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 被引量:5
1
作者 叶新民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36-42,共7页
关于大蒙古国和元朝的驿传制度,前人曾作过不少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题目。但就它的研究成果来说,与有关这一时期丰富的史料记载相比,还是很不够的。本文仅就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关于大蒙古国和元朝的驿传制度,前人曾作过不少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题目。但就它的研究成果来说,与有关这一时期丰富的史料记载相比,还是很不够的。本文仅就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一、成吉思汗时期的驿站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以后,由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和商业贸易的增多,在大蒙古国广阔的国土上创建驿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叙述成吉思汗时期设立驿站的原因和情况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阔台 驿传 志费尼 大蒙古国 军事征服 站户 元太宗 牌符 按答 商业贸易
下载PDF
十六世纪末叶西藏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被引量:5
2
作者 薄音湖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7-37,共21页
公元一二四○年,在蒙古贵族方兴未艾的扩张热潮中,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遣兵进入西藏,从此揭开了蒙藏关系的序幕,西藏的喇嘛教也就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有元一代,自萨迦座主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并封为帝师后,蒙古上层统治者始终与... 公元一二四○年,在蒙古贵族方兴未艾的扩张热潮中,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遣兵进入西藏,从此揭开了蒙藏关系的序幕,西藏的喇嘛教也就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有元一代,自萨迦座主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并封为帝师后,蒙古上层统治者始终与喇嘛教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西藏喇嘛作为将西藏划入大元帝国版图的僧侣集团,确曾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是除此而外,他们依仗帝王的宠信,“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地区 俺答汗 十六世纪 世祖忽必烈 洪台吉 窝阔台 一代 元太宗 格鲁派 蒙古贵族
下载PDF
也論元代的探馬赤軍 被引量:2
3
作者 屈文軍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9-222,共34页
元代最早的探馬赤軍,是因應蒙金戰争的需要而産生的新軍種。太祖朝的探馬赤軍由蒙古札剌亦兒等五個部族的附屬人員組成,太宗朝開始,探馬赤軍則如日本學者萩原淳平所説由整個蒙古社會中地位低微的領屬民形成。探馬赤軍和"皆國人&qu... 元代最早的探馬赤軍,是因應蒙金戰争的需要而産生的新軍種。太祖朝的探馬赤軍由蒙古札剌亦兒等五個部族的附屬人員組成,太宗朝開始,探馬赤軍則如日本學者萩原淳平所説由整個蒙古社會中地位低微的領屬民形成。探馬赤軍和"皆國人"的蒙古軍有種族意義上的區别;不少學者據以立論的拉施特《史集》説法,即探馬赤軍乃蒙古千户軍中抽取部分人員而得,其實是把探馬赤軍與太宗時起外出征服的蒙古正軍混淆了起來。蒙古社會中源自"諸部族"的隸屬人員,如果不是特意檢出的話,在四大族群中,他們就屬於蒙古人,這是探馬赤軍又被視爲蒙古軍的原因。探馬赤軍在元代顯示重大意義的是太宗時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馬赤軍 諸部族附屬民 蒙古軍 元太宗
下载PDF
元太宗朝汉军万户整编新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治安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65,220-221,共24页
元太宗朝汉军万户设置由丛杂走向正规,还增设西路分支。刘黑马居“三万户”、“七万户”及西路万户之首,考察其名称、内部建构及“宣命”,可窥汉军万户正规化之滥觞。1240年后,西路增设郝和尚、梁瑛、李彀、奥屯世英、张扎古带等多名万... 元太宗朝汉军万户设置由丛杂走向正规,还增设西路分支。刘黑马居“三万户”、“七万户”及西路万户之首,考察其名称、内部建构及“宣命”,可窥汉军万户正规化之滥觞。1240年后,西路增设郝和尚、梁瑛、李彀、奥屯世英、张扎古带等多名万户且征行、奥鲁皆备,“宣命”亦有推广。无论是东部主体,还是西路分支,朝觐“宣命”等乃整编关键。凡获“宣命”者即为朝廷正规万户,以往将帅“承旨”、诸王令旨等滥用者或黜退、或搁置。紧扣“宣命”,不仅能廓清太宗朝汉军万户走向正规的真相,还可探知蒙古汗廷集权与“汉法”两种因素的早期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太宗 汉军万户 西路增设 宣命
原文传递
试述萨迦派
5
作者 张敦安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50-53,共4页
萨迦派是西藏喇嘛教诸教派的主要派别之一,它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显殊的地位。 公元七世纪中叶,祖国内地已进入了唐王朝时期,吐蕃王朝正值松赞干布当政。佛教从祖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了西藏。经过漫长岁月,在西藏统治阶级竭力扶植下,同西... 萨迦派是西藏喇嘛教诸教派的主要派别之一,它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显殊的地位。 公元七世纪中叶,祖国内地已进入了唐王朝时期,吐蕃王朝正值松赞干布当政。佛教从祖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了西藏。经过漫长岁月,在西藏统治阶级竭力扶植下,同西藏原始宗教——本教在长期的斗争中互相渗透、融合,终于在西藏落地生根。形成和发展为具有西藏特点的喇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迦派 唐王朝 吐蕃王朝 元太宗 宗教派别 蒙古新字 本钦 窝阔台 密教
下载PDF
元太宗时期大蒙古国对汉地治理中的“画境”制度
6
作者 屈文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2期72-73,共2页
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下文也称元太宗)时期的制度建设被蒙元史学界普遍忽视,实际上,这一时期不少政制设计都对后来的元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时期与总管府路制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一项制度建设史称“画境之制”。画境之制,从字... 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下文也称元太宗)时期的制度建设被蒙元史学界普遍忽视,实际上,这一时期不少政制设计都对后来的元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时期与总管府路制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一项制度建设史称“画境之制”。画境之制,从字面上理解,指蒙古政府将所占“天下”实即汉地分成了十大块,在每一大块区域内都设置了某种官员。由于史料太少、意思含糊,学界前人对该项举措的具体内容也就有了不少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太宗 大蒙古国 总管府 窝阔台 制度
原文传递
印简及其佛学
7
作者 温金玉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4期21-24,共4页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人。他和元初诸帝交往甚密,受元太宗、定宗、宪宗、世祖四代之任用,曾二度出任僧统之职,在元代亦是一显赫之人。他出身禅门,时人称为临济中兴名匠,在禅宗史上也是一方宗主。...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人。他和元初诸帝交往甚密,受元太宗、定宗、宪宗、世祖四代之任用,曾二度出任僧统之职,在元代亦是一显赫之人。他出身禅门,时人称为临济中兴名匠,在禅宗史上也是一方宗主。《清凉山志,高僧懿行》特为印简辟传,列为五台高僧。本文拟对印简其人及其佛学作一简单介绍,以企让世人了解更多的三晋英才。佛门生涯印简生当元朝,据《元史·释老志》载:“元兴,崇尚释氏”。这可说是有元一代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简 清凉山志 僧统 释老志 一代 临济 元太宗 世祖 佛祖历代通载 宪宗
下载PDF
《元史·张荣实传》勘误一则
8
作者 任小行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272-273,共2页
《元史》卷一六六《张荣实传》载:“张荣实,霸州保定县人。父进,金季封北平公,守信安城。壬辰岁,率所部兵民降,太宗命为征行万户。”((1))这里的“壬辰岁”记载有误,应为“庚寅岁”。谨按,张进降蒙古之事,另见《元史》卷一五二《杨傑只... 《元史》卷一六六《张荣实传》载:“张荣实,霸州保定县人。父进,金季封北平公,守信安城。壬辰岁,率所部兵民降,太宗命为征行万户。”((1))这里的“壬辰岁”记载有误,应为“庚寅岁”。谨按,张进降蒙古之事,另见《元史》卷一五二《杨傑只哥传》:“己丑,睿宗赐以金币,命从阿术鲁攻信安。……信安城四面阻水,其帅张进数月不降……凡三往,乃降。”((2))己丑,即元太宗元年(1229),张进“数月不降”,后经杨傑只哥劝说,乃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 元太宗 睿宗 保定县 征行
下载PDF
元大都的中轴线
9
作者 王岗 《北京地方志》 2018年第1期69-71,共3页
从蒙古帝国建立,到元世祖营建大都城,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局势大动荡之中,蒙古帝国政治中心的设置始于元太宗,而政治中心的迁移则完成于元世祖。元太祖建立蒙古国,一方面是军事征服各部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各部落共同拥戴的结果。此时... 从蒙古帝国建立,到元世祖营建大都城,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局势大动荡之中,蒙古帝国政治中心的设置始于元太宗,而政治中心的迁移则完成于元世祖。元太祖建立蒙古国,一方面是军事征服各部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各部落共同拥戴的结果。此时政治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许多重要典制尚不完备,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也未设置。元太宗即位后,情况略有变化,元太祖遗命成为皇权归属的主要因素。虽仍沿用忽里台贵族大会的方式,但是已经没有实质性内容了。元太宗这个历史人物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他在蒙古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却起了巨大作用,蒙古国最早的都城和林的设置就是很好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帝国 元太宗 军事征服 初创阶段 大都 太祖 中轴线 蒙古国
原文传递
释“达鲁花赤”
10
作者 杨志玖 《文史知识》 1985年第8期103-104,共2页
问:读了贵刊今年第三期'元代专号',同时在阅读《元史》时,都常见'达鲁花赤'这样的词,我知道它是一个官名,但我很想了解'达鲁花赤'的词意以及它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 达鲁花赤 史》 镇江路 朝时期 札八儿火者 朝秘史 元太宗 词意 乃蛮 回回人
原文传递
元好问《通真子墓碣铭》考释
11
作者 荣国庆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4,共7页
元太宗(窝阔台汗)(1237~1244)时,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修纂《大元玄都宝藏》。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七年(1280),诏谕真人祁志诚焚毁《道藏》经文及板。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令除《道德经》外,悉数焚毁,并诏谕天下。至此,《大元玄都宝藏... 元太宗(窝阔台汗)(1237~1244)时,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修纂《大元玄都宝藏》。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七年(1280),诏谕真人祁志诚焚毁《道藏》经文及板。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令除《道德经》外,悉数焚毁,并诏谕天下。至此,《大元玄都宝藏》毁亡,关于此次修造《道藏》的记载也几乎湮没。陈垣先生据《祖庭内传》《通真子墓碣》记载,略述其情形,兼论秦志安与元好问、李俊民之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问 《道藏》 玄都宝藏 元太宗 诏谕 秦志安 世祖
原文传递
元太宗时期大蒙古国对汉地治理中的“画境”制度
12
作者 屈文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7,共11页
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期曾在汉地实行“画境之制”。该制度开始于金朝灭亡之际,因为对农耕区的忽必分封方案被否决而推行。画境之制将原金朝地区分为十“道”,每道均设大达鲁花赤,负责维持社会秩序、监临本道内军政民政事务的次... 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期曾在汉地实行“画境之制”。该制度开始于金朝灭亡之际,因为对农耕区的忽必分封方案被否决而推行。画境之制将原金朝地区分为十“道”,每道均设大达鲁花赤,负责维持社会秩序、监临本道内军政民政事务的次第展开和行政体制的建构及趋于稳定;该制度源自于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政权的政治实践,与汉地的制度传统没有关系。画境之制与元朝总管府路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但随着路府州县临民体系的实行和定制而最终在第四代大汗宪宗时期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太宗窝阔台 画境之制 大达鲁花赤 总管府路
下载PDF
元太宗朝汉军万户整编
13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36,共1页
汉军在蒙元军队中人数最多,也是灭金平宋战争中“骑射驰突”“尤为猛鸷”的主力之一。元太宗窝阔台时期,依据灭金前后的政治军事需要,设立以刘黑马为首的“三万户”“七万户”及西路分支等,形成了蒙元汉军万户的正规建置及上层框架。刘... 汉军在蒙元军队中人数最多,也是灭金平宋战争中“骑射驰突”“尤为猛鸷”的主力之一。元太宗窝阔台时期,依据灭金前后的政治军事需要,设立以刘黑马为首的“三万户”“七万户”及西路分支等,形成了蒙元汉军万户的正规建置及上层框架。刘黑马居“三万户”“七万户”及西路万户之首,考察其名称、内部建构及“宣命”,可窥汉军万户正规化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户 元太宗 窝阔台 正规化
原文传递
张三丰与太极拳
14
作者 孙绍华 《侨园》 2016年第1期46-46,共1页
有关张三丰故里的说法很多,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准确答案。然而不管怎样说,在明史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代道教大师、武当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士"(今辽宁省黑山县姜屯镇土城村)。虽然说法各异,但迄今这里的人们仍以张三丰出生于... 有关张三丰故里的说法很多,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准确答案。然而不管怎样说,在明史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代道教大师、武当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士"(今辽宁省黑山县姜屯镇土城村)。虽然说法各异,但迄今这里的人们仍以张三丰出生于此而感到自豪。张三丰,别称清虚元妙真君,宋代汉人。1248年四月初九出生,去世时间不详。一生中的主要成就是开启了太极拳时代。有关张三丰创新太极拳的历史记载和由此而引发的传奇故事世代相传,涉及到的传奇人物也层出不穷。据说,他5岁开蒙,聪明智慧,做事踏实,不图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三丰 懿州 武当 姜屯 清虚 三清宫 母生 辽代 元太宗
原文传递
百家姓之平(píng)姓
15
《侨园》 2020年第5期55-55,共1页
平姓氏起源平姓起源有三:1.来源于封地,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2.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3.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长子简平皇帝贵由的后... 平姓氏起源平姓起源有三:1.来源于封地,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2.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3.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长子简平皇帝贵由的后人。东渡黄河移居河北邯郸地区后,又因战乱西迁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西迁山西,后入陕西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元太宗 百家姓 西迁 贵由 河北邯郸 山西临汾市 姓氏起源
原文传递
包税制及其弊害
16
作者 刘汉屏 《中国税务》 1986年第10期48-48,共1页
包税制也称'商包制',是国家将捐税按一定数额包给私人(或团体)征收的制度。包税制始于古罗马帝国。我国历史上,包税制初见于五代时期,盛行于元朝,以后历朝也屡有发生。五代后唐末年,'募高资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额... 包税制也称'商包制',是国家将捐税按一定数额包给私人(或团体)征收的制度。包税制始于古罗马帝国。我国历史上,包税制初见于五代时期,盛行于元朝,以后历朝也屡有发生。五代后唐末年,'募高资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额,不隶州县,或丁多无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诘。'这种势豪地主输纳一定的租赋,国家即将营田转由其经营,政府不再征税。以至连容庇奸盗亦不能诘,差役亦不得派的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太宗 包税制
原文传递
白塔寺遗址
17
《党的建设》 2020年第7期55-55,共1页
白塔寺遗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 白塔寺遗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为古代凉州藏传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应寺)之一。乾隆《武威县志•建置》记载:“寺名百塔寺,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现存明宣德五年(1430年)《重修凉州百塔寺记》碑记载,该寺为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专门为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班)修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太宗 明宣德 窝阔台 百塔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 阔端 萨迦班智达
原文传递
耶律楚材与《记西游事》
18
作者 赵智勇 《新疆地方志》 1989年第4期65-65,共1页
河中花木蔽春山,烂赏东风纵宝鞍。留得晚风过腊半,藏来秋果到春残。亲尝芭榄宁论价,自酿葡萄不纳官。常叹不才还有幸,滞留遐城得佳餐。
关键词 秋果 自酿 河中府 元太宗 金宣宗 司员 外郎 新疆瓜果 韩慧 晶种
原文传递
“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原创是谁
19
作者 诺明 《人生十六七》 2016年第4期26-26,共1页
"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不过,近来却有不少专家表示,这句诗的原创很可能不是文天祥,而是耶律楚材,并且列出例证,不过这种判断貌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首先《峄山新志》所录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不过,近来却有不少专家表示,这句诗的原创很可能不是文天祥,而是耶律楚材,并且列出例证,不过这种判断貌似有理,实则漏洞百出。首先《峄山新志》所录的《峄山书怀》应该与中国孟子网所记载的《耶律父子峄山行》应该为同一事件,且看中国孟子网的说明:元太宗时,中书令耶律楚材(契丹人),在归降蒙古十八年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自古谁无死 子网 过零丁洋 契丹人 元太宗 丘处机 书怀 八年 史》 第一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