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全长逆转录酶区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宝明 李彤 +9 位作者 董建平 胥婕 李晓光 严平 王凤水 闫玲 李文鹏 金晖 杨靖娴 庄辉 《肝脏》 2008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扩增我国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A~D基因型全长逆转录酶(RT)区(包含全长HBsAg编码区)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并确定其在分析临床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我国HBV基因序列库,设计适用于扩增A~D基因型HBV全长RT区引物... 目的建立适用于扩增我国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A~D基因型全长逆转录酶(RT)区(包含全长HBsAg编码区)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并确定其在分析临床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我国HBV基因序列库,设计适用于扩增A~D基因型HBV全长RT区引物,以A~D基因型HBV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半巢式PCR(snPCR)法,并确定该法灵敏度。用所建立的snPCR对44份HBV DNA定量阳性(>5.0×102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扩增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证实,snPCR可扩增A~D基因型HBV全长RT区,对A、B、C和D基因型HBV质粒扩增的灵敏度分别为1.2×103、7.0×102、6.0×102和6.0×102拷贝/ml。snPCR检测HBV DNA>5×102拷贝/ml血清标本的阳性率为88.64%(39/44),扩增阴性血清标本HBV DNA滴度均处于103拷贝/ml水平。扩增目的产物经直接测序确证无误。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样品中B和C基因型分别占35.90%(14/39)和64.10%(25/39);其中15.38%(6/39)发生RT区变异,包括4例为已知耐药变异;7例(17.95%)存在HBsAg编码区变异,其中2例为已知免疫逃逸变异;6例(15.38%)发生RT区和HBsAg编码区"镜像改变"。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扩增全长RT区(涵盖全长HBsAg编码区)的snPCR。该法结合直接测序法,可同时分析我国HBVA~D基因型已知和潜在的耐药变异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逆转录酶区 基因型 耐药变异 免疫逃逸变异
下载PDF
ELISA差减分析--一种简便实用的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方和 李佩珊 +4 位作者 刘静华 彭静 张春燕 黄永国 陈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2-645,654,共5页
目的:立足现有实验技术与试剂,建立一项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的新方法。方法:以市售ELISA试剂筛选其检测信号在灰区范围的HBV感染者;采用2种不同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的ELISA试剂对选留血清进行检测,以"ELISA差减分析&qu... 目的:立足现有实验技术与试剂,建立一项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的新方法。方法:以市售ELISA试剂筛选其检测信号在灰区范围的HBV感染者;采用2种不同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的ELISA试剂对选留血清进行检测,以"ELISA差减分析"方式确认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者;以中和实验及雅培化学发光试剂验证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并对部分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者以PCR及直接测序做HBV DNA分析。结果:自10231例受检者中筛选HBsAgELISA检测信号灰区标本244例;复核检测显示G6ELISA、市售ELISA两者对野生HBsAg检测敏感性分别为0.0625ng/ml,与0.125ng/ml;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6.80%(G6ELISA)及5.73%(市售ELISA)。ELISA差减分析确定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11.07%。对部分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血清做进一步考核,抗HBs中和强度为(84.07%±6.32%),中和率100%(13/13);雅培化学发光试剂复核阳性率为94.4%(17/18,阳性者中包括两份单项G6-ELISA检测最低阳性信号标本);HBV DNA阳性率36.9%(7/19),略低于同期HBsAg低信号阳性者(6/14,42.9%,P<0.05);直接测序发现其中"a"区变异3例,分别为P142L、T126A及M133T/K160T;S蛋白亲水区非"a"决定簇变异1例,变异类型为L109Q。结论:ELISA差减分析法能有效地用于部分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临床诊断,其诊断能力视所依托试剂免疫逃逸变异检测能力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基因变异 HBSAG 免疫逃逸变异 ELISA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G145R变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艳 龚劲松 +4 位作者 张波 刘静华 黄永国 张春燕 李方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8-800,共3页
目的:研制抗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将重组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以Al(OH)3佐剂化,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的mAb。采用ELISA对制备物的效价与特异... 目的:研制抗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将重组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以Al(OH)3佐剂化,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乙肝病毒G145R变异表面抗原的mAb。采用ELISA对制备物的效价与特异性进行鉴定,将其用于部分临床标本的检测,并与德国抗HBs mAb GL2.001进行比较。结果: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G145R HBs mAb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4-E12。该细胞株染色体数目为90条,所分泌mAb属IgG1亚类。其培养上清与腹水抗G145R HBs ELISA效价为(0.5-1)×10^3及(1-10)×10^6。经持续3月培养,低血清适应以及反复冻存与复苏后,其细胞增殖能力与上清抗G145R HBs效价与克隆化结束时大致相似。将其与德国抗G145R HBs mAb GL2.001相比,二者对重组乙肝表面抗原G145R变异S蛋白的反应性大致相当,灵敏度前者稍低于后者(分别为2.0μg/L与1.0μg/L)。对野生株表面抗原的检测前者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显示有意义的反应信号,后者在与高浓度(1mg/L及以上)抗原反应时S/N值达到或高于3.9。将二者用于对一组特定患者的临床检测,其阳性率前者(17/200,8.5%)较后者(11.5%)略低,其差别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地制备了1株抗乙肝表面抗原G145R变异体的mAb,为乙肝G145R变异的基础、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逃逸变异 HBSAG G145R变异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市售HBsAg检测ELISA免疫逃逸变异检测能力的再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静华 黄鹏 +6 位作者 张波 彭静 张春燕 黄永国 龚劲松 陈妍 李方和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1-3,共3页
目的考核现行市售ELISA试剂对野生及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检测能力。方法采用一组市售ELISA试剂对本室既往研制的高浓度与定值基因重组G145R变异HBsAg质控物,部颁血清HBsAgELISA检测质控物,多种乙肝病毒免疫逃逸变异重组S蛋白表达产物(... 目的考核现行市售ELISA试剂对野生及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检测能力。方法采用一组市售ELISA试剂对本室既往研制的高浓度与定值基因重组G145R变异HBsAg质控物,部颁血清HBsAgELISA检测质控物,多种乙肝病毒免疫逃逸变异重组S蛋白表达产物(细胞培养上清),以及一组经特殊选择的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并与既往有关检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自制G145R变异HBsAg质控物与抗HBsG6mAb的结合能力较一年前降低40.7%,但仍保持留较为完好的免疫反应性。以此及部颁质控血清进行考核,10份市售试剂中6份对IEMHBsAg的检测能力与野生HBsAg相当(比较显色强度大于90.0%,相对应敏感指数大于0.5),3份试剂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比较显色强度介于83.5%~50.7%,相对应敏感指数介于0.25~0.125),1份试剂仅表现出极弱的检测现象(比较显色强度为11.20%,相对应敏感指数0.0039)。采用ELISAI、J及L等试剂对一组临床标本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3%、14.89%、19.21%,前者HBsAg检出率较后两者显著为低(P<0.05及0.01),后两者阳性率间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现行国产试剂对IEMHBsAg检测能力较既往已大幅度提高,采用以单一G145R变异HBsAg制备的质控物仅能部分评价它们对IEMHBsAg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ELISA 乙肝病毒 免疫逃逸变异 r—G145R—HBsAg质控参比物 HBSAG
下载PDF
G145R rHBsAg抗原衰减对抗体亲和层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时君 张春燕 +3 位作者 李佩珊 陈妍 孙文 李方和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G145R rHBsAg抗原衰减对抗体亲和纯化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采用抗野生重组HBs G6-McAb制备层析载体,对含rG145R HBsAg的2A8细胞上清做亲和层析。以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等对产物纯度、含量及回收率进行评价,并与同法... 目的:探讨G145R rHBsAg抗原衰减对抗体亲和纯化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采用抗野生重组HBs G6-McAb制备层析载体,对含rG145R HBsAg的2A8细胞上清做亲和层析。以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等对产物纯度、含量及回收率进行评价,并与同法纯化之野生HBsAg进行比较。结果:梯度洗脱层析显示G145R rHBsAg、自然表达野生HBsAg及其r-wHBsAg三者纯化产物的纯度分别为90.3%、95.2%及93.1%;回收率为43.3%、72.0%及66.4%,其亲和洗脱峰型前者较后两者略宽,主峰前部出现明显顿挫;pH线性梯度洗脱显示,G145R rHBsAg洗脱曲线主峰较前梯度洗脱进一步增宽,顿挫更为明显,并在主峰前出现一低平的蛋白峰。ELISA检测显示HBsAg活性贯穿主峰始终,SDS-PAGE与Weistern blot显示两法洗脱产物纯度(92.5%与89.3%)大致相似,分子大小与野生HBsAg相同。结论:洗脱峰加宽与顿挫作为G145RrHBsAg抗原性渐进性衰减的特征性表现,在同类生物材料实验性制备与产品考评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层析 抗原性衰减 单克隆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 免疫逃逸变异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临床检测信号临界区(灰区)患者血清HBsAg携带状况的研究
6
作者 张春燕 龚劲松 +4 位作者 刘静华 彭静 黄永国 张小燕 李方和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市售ELISA对一组临床患者做常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留ELISA信号处灰区(即P/C 1.2~5.0之间)的实验标本。采用G6-ELISA(本室研制... 目的探讨乙肝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市售ELISA对一组临床患者做常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留ELISA信号处灰区(即P/C 1.2~5.0之间)的实验标本。采用G6-ELISA(本室研制,有极强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与市售(基本不具备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对选留标本进行检测,以差减ELISA确认其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数量,并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及PCR对检测结果的特异性进行复核。结果自10 231例受检者中筛选HBsAg ELISA信号灰区标本244例。以G6-ELISA与市售ELISA检测结果并做差减分析显示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率为11.07%(27/244),亚临界,临界及超临界各组阳性率分别为9.30%(8/86),10.34%(15/145)及30.77%(4/13),后者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组(P〈0.01)。考核结果显示,经ELISA差减分析确认的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血清雅培-化学发光检测阳性率为94.44%(17/18),HBV DNA阳性率为33.33%(6/18),其中两份单项G6-ELISA检测最低阳性信号标本的HBsAg特异性亦为雅培-化学发光检测所证实。结论临床HBsAg检测样本中存在少量A(或P/C)值在ELISA信号灰区的异质化标本;免疫逃逸变异HBV感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免疫逃逸变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乙肝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薛方 李鹂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28-1529,共2页
目的研究乙肝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收集并整理其完整信息,分别实施乙肝HBsAg ELISA,分析其中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 目的研究乙肝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收集并整理其完整信息,分别实施乙肝HBsAg ELISA,分析其中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结果市售ELISA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G6-ELISA组(P<0.05)。市售ELISA组的超临界、亚临界、临界、总P/C水平均低于G6-ELISA组(P<0.05)。结论乙肝HBsAg 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存在密切相关性,临床应加强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检查,为后续准确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清免疫逃逸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重组G145R HBsAg亲和纯化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波 李方和 +6 位作者 龚劲松 田拥军 张春燕 李时君 陈妍 黄永国 杨东亮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7-770,共4页
目的建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G145R变异HBsAg抗体亲和纯化方法。方法用抗-HBs单克隆抗体(D12- McAb)制备亲和层析胶,对2A8细胞(分泌G145R变异HBsAg)培养上清盐析物进行亲和纯化。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对纯化产物的纯度、特... 目的建立重组乙型肝炎病毒G145R变异HBsAg抗体亲和纯化方法。方法用抗-HBs单克隆抗体(D12- McAb)制备亲和层析胶,对2A8细胞(分泌G145R变异HBsAg)培养上清盐析物进行亲和纯化。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对纯化产物的纯度、特异性、含量和回收率进行鉴定,并与同法纯化的HBsAg阳性血清及r-wHBsAg提取物进行比较。结果D12-McAb对重组真核表达G145R变异HBsAg、HBsAg阳性血清及r-wHBsAS三者具有相似的亲和性,产物纯度分别为90.3%、95.2%和93.1%,回收率分别为43.3%、72.0%和66.4%。结论已成功地建立了重组G145R变异HBsAg抗体亲和纯化方法,为G145R变异以及其他HBV免疫逃逸变异感染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免疫逃逸变异 单克隆抗体 亲和层析
下载PDF
采用ELISA差减分析法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患者IEM HBsAg的携带状态
9
作者 殷波涛 李方和 +3 位作者 张永东 张春燕 陈妍 周明权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患者血清免疫逃逸变异表面抗原(IEM HBsAg)携带状态。方法以2种不同抗HBsmAb包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641例中老年既往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以中和实验及广谱IEMHBsAg试剂对单一阳性者血清HB...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患者血清免疫逃逸变异表面抗原(IEM HBsAg)携带状态。方法以2种不同抗HBsmAb包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641例中老年既往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以中和实验及广谱IEMHBsAg试剂对单一阳性者血清HBsAg检测的特异度进行验证。结果所建立的G6-ELISA与E2-ELISA具有大致相同的稳定性、特异度与灵敏度,对该组血清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9.37%、29.01%。6例G6-ELISA单一阳性血清中,抗HBs、抗HBe、抗HBc、HBeAg及HBV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3、1、6、1、2例,抗HBs中和实验阳性率为100.00%,平均中和率81.14%。雅培化学发光试剂复核此6例均为阳性结果。结论结合文献与该课题组既往研究分析,该组中老年患者中存在少量呈优势表达的IEMHBV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医学 乙肝病毒免疫逃逸变异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HBsAg/Anti-HBs共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表面蛋白免疫逃逸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佳梁 唐子淋 +7 位作者 李乐 张凯 邵金曼 纪冬 李进 徐东平 刘妍 陈国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HBsAg/Anti-HBs共同阳性现象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HBV S蛋白)主要亲水区(MHR)内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的关系。方法收集81例HBsAg/Anti-HBs共同阳性和167例HBsAg单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HBsAg/Anti-HBs共同阳性现象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HBV S蛋白)主要亲水区(MHR)内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的关系。方法收集81例HBsAg/Anti-HBs共同阳性和167例HBsAg单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数据和血清样本,提取HBV DNA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两组患者HBV S蛋白MHR内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特点。结果 HBsAg/Anti-HBs共同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HBsAg单阳性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时间、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Anti-HBs共同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g单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与HBsAg单阳性患者相比,HBsAg/Anti-HBs共同阳性患者中MHR内总体免疫逃逸相关变异检出率(46.9%vs.25.2%)、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21.0%vs.7.2%),以及免疫逃逸相关的MHR新增N-糖基化位点变异检出率(9.9%vs.1.2%)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HBsAg/Anti-HBs共同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应谨慎评价HBeAg反应HBV复制活跃程度的能力。与HBsAg单阳性患者比较,HBV S蛋白MHR内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及新增N-糖基化位点变异检出率更高、变异形式更复杂,可能是导致HBsAg/Anti-HBs共同阳性现象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表面抗原 表面抗体 免疫逃逸相关变异
下载PDF
再谈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表面抗原区基因变异的临床发生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妍 徐东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1-366,共6页
在我国,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长期广泛用于临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导致恩替卡韦耐药患者累积增加,耐药变异形式复杂多样,其挽救治疗也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HBV聚合酶/反转录酶(RT)区/表面抗原(HBsA... 在我国,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长期广泛用于临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导致恩替卡韦耐药患者累积增加,耐药变异形式复杂多样,其挽救治疗也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HBV聚合酶/反转录酶(RT)区/表面抗原(HBsAg)S区基因重叠,核苷(酸)类似物引起的耐药变异可同时造成S区基因变异,其中rt A181T变异可同时引起sW172终止突变,形成截短型HBsAg,影响疾病进展;rt A181T有时还可引起sW172非终止变异,其临床发生特点和意义尚不明确;HBsAg阴转是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重要标志,但临床上有少数患者可同时检出血清HBsAg和HBs Ab阳性,其意义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发现,发生在HBsAg主要亲水区(MHR)的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多见于隐匿性HBV感染患者和HBsAg/HBs Ab双阳性的HBV感染患者,其中如发生新增N-糖基化变异,则进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从患者分离的免疫逃逸变异株可显著降低HBsAg的抗原性和反应性。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HBV RT/S基因变异发生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意义,帮助临床合理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反转录酶区 耐药变异 HBsAg主要亲水区 免疫逃逸相关变异
下载PDF
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子淋 刘妍 +6 位作者 刘佳梁 思兰兰 李乐 廖昊 邵金曼 徐东平 李进 《传染病信息》 201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分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变异特点。方法收集89例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扩增患者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 目的分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变异特点。方法收集89例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扩增患者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软件对主要亲水区已有文献报道的46个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及新增N-糖基化变异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ALT、TBIL、HBV DNA载量和HBe Ag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1.46%,明显高于HBsAg单阳性患者的18.92%(P<0.05),其中s L110I/S、s T113N/S、s T131I/N/P和s S143L/M/T的变异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阳性组;双阳性患者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单阳性患者(20.22%vs.6.08%,P<0.05)。双阳性患者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高于单阳性患者(7.87%vs.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比HBsAg单阳性患者的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种类更多,单位点和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更高,并且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也更高,这些变异可能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sAb双阳性共存的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S基因 免疫逃逸相关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