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kV架空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暂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思明 尹慧 +1 位作者 唐军 陈小平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6,共7页
研究架空配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特性对分析配网雷击风险有重要意义。基于传输线模型和电磁场理论,计算了回击过程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先导发展过程产生的静电感应影响了线路上的过电压波形。采用Agrawal场线耦合模型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 研究架空配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特性对分析配网雷击风险有重要意义。基于传输线模型和电磁场理论,计算了回击过程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先导发展过程产生的静电感应影响了线路上的过电压波形。采用Agrawal场线耦合模型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求得导线上产生的散射电压。通过与文献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典型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分析了先导发展速度、雷击点与导线间的水平距离、导线高度和雷电流幅值不同时的感应过电压波形特性。结果表明:先导发展速度越快,感应雷过电压波前时间越短,过电压幅值越大,越容易造成线路绝缘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 回击 垂直电场 水平电场 横向磁场 先导发展速度 感应雷过电压
原文传递
棒-棒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过程的试验观测 被引量:16
2
作者 谢施君 贺恒鑫 +7 位作者 向念文 谷山强 万军彪 陈维江 何俊佳 陈家宏 钱冠军 程正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83-2090,共8页
为揭示操作冲击作用下的棒-棒间隙放电过程,采用CCD高速摄影仪开展了2~10.5m间隙尺度正极性及1~4.5m间隙尺度负极性棒-棒间隙放电观测试验,根据观测结果总结了正、负极性棒-棒间隙放电发展过程,并获取了放电发展过程中跃变尺度、放电... 为揭示操作冲击作用下的棒-棒间隙放电过程,采用CCD高速摄影仪开展了2~10.5m间隙尺度正极性及1~4.5m间隙尺度负极性棒-棒间隙放电观测试验,根据观测结果总结了正、负极性棒-棒间隙放电发展过程,并获取了放电发展过程中跃变尺度、放电发展速度等特征参数随间隙尺度以及放电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在正极性棒-棒间隙击穿过程中,正极性下行先导起主导作用;在负极性棒-棒间隙击穿过程中,梯级发展的负极性下行先导起主导作用;随着放电间隙尺度的增加,起主导作用的放电过程发展尺度占间隙的比例逐渐增加;跃变阶段的正、负极性先导发展速度均随先导的伸长而逐渐增加;负极性棒-棒间隙放电的跃变阶段可观测到空间先导的发展过程。试验观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棒-棒间隙放电发展过程,可为棒-棒间隙放电物理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棒放电 操作冲击 发展过程 跃变尺度 先导发展速度 空间先导
下载PDF
基于高速摄像观测的风电场雷击风机发展过程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蔡力 柯逸丰 +2 位作者 李进 周蜜 王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03-310,共8页
该文主要分析张北风电场风机自然雷击过程的高速摄像光学资料,该雷击风机事件共发生了七次回击过程,有两个主要的闪电通道。前三次回击和后四次回击分别在不同的闪电通道进行。在回击之间出现了多次的企图先导,回击前的先导都是无分支... 该文主要分析张北风电场风机自然雷击过程的高速摄像光学资料,该雷击风机事件共发生了七次回击过程,有两个主要的闪电通道。前三次回击和后四次回击分别在不同的闪电通道进行。在回击之间出现了多次的企图先导,回击前的先导都是无分支的直窜型的先导。七次回击前的先导都在2ms内发展到回击,先导的平均二维发展速度都在10^(6)m/s数量级及以上,其中第五次回击前先导的平均发展速度最快,大于1.1×10^(7)m/s,第六次回击前的先导发展速度最小为2.62×10^(6)m/s。七次回击中第四次回击的相对发光总量最大,第三次相对发光总量最小。各次回击的相对发光总量和回击前的截止时间随回击次序的变化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各次回击的相对发光总量和回击前的先导平均发展速度呈相反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 自然闪电 高速摄像 先导发展速度 相对发光总量
下载PDF
典型负地闪放电过程的光学观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蕾 蔡汉生 +3 位作者 赵贤根 刘刚 廖民传 屈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00-4308,共9页
雷击放电物理过程的基础性研究对于输电网的防雷性能设计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建立的自然雷电观测平台获取的结果,总结了近2年间广州塔附近观测到的10次典型的负地闪(cloud-to-ground, CG)放电活动。... 雷击放电物理过程的基础性研究对于输电网的防雷性能设计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建立的自然雷电观测平台获取的结果,总结了近2年间广州塔附近观测到的10次典型的负地闪(cloud-to-ground, CG)放电活动。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帧率为12 500帧/s或13 500帧/s)的观测数据,对其中4次放电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光学观测结果表明,首次回击(return stroke, RS)前,负极性下行先导(negative downward leaders,NDL)均表现为明显的分支结构,当先导从较高的云层向地面发展,分支通道发光逐渐变弱,仅先导末端具有明显的亮度。下行负先导的二维平均传播速度为2.90×10^5~7.31×10^5m/s,在下行先导的多级分支中,距离地面较近的分支点对应的分支先导发展速度较快。在其中4次地闪活动中,首次回击前建筑物上方观测到正极性上行先导(upwardleaders,UL),其中1次上行先导在初期阶段产生了分支现象,而另外1次地闪活动中,在同一建筑物上方产生了2个相邻的上行先导,上行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78×10^5~8.84×10^5m/s。首次回击后,4次地闪活动中均出现了箭式先导(dartleaders,DL)发展及其引起的后续回击过程,箭式先导的发展速度很快,约为10^6~10^7 m/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地闪 下行先导分支 上行先导 箭式先导 先导发展速度 光学观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