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考古学社之使命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刘节
-
出处
《考古》
1935年第1期3-5,共3页
-
文摘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各方面都在迈进中,尤其是史学一门,更加有蓬勃的气象。考古学同史学本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是上古史或中古史,如果真正要求改进的话,都不能离开考古学而独自发展的。去年今日我们动议组织考古学社的时候,其初意本联络同志,印行几部同志们所作的书而已。在这一年中,用考古学社名义出版的书居然有了八种之多,我们最初的意向算是很满意的达到了。但是我们仔细想起来,考古学社的使命不止这一点点,至少有下列几件是同志们应该势力促成的事。
-
关键词
考古学社
中古史
考古工作
上古史
成狱
兑运
取位
吉金
内院
科雄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明代漕运“运法三变”新探
- 2
-
-
作者
吴滔
张春芳
-
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4,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代价格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7ZDA19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自永乐朝始,以“远运”为基调的漕运体制逐渐替代洪武年间的民运系统,开启了明代漕运制度从支运到兑运的改革进程。从“三运之法”到“运法三变”,军民联运的格局由纯粹的运役掺入了更多的经济因素,以“改兑法”的实施为标志形成了理论上的“粮皆军运”。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运始终没有彻底退出漕运舞台,运军成为漕粮运输的主体才是“运法三变”之实质。
-
关键词
三运之法
军民联运
支运
兑运
-
Keywords
three methods of grain transport
civilian-military joint transport
Zhi transport(支运,relay transport)
Dui transport(兑运,the army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grain transport,and the people paying the expenses)
-
分类号
F55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鲍彦邦
-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明史研究》
1992年第1期73-82,共10页
-
文摘
漕粮是田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漕粮的折征(简称漕折)同田赋折征一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就其折征的形式而言,大抵明初以折征布帛为主,正统以后兼征银布,成化年间起则主要征收白银。所不同的是,由于漕粮有特殊的用途,关系到'军国大计',因此明朝政府在'全征本色'的指导方针下,对漕粮折征的条件及数额作出了严格而苛刻的限制。本文仅就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原因及其趋势进行初步的考察。
-
关键词
折征
明朝政府
明初
兑运
漕折
隆庆年间
弘治年间
月粮
北直隶
商品货币经济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明朝的漕运之害
- 4
-
-
作者
王国华
-
出处
《同舟共进》
2015年第8期85-86,共2页
-
文摘
交公粮,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词汇。历朝历代,农民都要把土地上生产的粮食拿出一部分或大部分无偿交给政府,即"纳粮"。漕运是跟纳粮密切相关的,我国南方富庶,粮食产量大,可运至北方售卖。但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还不会修建公路,土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水路遂成重要运输手段。
-
关键词
运输手段
泥泞不堪
粮食产量
道一
支运
兑运
计量单位
中国历史
松窗梦语
长运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千古一太守——况钟
- 5
-
-
作者
周国荣
-
出处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80-83,共4页
-
文摘
明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苏州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合城罢市,合郡哭泣,府属七县乃至松江、扬州、常州、嘉兴、湖州等地成千上万的百姓哭奔而来,哭奠逝去的太守。这位博得千万百姓如此爱戴的人,就是'终明一代,一人而已'的苏州知府况钟。
-
关键词
明正统
府属
苏州地区
济农仓
制司
吏员
农业生产
甲天下
如愚
兑运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