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牛奶和水中卡那霉素残留物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凤琴 俞志刚 +1 位作者 韩贤达 石文兵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520,共7页
发展食品和水中兽药残留的快速、准确和高灵敏检测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传感器因表现出许多独特优势而成为其中重点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众多权威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对未来的实际应用具有广阔... 发展食品和水中兽药残留的快速、准确和高灵敏检测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传感器因表现出许多独特优势而成为其中重点发展的热点技术之一。众多权威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对未来的实际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兽药卡那霉素为典型实例,对近5年所发表的牛奶和水中该药物残留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相关工作进行综述。旨在通过分类介绍和对其中亮点工作的详述,揭示当前该技术的研究水平、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该综述结果对了解其他种类兽药或农药残留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卡那霉素 兽药 牛奶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12a与鸟嘌呤四聚体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双酚A的免标记检测
2
作者 史铠 易志刚 +1 位作者 周媛媛 贺范祥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2-1177,共6页
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与鸟嘌呤四聚体(G-quadruplex)的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并用于双酚A(BPA)的检测。当靶标BPA存在时,BPA与双链DNA探针中的核酸适配体序列特异性结合,并将另一条DNA探针释放出来。然后CRISPR-Cas12a的反式... 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与鸟嘌呤四聚体(G-quadruplex)的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并用于双酚A(BPA)的检测。当靶标BPA存在时,BPA与双链DNA探针中的核酸适配体序列特异性结合,并将另一条DNA探针释放出来。然后CRISPR-Cas12a的反式切割活性被释放出来的DNA探针激活。激活的CRISPR-Cas12a切割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的G-quadruplex/氯化血红素复合物的DNA探针,使得电化学信号下降。BPA浓度在0.1~10 nmol/L范围内与电流下降百分比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5 nmol/L。该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展现出高选择性并能用于环境水样中BP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12a 鸟嘌呤四聚 电化学传感器 免标记 双酚A
原文传递
基于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光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测定土霉素 被引量:3
3
作者 冯颖 解芳 +2 位作者 廖芳丽 封科军 刘丽园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3-1199,共7页
采用水热法在掺杂氟的SnO2(FTO)导电玻璃上生长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通过简单的电化学还原在其表面原位沉积石墨烯,以纳米TiO2/石墨烯为光电传感基底,构建用于土霉素(OTC)检测的光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 采用水热法在掺杂氟的SnO2(FTO)导电玻璃上生长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通过简单的电化学还原在其表面原位沉积石墨烯,以纳米TiO2/石墨烯为光电传感基底,构建用于土霉素(OTC)检测的光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的光电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TiO2,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能明显增强光电流响应,提高灵敏度。基于土霉素适配体对土霉素的高特异性识别,将其固定在TiO2/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FTO表面,可用于土霉素的测定。该方法对目标物的线性范围为5.0×1.0^-9~5.0×10^-6mol/L,相关系数(r)为0.9887,检出限为1.0×1.0^-9mol/L。方法简单、成本低、线性范围宽,有望于实际样品中土霉素残留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二氧化钛/石墨烯 土霉素(OTC)
下载PDF
赭曲霉毒素A的电化学适体传感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单艳群 王晓英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7-808,共12页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类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小分子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农产品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肝毒性、肾毒性、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亦是ⅡB类致癌物。鉴于OTA污染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本文就目前OTA的...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类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小分子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农产品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肝毒性、肾毒性、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亦是ⅡB类致癌物。鉴于OTA污染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本文就目前OTA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技术在OTA检测方面的相关应用。全面综述了构型变换型、亲合型以及混合型OTA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原理、优缺点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OTA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为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检测技术 核酸 电化学传感器
原文传递
基于杂交链式反应放大信号的适体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德敏 袁若 《化学传感器》 CAS 2014年第4期14-19,共6页
该文基于多孔纳米钯复合物(p Pd NPs)和杂交链式反应(HCR)对信号的放大,成功制备出一个高灵敏、无标记的夹心式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TB)的检测。首先,沉积的纳米金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大的比表面积,用于固载更多的凝血酶适... 该文基于多孔纳米钯复合物(p Pd NPs)和杂交链式反应(HCR)对信号的放大,成功制备出一个高灵敏、无标记的夹心式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TB)的检测。首先,沉积的纳米金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大的比表面积,用于固载更多的凝血酶适体链(TBAI);同时,利用多孔纳米钯大的表面积来固载更多的TBAII和单链DNA(S1);电极上的TBAI捕获溶液中的TB后,与多孔纳米钯复合物(p Pd Ns-TBAⅡ-S1)组装;再与S1、单链DNA(S2)和电活性物质亚甲基蓝(MB)的混合物通过杂交链式反应,形成内嵌有大量MB的双链DNA(ds DNA),以达到信号放大的效果。经实验研究表明,该传感器构建方法简单,切实可行,大大提高了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凝血酶 纳米粒子 杂交链式反应 多孔纳米钯
下载PDF
基于Cu^(2+)诱导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 被引量:1
6
作者 牛鹏博 李德蕾 +2 位作者 胡蓉 杨通 杨云慧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5-600,共6页
构建了一种基于Cu^(2+)诱导信号放大策略的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并用于赭曲霉毒素A(OTA)的检测。带有poly(T)的OTA核酸适体与电极表面捕获DNA探针杂交,在Cu^(2+)和抗坏血酸存在下,poly(T)的末端作为模板可原位生长铜纳米团簇(CuNCs)。... 构建了一种基于Cu^(2+)诱导信号放大策略的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并用于赭曲霉毒素A(OTA)的检测。带有poly(T)的OTA核酸适体与电极表面捕获DNA探针杂交,在Cu^(2+)和抗坏血酸存在下,poly(T)的末端作为模板可原位生长铜纳米团簇(CuNCs)。在没有目标OTA的情况下,将连接CuNCs的金电极浸入酸性环境中以释放Cu^(2+)。在-1.6 V电位下富集Cu^(2+)后,通过差分脉冲伏安(DPV)信号记录溶出铜的最强电流值。随着OTA的加入,OTA适配体与目标OTA紧密结合,金电极上的CuNCs减少,导致DPV电流响应降低。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0 ng/mL,检出限为41.2 pg/mL。Cu^(2+)诱导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可应用于咖啡溶液样品中目标物OTA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电化学传感器 铜纳米团簇 铜离子 信号放大
原文传递
基于碳纳米管的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检测腺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哲建 王书民 +2 位作者 李晓龙 张国春 邸友莹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6-630,共5页
以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适体固定平台,使其与腺苷适体进行酰胺化反应,使得适体附着于SWCNTs上,通过封闭剂(PEG)掩蔽电极表面的空白位点。当引入腺苷后,腺苷适体和腺苷形成G-四面体结构,根据阻抗强度值... 以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作为适体固定平台,使其与腺苷适体进行酰胺化反应,使得适体附着于SWCNTs上,通过封闭剂(PEG)掩蔽电极表面的空白位点。当引入腺苷后,腺苷适体和腺苷形成G-四面体结构,根据阻抗强度值的变化实现对腺苷的高灵敏检测。传感器在优化的条件下,检测腺苷的线性范围为5. 0 pmol/L^0. 5μmol/L,检出限为1. 0 pmol/L。该检测方法无需加入电活性信号物质,具有简单、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扩展应用到构建其他生物小分子和金属离子的传感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阻抗谱 碳纳米管 腺苷
原文传递
基于铂@金纳米线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
8
作者 刘俊桃 刘志景 +1 位作者 李晓江 马志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4-300,共7页
目的: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并快速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构建基于铂@金纳米线(Pt@AuNWs)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花生中AFB1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法:首先在玻碳电极(GC)表面修饰纳米金颗粒(Au NPs)... 目的: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并快速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构建基于铂@金纳米线(Pt@AuNWs)作为信号放大物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花生中AFB1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法:首先在玻碳电极(GC)表面修饰纳米金颗粒(Au NPs)构建Au NPs/GC电极,增强基底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并通过Au﹣S键将互补链(cDNA)固定于Au NPs/GC,其次通过模板法合成Pt@AuNWs使其与适配体结合构建信号探针(记为Pt@AuNWs-apt),最后基于碱基互补配对作用构建电化学适配传感器。当AFB1存在时,其和c DNA竞争结合适配体,导致电极表面的Pt@AuNWs-apt信号探针部分脱落,使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催化H_(2)O_(2)产生的电流信号降低,从而间接定量检测AFB1。结果:该传感器在0.25 nmol/L cDNA、apt与c DNA孵育40 min、10 mmol/L H_(2)O_(2)、0.1 mol/L磷酸盐浓度pH7.0的测试条件下具有最优的分析性能。该方法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1~100 ng/mL),检出限为0.41 ng/mL,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花生样品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回收率在85.1%~88.0%。结论:构建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可应用于花生中AFB1的检测,在快速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金纳米线 电化学传感器 黄曲霉毒素B1
下载PDF
基于硼酸盐亲和辅助电化学调控ATRP的癌胚抗原超灵敏电化学适体传感研究
9
作者 胡琼 李诗琪 +4 位作者 梁伊依 冯文星 骆怡琳 曹晓静 牛利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4,共9页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作为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此,借助于硼酸盐亲和辅助电化学调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BA-eATRP)的双重信号放大作用,我们报道了一种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作为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此,借助于硼酸盐亲和辅助电化学调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BA-eATRP)的双重信号放大作用,我们报道了一种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CEA的超灵敏、高选择性检测。基于BA-eATRP的电化学CEA适体传感的基本原理为:待核酸适体捕获CEA抗原后,借助于苯硼酸(PBA)基团与单糖残基上的顺式二醇基团间的选择性亲和相互作用将ATRP引发剂位点靶向性地共价偶联到CEA抗原上;随后,以二茂铁甲基丙烯酸甲酯(FcMMA)作为单体,借助于eATRP将二茂铁(Fc)探针引入电极表面。由于CEA上含有数百个顺式二醇基团,基于硼酸盐亲和的交联反应可使得在每个CEA抗原上标记数百个ATRP引发剂分子。此外,通过eATRP反应,可以在电极表面接枝长的二茂铁基聚合物链,使得每个标记有ATRP引发剂的位点均能连接上成百上千个Fc探针。因此,BA-eATRP可使得每个CEA抗原上标记上大量的Fc探针。在最佳条件下,基于BA-eATRP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能够实现浓度低为0.34Pg·mL^(-1)的CEA的高选择性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1000pg·mL^(-1)。而且,该适体传感器可用于人血清中CEA的定量分析。基于BA-eATRP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在CEA的超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盐亲和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电化学传感器 癌胚抗原 肿瘤标志物 信号放大
下载PDF
基于PTCDA/TiO_(2)敏化结构构建灵敏光电化学传感器
10
作者 周游 陈杨 +1 位作者 沈国豪 李孟洁 《化学传感器》 CAS 2023年第4期54-61,共8页
该文基于3,4,9,10-苝四羧酸二酐(PTCDA)对二氧化钛(TiO_(2))的高效敏化效应,设计了一种用于灵敏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光电化学(PEC)适体传感器。首先,TiO_(2)和PTCDA在电极表面上连续孵育形成PTCDA/TiO_(2)敏化结构,以产生强烈的PEC信... 该文基于3,4,9,10-苝四羧酸二酐(PTCDA)对二氧化钛(TiO_(2))的高效敏化效应,设计了一种用于灵敏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光电化学(PEC)适体传感器。首先,TiO_(2)和PTCDA在电极表面上连续孵育形成PTCDA/TiO_(2)敏化结构,以产生强烈的PEC信号。随后,在已孵育完成的电极上电沉积金纳米粒子(dep Au),通过Au-N键与CRP适体(S1)连接。然后,在电极表面添加1-己硫醇(HT)以阻断非特异性吸附位点。最终,加入的CRP和S1特异性识别产生CRP-S1复合物,使PEC信号明显降低。在最佳条件下,所提出的PEC传感器实现了对CRP的灵敏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 pg/mL-10μg/mL,检测限低至3.33 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二氧化钛 3 4 9 10-苝四羧酸二酐 敏化效应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和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多巴胺的检测
11
作者 廖妮 邹雪 《化学传感器》 CAS 2014年第4期50-54,共5页
该文探究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和纳米金包四氧化三铁(Au@Fe3O4)纳米粒子所构建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多巴胺(DA)的检测。首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一层纳米金(nano-Au)用于多巴胺适体(DBA)的固定。然后HT做为封闭剂以减少非特... 该文探究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和纳米金包四氧化三铁(Au@Fe3O4)纳米粒子所构建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多巴胺(DA)的检测。首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一层纳米金(nano-Au)用于多巴胺适体(DBA)的固定。然后HT做为封闭剂以减少非特异性吸附。接着通过与DBA的特异性结合将DA固载于电极表面。在EDC/NHS作用下,生物素(Bio)的羧基与DA的氨基结合,最后通过生物素与亲和素特异性识别作用将含有电化学活性物质硫堇的纳米复合材料固定于电极表面,制得夹心型的适体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0.001nmol/L^100nmol/L DA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检出限0.33pmol/L(S/N=3)。该适体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广、检出限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多巴胺 金包四氧化三铁 硫堇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朱彤 岑耀颖 +2 位作者 谢智 阮佳 苏会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是以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根据适体与目标配体结合前后化学信号变化进行检测分析。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可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综述了MOFs材料在电化学适体...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是以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根据适体与目标配体结合前后化学信号变化进行检测分析。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可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综述了MOFs材料在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敏感界面构建、信号标签、酶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引用文献42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电化学传感器 检测 性能
下载PDF
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13
作者 袁亚利 袁若 柴雅琴 《化学传感器》 CAS 2013年第4期1-22,共22页
凝血酶是一种由凝血酶前体形成的丝氨酸蛋白质水解酶,具有催化纤维蛋白元变成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固和调控凝血等作用,在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及作为早期诊断、疗效及愈后判断依据等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血液中凝血酶的浓度达nmol... 凝血酶是一种由凝血酶前体形成的丝氨酸蛋白质水解酶,具有催化纤维蛋白元变成纤维蛋白,促进血液凝固和调控凝血等作用,在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及作为早期诊断、疗效及愈后判断依据等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血液中凝血酶的浓度达nmol/L,建立简单、快速、高灵敏度检测凝血酶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SELEX技术筛选出的适体作为识别元件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相结合构建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集成了适体和电化学传感器两方面的优势,既具有电化学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快响应、简单操作、低成本,又具有适体的高选择性和特异性,在凝血酶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介绍了适体的体外筛选方法、适体的特点、适体与凝血酶的结合作用;总结了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不同分类,捕获探针适体的固定化方法及目前所采用的电化学分析技术;重点评述了电化学响应信号放大技术在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凝血酶 纳米粒子 催化信号放大
下载PDF
三明治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构建以及酶信号放大检测凝血酶
14
作者 刘仁植 帅洪磊 +3 位作者 王远 楚贝贝 刘言利 陈佩遥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5-1380,共6页
基于合成的纳米材料和酶信号放大技术构建了对凝血酶检测的电化学适配子传感器。利用纳米碳球电沉积纳米金修饰的核酸适配子作为传感平台以及二氧化硅纳米球标记的核酸适配子和信号探针与凝血酶特异性结合形成了三明治型的适配子传感器... 基于合成的纳米材料和酶信号放大技术构建了对凝血酶检测的电化学适配子传感器。利用纳米碳球电沉积纳米金修饰的核酸适配子作为传感平台以及二氧化硅纳米球标记的核酸适配子和信号探针与凝血酶特异性结合形成了三明治型的适配子传感器,通过亲和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HQ+H2O2)检测体系产生的电化学信号,实现对凝血酶的检测。该传感器在0.0001~100 ng/mL的凝血酶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μA)=-39.63-6.52lgc(ng/mL),相关系数R^2=0.994,检出限为0.084 pg/mL,且溶菌酶等无明显干扰。该传感器可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三明治结构 凝血酶 酶信号放大
原文传递
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及纳米钯的双重放大策略用于构建电化学凝血酶适体传感器
15
作者 张玲 王燕 +1 位作者 柴雅琴 袁若 《化学传感器》 CAS 2012年第3期27-32,共6页
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及纳米钯(NanoPd)对过氧化氢(H2O2)的双重催化作用放大铁氰化镍(NiHCF)的电化学氧化还原信号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采用生物兼容性好的壳聚糖(CS)分散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物(CS-Gra-CNTs)可以大大... 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及纳米钯(NanoPd)对过氧化氢(H2O2)的双重催化作用放大铁氰化镍(NiHCF)的电化学氧化还原信号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采用生物兼容性好的壳聚糖(CS)分散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物(CS-Gra-CNTs)可以大大提高其导电性和比表面积,吸附更多电活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的电子媒介体NiHCF。固定NanoPd并吸附凝血酶适体(TBA),用HRP封闭非特异性吸附位点后,在含有一定浓度的H2O2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可用于高灵敏检测凝血酶(TB)。在最优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该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研究表明,峰电流值与TB浓度在1.0×10-5~3.0×10-2mol/L成线性关系,检出下限为3.0×10-6mol/L。并且,该传感器制备简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寿命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氰化镍 纳米钯 辣根过氧化物酶 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莉蕴 王延新 +9 位作者 王玉可 欧亚红 彭大鹏 王旭 王玉莲 潘源虎 谢书宇 陈冬梅 黄玲利 陶燕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69-2777,共9页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真菌毒素
下载PDF
电化学传感器在赭曲霉毒素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栋 陈秀金 +5 位作者 李兆周 王耀 何凯锋 王静 黄正迪 孙凤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95-300,共6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曲霉菌和青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粮食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免疫抑制、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统的OTA分析方法检测成本高,操...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由曲霉菌和青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粮食和动物饲料中,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免疫抑制、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传统的OTA分析方法检测成本高,操作复杂且灵敏度低,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准确快速的OTA检测方法。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便携、价廉和快速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检测OTA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和其他电化学传感器)的机理和优缺点进行综述,并对OTA电化学传感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其他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应用进展
18
作者 吴春艳 穆文迪 潘洪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80-187,共8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临床上常通过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异常数值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作为心肌损伤(异常)的筛查、诊断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介绍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分...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临床上常通过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异常数值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作为心肌损伤(异常)的筛查、诊断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介绍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分类,并综述了基于MOF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蛋白质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在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心肌损伤标志物 电化学蛋白质传感器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原文传递
基于金包裹磁性纳米粒子与适配体修饰CdTe纳米探针的凝血酶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文艳清 龙倩 +1 位作者 张友玉 李海涛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构建了一个适配体修饰的CdTe纳米探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技术,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凝血酶。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分离材料,CdTe纳米粒子作为电化学探针,通过凝血酶的特异性识别,适配体从DNA双链中解旋,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G-四重体结... 构建了一个适配体修饰的CdTe纳米探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技术,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凝血酶。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分离材料,CdTe纳米粒子作为电化学探针,通过凝血酶的特异性识别,适配体从DNA双链中解旋,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G-四重体结构,达到检测凝血酶的目的,检出限达0.13pmol/L。该方法灵简便、灵敏、成本低,并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此外,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监测和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纳米粒子 电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以亚甲基蓝为杂交指示剂的电化学适配体鼠伤寒沙门氏菌传感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连应 彭海霞 +2 位作者 邵玉宇 王毕妮 张富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2-1201,共10页
【目的】构建一种更具实用性的可定量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克服传统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在时效性、灵敏度和操作简便性等方面的不足。【方法】将反应制得的氧化石墨烯(GO)滴涂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于PBS缓冲液中采... 【目的】构建一种更具实用性的可定量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克服传统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在时效性、灵敏度和操作简便性等方面的不足。【方法】将反应制得的氧化石墨烯(GO)滴涂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于PBS缓冲液中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将其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随后放置电极于氯金酸溶液中进行电沉积,于表面修饰一层纳米金(Au NPs)。依靠金硫键的作用将鼠伤寒沙门氏菌适配体互补链(S)固定在电极上,滴加封闭剂巯基己醇(MCH)占据电极表面空余位点,保证电极无非特异性吸附后,再将鼠伤寒沙门氏菌适配体(Apt)滴涂于电极表面,使S与Apt杂交形成DNA双链结构。将电极于37℃下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核酸外切酶I(Exo I)的混合液孵育,依靠鼠伤寒沙门氏菌与Apt高度特异性结合,将Apt从电极表面带离,再基于Exo I对单链DNA的剪切作用,使鼠伤寒沙门氏菌得以循环重复作用于适配体,再将电极浸入亚甲基蓝(MB)溶液一段时间后,通过监测电极表面的电信号,并对其在菌液中的孵育时间及Exo I的浓度进行优化,构建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使用构建的传感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以及副溶血弧菌进行检测,以确定该传感器的特异性;对2×102—2×107 cfu/m 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检测,以确定该传感器的敏感性;对猪肉样品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以确定该传感器的实用性。【结果】所构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在菌液中的最适孵育时间为40 min,Exo I的最适浓度为0.8 U·μL-1。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仅在鼠伤寒沙门氏菌存在时有电信号响应,而对非目标菌无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敏感性可达67 cfu/m L。使用构建的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电化学传感器 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亚甲基蓝 核酸外切酶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