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光合碳和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 被引量:74
1
作者 宋建民 田纪春 赵世杰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1998年第3期230-238,共9页
概述了植物体内光合碳、氮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 光合 氮代谢 调节
下载PDF
用^(13)C脉冲标记方法研究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安婷婷 汪景宽 +3 位作者 李双异 付时丰 裴久渤 李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8-955,共8页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略有升高。传统栽培不施肥处理对13C富集程度最大,其中茎叶和根δ13C值在标记1 d分别为1 568‰和598‰;标记15 d为178‰和147‰。玉米-土壤系统13C固定比例在标记1 d和15 d分别为64.01%和38.65%,且13C分配按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顺序依次降低。覆膜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光合固定13C数量及13C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是促进13C同化与分配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标记 13C标记 施肥 地膜覆盖 光合
下载PDF
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及转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金剑 王光华 +4 位作者 刘晓冰 张磊 米亮 刘俊杰 Stephen J Herbert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93-1399,共7页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去向及代谢机理易被忽视,此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农田土壤...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去向及代谢机理易被忽视,此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农田土壤质量变化及全球碳循环规律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综述了作物生育期内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动态分配、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微生物在光合碳转化中的作用,总结了碳示踪技术;提出应加强在典型土壤类型上的光合碳研究,明确其对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贡献;重点开展大豆、玉米等作物光合碳在地下部动态分配研究;探讨根系分泌含碳化合物与微生物利用的关系;强调气候条件和农艺措施等综合因素对碳分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育期 光合 土壤有机 微生物 根际
下载PDF
小麦光合碳、氮代谢平衡调节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宋建民 田纪春 赵世杰 《麦类作物》 CSCD 1997年第6期52-55,66,共5页
照光小麦叶片内同时进行着光合碳、氮代谢过程能量和还原力的竞争,因此有必要调节能量和还原力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合成之间的分配。在光合碳、氮代谢平衡的调节中,磷酸烯醇式两酮酸核化酶(PEPCasc,EC4.1.1.31)、蔗糖磷酸合成... 照光小麦叶片内同时进行着光合碳、氮代谢过程能量和还原力的竞争,因此有必要调节能量和还原力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合成之间的分配。在光合碳、氮代谢平衡的调节中,磷酸烯醇式两酮酸核化酶(PEPCasc,EC4.1.1.31)、蔗糖磷酸合成酶(SPS,EC2.4.1.14)和硝酸还原酶(NR,EC1.6.6.1)的作用非常重要。磷酸化/脱磷酸化作用是小麦叶片内三种酶短期活性调节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作用 光合 氮平衡调节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农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房蕊 于镇华 +10 位作者 李彦生 谢志煌 刘俊杰 王光华 刘晓冰 陈渊 刘居东 张少庆 吴俊江 Stephen J HERBERT 金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666-3679,共14页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_(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 光合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2
6
作者 于鹏 张玉玲 +6 位作者 王春新 安婷婷 邹洪涛 付时丰 李双异 汪景宽 张玉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运转、分配规律,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别在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进行一次13C脉冲标记(持续5 h)后,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同化率均随标记后天数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标记后2 d至收获时,总同化率分别为75.92%~39.53%、70.01%~52.02%、86.38%~69.60%,且收获时与2 d时的同化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率分别为47.93%、25.70%和19.43%;抽穗期光合碳同化率明显高于返青期和分蘖期,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也明显低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包括根和土壤)的运转呈互相消长关系,但向水稻地上部分的分配比率(平均为85.04%~73.10%)远大于向根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2.50%~22.04%)和土壤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70%~5.04%),且抽穗期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中的分配比率大于分蘖期和返青期,向地下部分的分配比率则正好相反;此外,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增加率分别为0.08%~0.21%、0.09%~0.17%和0.19%~0.27%,抽穗期土壤中光合碳的增加率要大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且光合碳在土壤中也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 ^13C脉冲标记 同化率
下载PDF
水稻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与稳定对施磷的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莹莹 肖谋良 +6 位作者 张昀 袁红朝 祝贞科 葛体达 吴金水 张广才 高晓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57-1964,共8页
为探究稻田土壤光合碳的输入及分配对施磷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用籼性常规水稻品种(中早39),在两个施磷(0mg·kg^(-1)和80 mg·kg^(-1);分别记为P0和P80)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同时采用^(13)CO_2连续标记技术量化光合碳在水稻-土... 为探究稻田土壤光合碳的输入及分配对施磷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用籼性常规水稻品种(中早39),在两个施磷(0mg·kg^(-1)和80 mg·kg^(-1);分别记为P0和P80)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同时采用^(13)CO_2连续标记技术量化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增加光合碳在水稻地上部的分配,降低其在根际土的分配(P <0. 05);施磷使拔节期水稻的光合碳含量增加了70%,根系干重降低了31%.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全碳含量0. 31 g·pot^(-1)(P <0. 05),显著降低了水稻根冠比;施磷使进入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的光合碳(^(13)C-MBC)显著增加了0. 03 mg·kg^(-1),但降低其在根际土壤的分配;光合碳在非根际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分配对施磷的响应不显著,但在根际土壤施磷处理显著降低了其在POC中的含量.因此,施磷增加了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的分配,但降低了光合碳在土壤中的积累.本研究探讨施磷对水稻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的分配及其稳定的影响,为缺磷土壤的合理施用磷肥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对理解稻田土壤光合碳的传输与分配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 稻田 施磷 13CO2连续标记
原文传递
应用脉冲标记法对杉木富集^(13)C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晓燕 池丽娟 毛艳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3-1477,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对杉木幼苗进行13C同位素标记,并对杉木不同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进行研究,为木本植物的同位素标记与光合分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未标记杉木针叶、枝干的δ13C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标记后,... 通过盆栽试验对杉木幼苗进行13C同位素标记,并对杉木不同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进行研究,为木本植物的同位素标记与光合分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未标记杉木针叶、枝干的δ13C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标记后,杉木各器官δ13C值随时间呈现明显上升,达到高点后有一定下降。光合碳分配到杉木不同器官间的Atom%13C存在差异,大致呈现出当年生针叶最大,一年生针叶最小,根、枝干居中。13C标记使杉木针叶、枝干、根的δ13C由-25.185‰、-24.689‰、-25.326‰升为116.737‰、106.800‰、124.080‰。经过13C标记可获得富集13C的木本植物材料,可为研究土壤碳组分周转提供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13C标记技术 光合 ^13C丰度
下载PDF
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互花米草光合碳的分配 被引量:9
9
作者 冉珊珊 时宇 +4 位作者 黄黄 陈为祥 刘金娥 苏海蓉 徐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0-275,共6页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的变动就能影响着全球碳的平衡、生物多样性、土壤养分状况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光合作用是陆地和大气间碳循环的驱动力,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自1979年中国引入...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的变动就能影响着全球碳的平衡、生物多样性、土壤养分状况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光合作用是陆地和大气间碳循环的驱动力,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自1979年中国引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后,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入侵必然对盐沼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碳循环产生影响。研究互花米草生长期内光合碳的分配问题对湿地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花米草生育期内通过盆栽实验对互花米草进行4次^(13)C脉冲标记,研究互花米草光合碳在互花米草-土壤系统中各组分的分配及固定。结果表明:(1)标记互花米草^(13)C丰度值明显增加,随标记次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各组分^(13)C丰度值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2)互花米草各组分固定的^(13)C量随标记次数增加而增加,4次标记固定的^(13)C量在52.80-276.81mg·plant^(-1)(以C计)之间。互花米草各组分固定^(13)C量呈现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的趋势;(3)4次标记后互花米草-土壤系统各组分固定^(13)C量占净光合^(13)C总量分配比例呈现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的趋势,叶分配比例为32.48%-39.20%,茎分配比例为39.83%-47.65%,根分配比例为18.01%-20.34%,根际土壤分配比例为0.30%-0.42%,土体分配比例为0.08%-0.20%。光合碳在互花米草各部分以及土体中都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 互花米草 稳定同位素 分配比例
下载PDF
植物光合碳在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与SIP技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连腾祥 王光华 +3 位作者 于镇华 刘居东 金剑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2期77-83,共7页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光合碳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由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 ...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光合碳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由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 isotope probing,SIP),可确定参与碳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关系,在研究有机碳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概述了光合碳在植物地下部的分配,总结了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PLFA-SIP、RNA-SIP和DNA-SIP技术研究碳转化相关微生物的优势,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其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 微生物 根际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
下载PDF
施钙量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晓霞 蔺益民 +4 位作者 赵亚飞 刘燕 刘娟 王月福 王维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8,共10页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于盆栽条件下研究施钙量对花生产量和不同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花生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钙量对花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影响。适宜施钙量可显著降低花生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提升花生出仁率、饱果率和荚果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T2处理荚果产量较T0可分别提升17.5%和25.1%。基于施钙量与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的拟合分析发现,当钙肥施用量为165 kg hm^(-2)和173 kg hm^(-2)时,可分别获得最高的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适宜施钙量可明显提升鸡咀幼果期和荚果膨大期花生植株光合^(13)C的积累量,提升各荚果发育时期^(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其中,在荚果定型期和籽仁充实期,T2和T3处理下^(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可达33.4%~37.2%和38.7%~40.0%。适宜施钙量还可提高花生植株光合^(13)C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高可达52.6%(T2),但随着花生荚果发育进程的推进,此分配比例逐渐降低。综上,适宜施钙量可调控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13)C在植株-土壤系统的分配,显著提升花生产量和光合^(13)C在花生籽仁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本研究条件下,推荐适宜施钙量(CaO)为173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光合 干物质积累 籽仁发育 土壤积累
下载PDF
用^(13)C标记法研究光合碳在枫香和山乌桕幼苗体内的留存及分配动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章林 赵厚本 +5 位作者 蔡继醇 吴仲民 周光益 李兆佳 王旭 邱治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8-413,共6页
光合碳在植物体内的留存和分配规律对评估植物的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山乌桕(Sapium discolar)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13)C脉冲标记法室内培养植株,自标记完成跟踪至叶片凋落和重新展叶,... 光合碳在植物体内的留存和分配规律对评估植物的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山乌桕(Sapium discolar)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13)C脉冲标记法室内培养植株,自标记完成跟踪至叶片凋落和重新展叶,测定不同时段各器官δ^(13)C值、分配比例和^(13)C固定量.结果显示,标记3 d后,枫香和山乌桕^(13)C的固定量分别为14.42 mg/株和20.36 mg/株,各器官分配比例为叶片>枝条>粗根>细根.标记30 d后,枫香和山乌桕固定的^(13)C留存比例分别为79.34%和91.25%.标记108 d后(落叶期),枫香和山乌桕固定的^(13)C留存比例分别为65.40%和37.96%,^(13)C分配比例均转变为粗根>枝条>细根.标记180 d后(展新叶期),枫香和山乌桕固定的^(13)C留存比例分别为61.90%和14.06%.两个树种的^(13)C均表现为从根系向新叶转移,转移比例分别为7.34%和13.91%.上述结果表明:枫香光合固碳能力低于山乌桕,但暗呼吸速率也低于山乌桕,光合碳在体内的留存量则高于山乌桕;两种落叶植物在生长阶段固定的光合碳首先富集在叶片,之后的分配调整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落叶期光合碳由叶片向根系中转移,展叶期则重新由根系向新叶中转移.上述研究结果对落叶植物碳汇能力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树种 光合 ^(13)C 脉冲标记 分配比例
原文传递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13
作者 孟缘 付心雨 +5 位作者 鞠吉东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72.80%和0.06%,连作丹参为59.38%、40.59%和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法 光合 丹参 生长代谢 连作障碍
下载PDF
大气CO_2升高与农田土壤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彦生 王光华 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量。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与...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量。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与土壤碳的转化,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文章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农田土壤碳循的有关过程,包括高CO2浓度条件下,作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响应,以及向土壤中输入作物光合有机物量和质的变化,探讨了土壤碳库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反馈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进一步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壤碳与大气CO2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研究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循环规律的关键。图1,参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 光合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循环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长期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稳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民 舒业勤 +6 位作者 夏银行 向红坤 高鹏 赵紫薇 黄晶 高菊生 张振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7-1076,共10页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和稻-稻-休闲三种处理,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技术,研究长期冬季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早稻季分蘖期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处理使早稻地上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分别增加19.9 mg和80.6 mg;复种紫云英处理使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降低2.7 mg,而复种油菜处理对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冬季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减少了早稻^(13)C-光合碳向土壤的分配,积累量每穴分别降低7.6 mg和7.8 mg;复种紫云英处理对水稻^(13)C-光合碳在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复种油菜处理促进了水稻^(13)C-光合碳向土壤POC中的分配,使^(13)C-POC的占比增加35.3%。综上,长期复种绿肥促进了水稻分蘖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冬季复种绿肥使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积累量增加3.7%~28.0%;增加了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的分配,减少了其向水稻地下部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且复种油菜处理减弱了土壤中水稻光合碳的稳定性;从增加有机碳总量和光合碳稳定性的角度可知,复种紫云英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冬季复种绿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绿肥 光合 ^(13)C脉冲标记 有机组分
下载PDF
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光合碳储量及分配 被引量:4
16
作者 纪昌品 张晓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7,共7页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13)C)表征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为了追踪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及其分配,通过采用^(13)C脉冲标记对不同植物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输入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13)C)表征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为了追踪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及其分配,通过采用^(13)C脉冲标记对不同植物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输入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鄱阳湖不同湿地植物群落(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连续4年(2015—2018年)光合碳储量及分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平均值均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0—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小;60—8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13)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不同土层大致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2)2015—2018年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含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平均值呈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不同植物群落差异均显著(p<0.05);而全磷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植物群落差异均显著(p>0.05)。(3)脉冲标记当天不同植物^(13)C值均表现为叶>茎>根>土壤,具体表现为藜蒿群落>水蓼群落>苔草群落>芦苇群落,这表明不同植物根部对光合固定新碳的富集程度较大。标记当天,不同植物地上^(13)C固定百分比例较高,说明标记的效率较高且分配差异较大;脉冲标记21 d后,^(13)C值下降,固定的光合碳转移到土壤中的含量显著增加。(4)标记后植物-土壤系统各组分固定^(13)C量占净光合^(13)C总量分配比例呈现茎>叶>根>土壤的趋势,光合碳在不同植物各部分以及土体中都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与茎叶^(13)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地下生物量与根和土壤^(13)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对光合碳的分配起着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地下碳平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植物群落 土壤有机 光合
下载PDF
地膜覆盖与施氮肥对光合碳在玉米-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海岩 安婷婷 +6 位作者 谢柠桧 李双异 付时丰 吕欣欣 程娜 闫贺明 汪景宽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2-910,共9页
地膜覆盖(简称"覆膜")与施肥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固定的起点,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利用^(13)CO2对苗期玉米进行田间原位... 地膜覆盖(简称"覆膜")与施肥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固定的起点,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利用^(13)CO2对苗期玉米进行田间原位脉冲标记,分析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动态分配,探讨覆膜与施氮肥对其的影响,对深入认识土壤有机碳固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处理包括:裸地施氮肥(N4)、裸地不施肥(CK)、覆膜施氮肥(FN4)和覆膜不施肥(FCK)。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覆膜施氮肥提高了玉米茎叶和根的生物量,而裸地施氮肥却降低了玉米生物量。苗期标记后第1 h,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净固定^(13)C量为194~468 mg m^(-2),其中FN4处理净固定^(13)C量最高,^(13)C同化率为76.8%,其次为FCK和CK处理,平均约为51.7%,N4处理净固定^(13)C量最低,为31.8%;标记结束后(第30 d)^(13)C同化率平均约为36.0%。光合碳分配到茎叶的比例为48.1%~89.5%,根为3.6%~19%,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平均分别为9.27%和5.83%。FCK和FN4处理光合碳分配到地下部(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例在标记后第1 d达到最高,分别为29.97%和39.10%,在标记后第30 d分别下降到23.41%和31.44%。CK和N4处理光合碳分配到地下部的比例分别从标记后第1 h的14.87%和11.98%增加到标记后第30 d的27.86%和48.22%。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分配与运转受植物生长和土壤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施氮肥 光合 ^13C脉冲标记 玉米
原文传递
Combined effects of solar UV radiation and CO_2-induced seawater acidification on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4
18
作者 WU YaPing GAO Kun Sh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2期3680-3686,共7页
We carried out short term pCO2/pH perturbation experiment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eawater acidification (low pH/high pCO2) and solar UV radiation (UVR,280-400... We carried out short term pCO2/pH perturbation experiment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eawater acidification (low pH/high pCO2) and solar UV radiation (UVR,280-400 nm) on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Unde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lone treatments,reduced pCO2 (190 ppmv) with increased pH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rate (about 23%),while enriched pCO2 (700 ppmv) with lowered p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e ambient level. The apparent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decreased under the reduced pCO2 level,probably due to C-limitation as well as energy being diverged for up-regulation of 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CCMs). In the presence of UVR,both UV-A and UV-B caused photosynthetic inhibition,though UV-A appeared to enhance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under lower PAR levels. UV-B caused less 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under the reduced pCO2 level,probably because of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organic carbon (Ci)-acquisition processes. Under the seawater acidification conditions (enriched pCO2),both UV-A and UV-B reduced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to higher extents compared to the ambient pCO2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solar UV and seawater acidification could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photo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紫外线辐射 二氧化分压 光合作用效率 沿海水域 酸化条件 南中国海 浮游植物 光合
原文传递
植物光合碳在不同器官-土壤系统的动态分布特征13 C示踪 被引量:4
19
作者 孟猛 徐永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1-336,344,共7页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13 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连续4年(2015—2018年)采用13 C脉冲标记对不同园林植物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输入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园林植...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13 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连续4年(2015—2018年)采用13 C脉冲标记对不同园林植物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输入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园林植物光合碳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表明:(1)脉冲标记当天不同园林植物13 C值均表现为叶>茎>根>土壤,具体表现为樟树>夹竹桃>广玉兰>女贞,不同园林植物根部对光合固定新碳的富集程度较大。(2)标记当天,不同园林植物地上13 C固定百分比例较高,说明标记的效率较高且分配差异较大;脉冲标记21 d后,13 C值下降,固定的光合碳转移到土壤中的含量显著增加。(3)标记后植物—土壤系统各组分固定13 C量占净光合13 C总量分配比例呈现茎>叶>根>土壤的趋势,光合碳在不同园林植物各部分以及土体中都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4)樟树和夹竹桃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量最大,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量具体表现为樟树>夹竹桃>广玉兰>女贞;有机碳的累积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5)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与13 C-SOC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不同园林植物显著影响了光合同化碳在地上部和土壤中的分布,其中樟树和广玉兰光合同化碳在植株—土壤系统的响应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土壤有机 光合 分配特征
下载PDF
光照驱动花生间作系统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演变和产量提升机制的研究
20
作者 卢居勐 陈晏 +3 位作者 沈一 何港辉 李世文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7-1243,共7页
为探明间作体系中光照条件对矮杆作物产量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因果关系,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花生间作长期试验平台,通过带状间作行朝向设置低光与高光条件,利用同位素标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矮杆花生根际... 为探明间作体系中光照条件对矮杆作物产量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因果关系,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花生间作长期试验平台,通过带状间作行朝向设置低光与高光条件,利用同位素标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矮杆花生根际光合碳分泌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提高花生冠层光截获增加了花生根际光合碳分配;②光照条件差异引起了花生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关键细菌类群变化;③高光照条件通过改变间作花生根际功能细菌群落提升花生产量。研究结果为优化间作种植管理措施,增加高矮作物间作体系产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产量 光截获 光合 细菌群落 关键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