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心莲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8,共6页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其一生中对中国儒家文化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并大量翻译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后认为,作为翻译家的庞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并非是纯粹的、绝对的,而是其寄托自己的思想。疗救西方病痛和摆...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其一生中对中国儒家文化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并大量翻译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后认为,作为翻译家的庞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并非是纯粹的、绝对的,而是其寄托自己的思想。疗救西方病痛和摆脱自我精神危机的一种媒介或工具而已,并不具有作为独立文化载体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儒家翻译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礼”的英译问题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玉良 张彩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想。这种翻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媒"的作用,但并不能传达出儒学真谛,据此西方读者无法真正认识儒家思想,这极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的翻译 误译 儒家经典翻译 解决方法
下载PDF
论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玉良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129-132,140,共5页
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文化传播离不开系统的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目前,儒家经典现有译本存在许多误译和曲译现象,需要有效的重译工作;儒家经典译本也存在传播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 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文化传播离不开系统的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目前,儒家经典现有译本存在许多误译和曲译现象,需要有效的重译工作;儒家经典译本也存在传播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未来儒家经典翻译与传播的系统规划,方能为在国际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软实力 儒家经典翻译 对外传播
下载PDF
译为创用、译为新作:庞德儒家经典英译对时代翻译标准的反叛
4
作者 祝朝伟 《外语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0,F0003,共11页
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是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与精神。在自己的儒家经典翻译实践中,庞德反对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倡导译为创用、译为新作的译创融合思想,认为译文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一个不同... 庞德时代的翻译标准是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与精神。在自己的儒家经典翻译实践中,庞德反对以忠实为核心的学术性翻译,倡导译为创用、译为新作的译创融合思想,认为译文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一个不同于原作的新的作品。基于这种理念,庞德通过自身的儒家经典翻译实践对时代翻译标准发起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译创融合 儒家经典翻译 学术翻译 翻译标准
原文传递
儒学海外传播之哲思——《儒家经典翻译与儒家文化传播》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珺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1-26,共6页
《儒家经典翻译与儒家文化传播》从19、20世纪西方汉学在儒家经典翻译上的代表性人物入手,从不同学科维度,对西方儒家经典翻译与研究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厘清儒家经典西传过程中所受到的西方神学及西方伦理学影响。李玉良提出应... 《儒家经典翻译与儒家文化传播》从19、20世纪西方汉学在儒家经典翻译上的代表性人物入手,从不同学科维度,对西方儒家经典翻译与研究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厘清儒家经典西传过程中所受到的西方神学及西方伦理学影响。李玉良提出应该从儒学世界化发展的高度辩证地看待儒学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西化”倾向,既认清其对于儒家思想的误读,也握把其对于儒学世界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他将翻译学与传播学研究相结合,将阐释学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文本分析与抽样调查相结合。从西方学术文化内部出发,通过丰富的个案分析,审视儒学在西方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旨在促进儒学国际化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文化间交流互鉴、并最终服务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翻译 儒家文化 伦理学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庞德儒家经典翻译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革新
6
作者 祝朝伟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73,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的英美诗歌是维多利亚诗歌的延续,这一时期的诗歌抒情模式是为抒情而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感泛滥。本文基于庞译儒家经典的翻译实践,结合其时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探讨庞德儒家经典英译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革新。文章认... 20世纪上半叶的英美诗歌是维多利亚诗歌的延续,这一时期的诗歌抒情模式是为抒情而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感泛滥。本文基于庞译儒家经典的翻译实践,结合其时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探讨庞德儒家经典英译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革新。文章认为,作为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与翻译家,庞德在自己的儒家经典翻译实践中通过表意文字法在翻译中努力呈现原文的意象与细节,让翻译文字充满能量,这与他早期的意象主义与漩涡主义诗学相一致。庞德的翻译实践是对时代诗歌抒情方式的反叛与革新,体现了庞德作为现代主义诗人“日日新”的创新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抒情方式 革新 表意文字法 儒家经典翻译
原文传递
价值哲学视阈中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批评
7
作者 卢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2-125,共4页
围绕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产生了三个层面的翻译批评,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理论有助于分析和阐释辜氏从读者身份的评价主体向译者身份的价值主体的转变。作为第四层批评,对辜氏翻译的道德价值评价强调翻译批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 辜鸿铭 儒家经典翻译 翻译批评 价值哲学 评价理论
下载PDF
翻译会通论与会通式翻译研究——《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述评
8
作者 陈琛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9年第2期94-96,共3页
随着中国译学愈加成熟,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分庭抗礼,张德让的专著《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则是对创新本土译论的回应。专著提出,徐光启开创的翻译会通思想并赋予现代学术意义的理论阐释,梳理明清儒士的翻译会通现象,总结会通模... 随着中国译学愈加成熟,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分庭抗礼,张德让的专著《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则是对创新本土译论的回应。专著提出,徐光启开创的翻译会通思想并赋予现代学术意义的理论阐释,梳理明清儒士的翻译会通现象,总结会通模式、策略与文化心理,认为翻译会通思想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学术超胜和文化建构,翻译会通论是传统译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在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批判等方面树立了会通研究范式:打通中西、古今译论,会通全读与细读的译史书写方式,发掘理想和实践之间的翻译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 翻译会通论 会通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