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HIV ELISA检测结果分析及灰区设置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91-693,共3页
目的评价与验证本实验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试验设置0.5临界值(CO)的合理性方法首先对检测方法的灵敏性与特异度进行评估,然后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发布的EP12-A2指南,通过实验确定抗-HIV试验的C5~C95区间,通过实验室既往数据分析... 目的评价与验证本实验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试验设置0.5临界值(CO)的合理性方法首先对检测方法的灵敏性与特异度进行评估,然后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发布的EP12-A2指南,通过实验确定抗-HIV试验的C5~C95区间,通过实验室既往数据分析,反应性标本包括灰区标本(0.5CO)进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确认结果,绘制抗-HI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C50±20%浓度标本检测结果为100%阳性和100%阴性,灰区临界值应该在0.74倍~1.22倍CO值区间。当S/CO在0.5~9.99区间时,49例标本WB确认结果全部为阴性。WB检测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最适CO值为2.79,远高于厂家提供的CO值。结论本实验室现在对抗-HIV试验设置0.5CO灰区临界值过于严苛,试验结果支持重新设定或者取消灰区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灰区 临界值
原文传递
2020-2022年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沈俐 张玥 +3 位作者 叶鲁 吴霄 杨静 徐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目的分析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探讨免疫状况及相关指标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2022年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人口学信息和检测结果,并进行汇总... 目的分析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探讨免疫状况及相关指标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2022年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的人口学信息和检测结果,并进行汇总、统计。结果镇江市新确证HIV-1感染者共368例,男女比例约为6∶1,50岁以上的老年病例占37.50%,已婚者约60.33%,约30.00%的感染者一经确证,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已处于严重缺陷状态。不同免疫状况的WB带型中,免疫缺陷越严重,p39和p17检出率越低(P<0.01);同时,越到病程后期,gp41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为男男性行为群体(MSM)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近三成HIV-1感染者在被确证时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可能会影响后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WB带型中p39和p17转阴、gp41转阳可以作为疾病发展为AIDS期,严重免疫缺陷状态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下载PDF
两种HIV筛查试剂的比较及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秋芳 张玲玲 +2 位作者 潘海西 秦剑秋 栾苑 《职业与健康》 CAS 2020年第20期2777-278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试剂在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筛查效果,并进行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为制定合理的血液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7—2019年南宁中心血站送检的HIV筛查有反应... 目的比较两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试剂在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筛查效果,并进行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为制定合理的血液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7—2019年南宁中心血站送检的HIV筛查有反应的标本进行复检。其中一种使用进口的第4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另一种采用国产的第3代抗体检测试剂。当一种和/或另一种试剂有反应时,则用免疫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进一步确证,并对部分送检的抗凝全血标本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共收集到398份送检标本,复检有反应标本共356份,其中对进口第4代试剂和国产第3代试剂有反应的样本分别为309和129份,两种试剂均有反应的样本共122份。WB结果表明,两种试剂复检均有反应且样本吸光度值/临界值(S/CO)>5的HIV-1抗体阳性样本为68份(占19.10%),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为13份(占3.65%),HIV抗体阴性样本为275份(占77.25%)。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显示,WB结果为阳性、不确定和阴性标本CD4+T淋巴细胞均值分别为(309.46±135.69)、(405.42±203.17)和(710.14±263.84)个/μL。结论HIV第四代抗原抗体试剂比第三代抗体诊断试剂敏感,但特异性比第三代试剂差,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可以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无偿献血人群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CD4+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医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筛查阳性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海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3324-3325,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掌握南宁市HIV感染特征,为切实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B)试验对南宁市传染病医院送检的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确认。结果 HIV-1抗体阳性202例,HIV抗体不... 目的通过分析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掌握南宁市HIV感染特征,为切实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B)试验对南宁市传染病医院送检的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确认。结果 HIV-1抗体阳性202例,HIV抗体不确定3例。其中男150例,女55例,男女比例2.73∶1.00;年龄分布20~<30岁20例,占9.76%;30~<40岁48例,占23.41%;40~<50岁48例,占23.41%;≥50岁89例,占43.42%。传播方式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占69.2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例最大,占85.85%,职业涉及退休人员、司机、无固定职业者、农民等,其中农民的比例最大,占48.78%。结论南宁市HIV感染者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大,以性传播为主,中老年农民居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加强对农村人口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传染病医院 农村
下载PDF
芜湖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及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5
作者 吴洁 潘安杰 +4 位作者 张艳 潘洁 马怡 方艳姣 陈云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抗体检测及蛋白印迹试验的确证情况,探讨进一步控制血液质量安全的策略及方法。方法无偿献血者献血后使用酶联免疫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对筛查阳性标本送市疾控进一步做抗-HIV蛋白质免疫印迹(...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抗体检测及蛋白印迹试验的确证情况,探讨进一步控制血液质量安全的策略及方法。方法无偿献血者献血后使用酶联免疫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对筛查阳性标本送市疾控进一步做抗-HIV蛋白质免疫印迹(WB)试验。回溯性调查近10年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确证结果,分析阳性标本的WB条带特点,并分析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结果 2011年1月~2021年5月,本次调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354 864份,其中HIV确证阳性42份(含41份抗-HIV-1确证阳性,1份单HIV RNA反应性),HIV总感染率为11.8/10万(42/354 864)。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和职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占97.6%(41/42),女性占2.4%(1/42)。未婚献血者感染率(17.3/10万)显著多于已婚(8.0/10万),职员/职工组的感染率(37.5/10万)显著高于学生组(11.4/10万)和其他组(7.7/10万)。阳性者的WB条带中,gp160检出率为100%(41/41),gp41和p24条带的检出率均为97.6%(40/41),p55检出率最低,为46.3%(19/41),p51、p66的检出一致性最高(kappa=1.000,P<0.05)。筛查出有4例单HIV RNA反应性献血者,经病毒载量(VL)检测有1例>5 000 cps/mL,为HIV窗口期感染。结论芜湖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通过WB条带分析发现感染者大多处于早期感染阶段,核酸检测对HIV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和确证有重要作用,是血液安全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筛查 HIV确证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WB条分析
下载PDF
环指蛋白RING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6
作者 刘汉章 计巍 +3 位作者 刘春 刘晓娟 张冬梅 朱顺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研究环指蛋白RING1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来判断急性SCI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试验研究RING1在SCI后的蛋白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 目的:研究环指蛋白RING1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来判断急性SCI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试验研究RING1在SCI后的蛋白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RING1在SCI后的m R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CI后的RING1和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Neu N),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小胶质细胞[分化群分子11b(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molecule 11b,CD11b)]共定位细胞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在SCI后出现松弛的后肢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慢慢恢复;损伤后1 d RING1的m RNA水平有显著增高,然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在损伤后3 d RING1的蛋白量表达显著升高,随后表达下降;损伤后3 d RING1在星型胶质细胞中表达有明显增加,而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并无明显的变化。结论:RING1在SCI后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表示其可能在SCI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RING1 星形胶质细胞 免疫蛋白印迹试验 免疫荧光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