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8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2对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双向调节作用 被引量:83
1
作者 翟志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从被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仍然是最受关注和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IL-2最初是从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获得,并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因此传统认为IL-2是一种激活T细胞,并维持T细胞...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从被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仍然是最受关注和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之一。IL-2最初是从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获得,并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因此传统认为IL-2是一种激活T细胞,并维持T细胞分化和增殖的T细胞生长因子,同时也参与炎症或自身免疫性反应。近年来,人们在IL-2或IL-2R缺陷小鼠动物模型等的研究中发现IL-2的主要功能不仅是提升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维持Treg细胞的稳定及其介导的免疫耐受,故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这些对IL-2生物学活性的新发现,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评价和认识临床使用IL-2的疗效、适应症和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免疫激活 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 效应性T细胞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2
作者 孔繁德 陆承平 《福建畜牧兽医》 2005年第3期9-13,共5页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 接触性传染病 粘膜病病毒 临床类型 持续感染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怀孕母牛 主要特征 BVD 白细胞 先天性 溃疡 咳嗽 流产 畸形 死胎
下载PDF
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43
3
作者 陈红兵 高金燕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据国外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占总人口4%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6%~7%的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婴幼儿患者在5~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 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据国外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占总人口4%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6%~7%的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婴幼儿患者在5~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免疫耐受,大约20%对鱼及甲壳类水产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对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在成年人,果蔬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存在果蔬一花粉的免疫交叉反应。我国尚未进行大规模调查,但早些时候的小范围调查表明:在北京、广州及胜利油田,居民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为3.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反应 婴幼儿患者 免疫交叉反应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流行病学 免疫耐受 水产动物
下载PDF
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 被引量:43
4
作者 徐凯进 李兰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81-183,共3页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文分4部分,就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正常菌群 正常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平衡状态 系统发育 免疫功能 调控作用 免疫耐受 免疫排斥 病原菌 肠道内 肠壁内 肠粘膜 国内外
下载PDF
大黄素抑制体外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昌 刘原兴 吕毅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251-2252,共2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的体外免疫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HA,IL-2及MLC活化淋巴细胞,给予大黄素和CsA干预,采用MTT法观察比较大黄素和CsA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在3×10^-6,3×10^-5mol/L的浓... 目的:研究大黄素的体外免疫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HA,IL-2及MLC活化淋巴细胞,给予大黄素和CsA干预,采用MTT法观察比较大黄素和CsA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在3×10^-6,3×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大黄素对PHA,IL-2及MLC引起的淋巴细胞活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并与CsA具有协同性.结论:大黄素在体外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来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大黄素 免疫耐受
下载PDF
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复制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嘉 赵桂鸣 +2 位作者 朱理珉 李颖 辛绍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6-329,共4页
目的了解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方法分析和比较54例免疫耐受期和47例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 目的了解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方法分析和比较54例免疫耐受期和47例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但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年龄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分别为(28.11±8.60)和(24.93±7.21)岁, P〈0.05]。免疫耐受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106拷贝/ml以上者占94%,而89%的非活动复制期患者血清HBV DNA为阴性,其余患者表现为低水平复制。两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HBsAg和HBcAg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非活动复制期患者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u=2.004, P〈0.05)。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u=3.274, P〈0.01)。结论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可能经历多次隐匿的免疫清除过程,因此年龄较大、纤维化程度较高。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的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免疫耐受 病理学 非活动复制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_4^+ CD_(25)^+调节性T细胞表型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福军亮 徐东平 +4 位作者 施明 张辉 金磊 汤紫荣 王福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42-645,共4页
目的观察急、慢性乙型肝炎(AHB、CHB)患者外周血CD_4^+CD_(25)^(high)曲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表型和功能特点。方法采集16例AHB急性发病期(发病后第1周)患者、72例CHB患者和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检测Treg频率,并分析其表面CD_(45)RO... 目的观察急、慢性乙型肝炎(AHB、CHB)患者外周血CD_4^+CD_(25)^(high)曲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表型和功能特点。方法采集16例AHB急性发病期(发病后第1周)患者、72例CHB患者和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检测Treg频率,并分析其表面CD_(45)RO、CD_(45)RA、HLA-DR、CD_(95)和细胞内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D_4^+ CD_(25)^+、CD_4^+ CD_(25)^-、CD_4^+和CD_4^-等细胞亚群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FoxP3 mRNA表达量。通过MACS免疫磁珠分选Treg,并应用[~3H]掺入法检测Treg抑制抗-CD_3抗体和HBV抗原刺激的PBMC增殖能力,并观察Treg对HBV抗原或抗-CD_3抗体刺激自体PBMC分泌IFN_γ的影响。结果CD_4^+CD_(25)^(high)Treg高表达CD_(45)RO、HLA-DR、CD_(95)和细胞内CTLA-4,低表达CD_(45)RA,并且较特异的高表达FoxP3 mRNA。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Treg频率与健康对照(3.50±0.7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CHB组(3.90±1.44)%显著高于AHB组(3.10±0.87)%,P<0.05。Treg本身对于HBV抗原或抗- CD_3抗体刺激没有明显的增殖反应和IFN_γ分泌,但可抑制自体PBMC增殖和IFN_γ分泌,其中对HBV抗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反应抑制作用较强。结论HBV感染者外周血Treg较特异地表达FoxP3分子,能抑制HBV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这对于深入阐明CHB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T淋巴细胞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的迁移及分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牛丽丽 郑敏 +7 位作者 曹丰 谢超 李海民 岳文 高艳红 白慈贤 祝善俊 裴雪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在大鼠心脏定居存活情况、同种异体移植是否可行。正常心脏微环境与梗死心脏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5只 ,①正常心脏MSC移植组 (1 0只 ) ;...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在大鼠心脏定居存活情况、同种异体移植是否可行。正常心脏微环境与梗死心脏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迁移、分化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5只 ,①正常心脏MSC移植组 (1 0只 ) ;②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 (AMI,1 0只 ) ;③心肌梗死MSC移植组 (1 0只 ) ;④单个核细胞治疗组 (5只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分离纯化来自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 ,于冠脉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正常大鼠和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组织 ,模拟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于细胞移植后 1 0周取心脏检测各种指标。结果(1 )经纯化的大鼠MSC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可定居、生存 ,而未经纯化的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未见存活 ;(2 )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 ,带蓝色荧光的供体MSC细胞核呈小岛屿状分布 ,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无关 ;而在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微环境中 ,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 ,呈椭圆形 ,似心肌细胞核 ,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浆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结论 纯化的MSC具有免疫耐受特性 ,无需加用免疫抑制剂 ,可进行同种异体移植 ;同种异体MSC在正常心脏微环境中不发生迁移、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心脏迁移 微环境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鉴定与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福军亮 徐东平 +6 位作者 赵平 陈黎明 张晖 周春保 姚金霞 荣义辉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HB)、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及Treg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HB)、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及Treg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表达。所有病例及对照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CD4+CD25highTreg表面高表达CD45RO,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CTLA-4。比较Treg占CD4+T细胞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3·9%±1·4%)与正常对照(3·5%±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3·1%±0·9%)(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Treg频率在高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4·5%±1·9%)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3·4%±0·6%)和正常对照组,并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2,P<0·01)。8例随访急性乙型肝炎患者Treg频率在恢复期(6·0%±1·7%)明显高于急性期(3·0%±0·6%),配对t检验P<0·001。结论CD4+CD25high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病毒载量组明显升高,这提示Tre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Treg在急性肝炎早期较低,随后增高,可能与Treg在急性肝炎的不同发病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T淋巴细胞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与母-胎界面免疫耐受 被引量:26
10
作者 林其德 邱丽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7,共3页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免疫耐受 原因不明 母-胎界面 生殖道感染 免疫学观点 生物学现象 自然流产 自身免疫 正常胚胎
原文传递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应用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有效性及停药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盛秋菊 丁洋 +6 位作者 李佰君 白菡 张翀 韩超 樊耀昕 李艳伟 窦晓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8-264,共7页
目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观察母婴阻断成功率,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比例,评价母婴阻断有效性及孕妇的安全性。方法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即ALT正常(≤40U/L)... 目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观察母婴阻断成功率,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比例,评价母婴阻断有效性及孕妇的安全性。方法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即ALT正常(≤40U/L),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HBVDNA≥6log10IU/ml)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所有婴儿给予标准联合免疫。若婴儿7个月(或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1个月)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定义为HBV母婴阻断失败。检测孕妇在基线、治疗1个月、分娩前及停药后1、3、6个月肝功能、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定量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软件16.0,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疋。检验。结果104例孕妇接受LBT6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治疗组),25例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治疗组及观察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100%、89.47%(x2=9.86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6个月内,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发生AIJT升高(5/104,4.81%),观察组患者中ALIT升高1例(1/25,4.00%)(x2=0.03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基线HBVDNA平均值为(8.20±0.78)log10IU/ml;分娩前HBVDNA平均值下降至(3,98±0.90)log10IU/ml(f=6.9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例停药患者在分娩后1个月HBVDNA反弹至(8.11±O.80)log10IU/ml。结论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治疗可有效降低HBV母婴传播率。母亲在分娩后立即停药是安全的,停药后肝炎发作的比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免疫耐受 有效性研究 母婴传播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非HIV免疫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2
12
作者 黄絮 翁利 +6 位作者 易丽 李敏 冯莹莹 田野 夏金根 詹庆元 杜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8期3057-3061,共5页
目的探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病房(ICU)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非HIV发生PC... 目的探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病房(ICU)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非HIV发生PCP且合并ARF的92例患者。搜集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药物治疗、并发症、住院死亡等相关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患者在感染PCP之前均存在明确的免疫抑制,基础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主(69.6%,64/92);均经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姬姆萨染色或PCP-PCR检测阳性确诊。发生PCP后均合并了ARF,入ICU时氧合指数为(139.6±65.4)mmHg。入ICU 24 h内APACHEⅡ评分为(19±5)分,影像学表现以弥漫的双肺磨玻璃影为主(94.6%,87/92)。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复方磺胺甲唑片治疗,仅3.3%(3/92)患者未使用激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曲霉菌感染的比例分别为57.6%(53/92)和21.7%(20/92)。住院期间有创通气患者比例90%(81/90)。入ICU时使用无创通气比例为22%(18/82),但其中83.3%(15/18)患者无创通气失败转为有创通气。中位住院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17 d和11 d,住院病死率为76.1%(70/92)。结论非HIV免疫抑制患者感染PCP合并ARF的基础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症状较重,混合感染常见,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耐受 肺炎 肺囊虫性 呼吸功能不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原文传递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认识与治疗对策 被引量:32
13
作者 袁今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5-67,共3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药治疗 免疫耐受 中医学 共价闭合环状 HBV复制 乙肝病毒 CHB
下载PD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Friend of foe? 被引量:32
14
作者 Francesca Fava Silvio Danes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57-566,共10页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ises from disrup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to the gut commensal microbiota, leading to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mucosal damage in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hosts. In health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ises from disrup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to the gut commensal microbiota, leading to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mucosal damage in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host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have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organism and possess important and unique functions, including a metabolic function (i.e. digestion of dietary compounds and xenobiotics, fermentation of undigestible carbohydrates with production of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a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i.e. by inhibiting pathogen invasion and strengthening epithelial barrier integrity), and an immune modula- tory function (i.e. mucosal immune system priming and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homeostasis). A fine balance regulates the mechanism that allows co- existence of mammals with their commensal bacteria. In IBD this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is impaired because of several potential causative factors.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IBD patients are abnormal, with a decreased prevalence of dominant members of the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i.e. Clostridium IXa and IV groups, Bacteroides, bifldobacteria) and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detrimental bacteria (i.e.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l. The observed dysbiosis is concomitant with defectiveinnate immunity and bacterial killing (i.e. reduced mucosal defensins and IgA, malfunctioning phagocytosis) and overaggressiv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due to ineffective regulatory T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which are considered the basis of IBD pathogen- esis. However, we still do not know how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causes the disease. Studies looking at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epithelial integrity and mucosal immune markers in genotyped IBD populations are therefore warrant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obscure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OTA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icrobial dysbiosis Immune tolerance Innate immu-nity Mucosal barrier
下载PDF
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20
15
作者 贺伟峰 吴军 +6 位作者 罗高兴 易绍萱 黄赤兵 陈希炜 郑峻松 马兵 雷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79-881,共3页
目的 探讨诱导及纯化大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大鼠rGM CSF、IL 4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 目的 探讨诱导及纯化大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大鼠rGM CSF、IL 4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来源的DC在体外培养 12~ 14d后完全成熟 ,99 3 6%培养纯化后DC表达大鼠特异性表面标志OX62 ;典型的成熟大鼠DC形态上类似于小鼠和人类的DC ,表型为MHCⅡ + + ,OX62 + + ,FcγR(CD3 2 ) + / -,CD80 + / -,CD86+ + ,体外功能分析显示该DC能够强烈刺激MLR并有效递呈可溶性抗原OVA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DC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分离 纯化 树突状细胞 异种移植 免疫耐受 培养粘附法 免疫磁株分离法 细胞移植 形态学 功能学
下载PDF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煊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2-74,共3页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反应处于低能状态 ,从而使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而发生、发展。肿瘤可通过多条途径使机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耐受状态 ,包括 :干扰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阻碍T细胞的活化及免疫应答、自身抗原表达的异常、抗凋亡因子...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反应处于低能状态 ,从而使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而发生、发展。肿瘤可通过多条途径使机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耐受状态 ,包括 :干扰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阻碍T细胞的活化及免疫应答、自身抗原表达的异常、抗凋亡因子的作用、产生有利其生长的微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逃逸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免疫耐受 肿瘤抗原
下载PDF
中药治疗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抗CD抗原封闭效率和血清泌乳素及孕酮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剑峰 归绥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抗CD抗原封闭效率和血清泌乳素 (PRL)、孕酮 (P)的影响。方法 用自制保胎冲剂 (由党参、白术、白芍、黄芩、苏梗、桑寄生、菟丝子等组成 )每日 2次 ,每次 1包(10 g)口服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 34...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抗CD抗原封闭效率和血清泌乳素 (PRL)、孕酮 (P)的影响。方法 用自制保胎冲剂 (由党参、白术、白芍、黄芩、苏梗、桑寄生、菟丝子等组成 )每日 2次 ,每次 1包(10 g)口服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患者 34例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封闭抗体对配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抗原封闭效率以及血PRL、P的变化。结果 保胎成功 30例 ,占 88 2 % ,治疗后抗CD3、CD4 和CD8的封闭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外周血PRL、P水平随孕期增加显著升高 ,而保胎失败者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药可能通过调节母胎内分泌和免疫网络的相互应答达到保胎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治疗 反复自然流产 抗CD抗原 血清学检查 泌乳素 孕酮 免疫耐受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8
18
作者 邢汉前 辛绍杰 +5 位作者 张欣 陈黎明 赵景民 游绍莉 赵军 王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425-1429,共5页
目的: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HBV感染不同时期380例患者的年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途径、乙肝家族史、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状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 16岁... 目的: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HBV感染不同时期380例患者的年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途径、乙肝家族史、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状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 16岁以下占61.8%,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占 55.0%,有乙肝家族史患者占46.6%,免疫耐受期患者89例肝组织内HBcAg阳性表达率 78.7%,均明显高于免疫活动期及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x2=38.73,49.08,17.2,31.69, P<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下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最高,分别占64.3%(45/75)和72.9%(51/79),显著高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x2= 17.51,31.17,P<0.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上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最低,分别占35.7%(25/75)和27.1%(19/70),显著低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x2=17.51,x2=31.17,P<0.001).结论: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中16岁以下者,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及乙肝家族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HBV在肝组织复制表达以免疫耐受期患者最多,且16岁以下的患者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免疫耐受 肝组织病理
下载PDF
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2004年美国肝病年会(AASLD)专题报道 被引量:25
19
作者 卢敏 陆志檬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58-59,共2页
2 0 0 4年 10月 2 9日~ 11月 6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 5 5届美国肝病年会上 ,与会专家们就乙型肝炎方面深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 (HBV)、宿主免疫、新药靶位点、病毒学试验的解析与应用、免疫耐受患者治疗的讨论、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 2 0 0 4年 10月 2 9日~ 11月 6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 5 5届美国肝病年会上 ,与会专家们就乙型肝炎方面深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 (HBV)、宿主免疫、新药靶位点、病毒学试验的解析与应用、免疫耐受患者治疗的讨论、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治疗近况以及PEG_IFN治疗乙型肝炎近况等。本刊将部分内容进行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肝病 药靶 研究进展 核苷类似物 免疫耐受 宿主免疫 试验 PEG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宁红梅 金建刚 +2 位作者 扈江伟 冯凯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 ,将MSC分别以 8× 10 4 (A组 )、4× 10 4 (B组 )和 2× 10 4 (C组 )个细胞 孔分别接种于 6孔板 ,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 7天 ,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 0、2 4、72小时和 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 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 ,A组和B组CD4 + CD2 5 +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 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CD4 + CD2 5 +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CD4^+CD25^+T细胞 CD8^+T细胞 GVHD 免疫耐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