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庄子的“不得已”之说及其思想的入世性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陈徽
-
机构
同济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
基金
上海市社科规划"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出土简帛文献与道家思想从先秦至汉代的衍变"(项目批准号:2018ZJX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关于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学界常以主观境界解之。若此,则逍遥必将无关乎世事、漠然于生生之道,从而无所依托、流于主观冥想或虚无寂灭。欲真正通达庄子所谓的逍遥,不可不明其"不得已"之说。在庄子的思想里,"不得已"之义实有两重:一为人生在世的无可奈何性,此为"不得已"的第一义,亦即它的基本义;一为人之于世界、之于诸物的感应之自然,此为"不得已"的第二义。其中,前义之"不得已"乃"义命"(应当性)之展开,它既彰显出人之于其存在境遇的无可奈何性,也展现了世界之于人的不可逃避性。面对先天之命所赋予自己的种种"不得已"之事,人唯有尽己而为:致己之命("致命"),正己之生("正生"),并因以成物。故《人间世》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致命"或"正生"既为"游心"之所乘,亦是涵养心性、成就己德的过程。在"不得已"之两义中,前义为后义展开的前提:若无其前一义,后义之"不得已"也便失去依托。"不得已"之说充分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入世性:一方面,人无法逃避命之所限及其所意味的存在境遇,故当"致命"以"正生";另一方面,就其作为感应之自然而言,"不得已"又意味着生命的自在,即逍遥。而且,"不得已"之前义既然是其后义展开的前提,则逍遥亦是在"致命"或"正生"中实现的。逍遥不仅不断绝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反而体现了成己和成物的内在统一。
-
关键词
庄子
不得已
致命
逍遥
入世性
-
Keywords
Chuang-tzu
unavoidability
devote oneself to the destiny
Xiao-Yao
this-worldly
-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诠释学视域下印度达利特佛教的平等诉求和现代建构
- 2
-
-
作者
刘海玲
-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1-38,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亚洲“参与佛教”的滥觞及其入世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9XJA770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殖民时代印度达利特运动研究(项目编号:23BSS052)。
-
文摘
20世纪50年代,安倍德卡尔博士带领印度贱民大规模改宗佛教,开启了印度佛教复兴的历程。他对传统佛教的疏离社会现实予以批判,将印度佛教历史与达利特群体勾连,着力阐释佛教平等思想的现代价值,建构了激进的、实用的达利特佛教。随着达利特运动的开展,新佛教赋予了达利特群体以新的社会身份,成为他们争取平等权利的文化表达。达利特佛教的入世色彩和理性主义是印度文化传统经受西方殖民冲击后的自我觉醒,也是亚洲佛教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呈现。
-
关键词
达利特
“参与佛教”
安倍德卡尔
入世性
-
Keywords
Dalit
Engaged Buddhism
Ambedkar
secular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论伊斯兰教的入世性与政治性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福泉
-
机构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
出处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9-32,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1XSS004)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JC770061)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JK215)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先知穆罕默德独特的宣教过程和早期麦地那社团的实践,使得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入世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入世性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逻辑要求和无所不包的教法的直接体现,它意味着伊斯兰教反对出世,把宗教与世俗视为一体;政治性意味着伊斯兰教拒绝世俗化,坚持宗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伊斯兰教的入世性和政治性,决定了穆斯林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宗教色彩。
-
关键词
伊斯兰教
入世性
政治性
-
Keywords
Islam
Soci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Nature
-
分类号
D63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孔子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性格
- 4
-
-
作者
崔永东
-
机构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36,共6页
-
文摘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和神秘莫测的天国,也不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间的鬼神和上帝,而是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反映了这位哲人理性的睿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
关键词
入世性
中国知识分子
孔子思想
经世史学
论语
孟子
积极入世
仕隐
人生哲学
统治者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神话中走出的贾宝玉
- 5
-
-
作者
裘寅
-
出处
《红楼》
2001年第3期16-19,共4页
-
文摘
一、统领全书的神话缘起 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另一个名称,用一本书讲述一块石头的故事。可见这块石头颇有些来历.
-
关键词
贾宝玉
神话
《红楼梦》
《石头记》
文学研究
入世性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教育的世俗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性
- 6
-
-
作者
卓义周
荐志强
-
机构
中山大学人事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1期39-40,共2页
-
文摘
论述了中国教育中儒家入世的教育思想的积极性和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分 析了中国教育的世俗性的三个表现形式和在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国家的积极入世的负责 任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世俗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性是相辅相成,互 为依托,并且得到自我强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的论断。
-
关键词
世俗性
入世性
中国
教育
知识分子
-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读“关于教会的入世性”后感
- 7
-
-
作者
黄振邦
-
出处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39,共1页
-
文摘
捧读《中国天主教》2003.5刊载刘元仁主教的“关于教会的入世性”一文后,深有感触。
-
关键词
刘元仁
“关于教会的入世性”
天主教
教理
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
-
分类号
B977.2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