 国内学者 葬具 姜伯勤 祆教
原文传递
试探祆教的中国化——以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20
作者 郑旭东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祆教 中国化 儒释道关系 粟特人墓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