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室间隔缺损改良修补术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李迎 刘建国 +2 位作者 张德云 何飞 李青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察患儿围术期各指标、术前术后心功能情况。并对患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及未发生者各项参数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绘制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100例行改良修补术患儿共15例(15.00%)发生术后心律失常、85例(85.00%)未发生;对两类患儿进行分组观察临床各项参数显示,年龄、采用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术前肺动脉内径、术前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系数拟合所得出的联合数据进行ROC分析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AUC为0.980;预测敏感度93.3%、特异度98.8%。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患儿采用改良修补术后,心功能恢复较佳。术后早中期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临床对此要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间隔缺损 改良修补术 早中期 疗效 心律失常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
2
作者 蔡其桂 李虹 +1 位作者 康美和 李晓飞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8-89,共2页
目的回顾总结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9例室间隔缺损的儿童施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予以同期修补。结果1例出现残余漏,无临床症状,1例术后出现急性右心衰竭,2例出现肺部感染... 目的回顾总结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9例室间隔缺损的儿童施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予以同期修补。结果1例出现残余漏,无临床症状,1例术后出现急性右心衰竭,2例出现肺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控制了病情,随访1~8个月,全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的变异因素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晓琼 崔璀 郑显兰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11期968-971,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7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提取诊疗资料,将主要数据信息与卫生部临床路径进行对比,筛...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7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提取诊疗资料,将主要数据信息与卫生部临床路径进行对比,筛选变异病例,通过SPSS 17.0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变异事项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年龄、体重、入院时情况、有无次要诊断、术前评估天数、主刀医生、术后恢复天数、术后ICU时间、使用抗生素天数、术中输液量、有无术后并发症等11个因素为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主要变异因素。结论应细化完善临床路径文本,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以减少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间隔缺损 心内直视修补术 临床路径 变异因素 护理
下载PDF
血清SPARC及瓣膜功能与不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关联分析
4
作者 杜鸿昌 王华春 陈淑静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SPARC及瓣膜功能与经导管介入术和开胸术开胸修补术及镶嵌分别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关联性。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3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 目的探讨血清SPARC及瓣膜功能与经导管介入术和开胸术开胸修补术及镶嵌分别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关联性。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3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胸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采取介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方法对血清标志物SPARC以及心脏瓣膜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输血总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中的SPARC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均未见重度瓣膜反流及瓣膜反流外的其他瓣膜功能异常。但研究组患儿的瓣膜损伤及功能异常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开胸术,介入术对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标志物SPARC的改善更为积极,而对于瓣膜功能的影响则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术 开胸术 儿童室间隔缺损 SPARC 瓣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