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大一统”国家的文人精神与文学气象
1
作者 王洪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5期57-58,共2页
汉代国家的文学随着思想政治体制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形成了统一国家独有的文学镜像。汉代的“大一统”,不仅是政治、地理上的“大一统”,更是文化思想上的“大一统”。汉代儒家士人在对“天地常经”“古今通谊”的追求中,形成“六合同风... 汉代国家的文学随着思想政治体制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形成了统一国家独有的文学镜像。汉代的“大一统”,不仅是政治、地理上的“大一统”,更是文化思想上的“大一统”。汉代儒家士人在对“天地常经”“古今通谊”的追求中,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国家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感 文人精神 大一统 儒家士人 文学镜像 国家的文学 汉代 政治体制
原文传递
理想与现实之间:盐铁会议儒家士人的进退与取舍
2
作者 王洪军 《文史知识》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是一次官民合力议政的会议,它开启了汉代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全面改革的序幕。汉代是经学时代,皮锡瑞论之颇详,《经学历史》说:“经学至汉武始昌明,而汉武时之经学为最纯正。”这是从西汉末叶刘歆《移太常博士书... 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是一次官民合力议政的会议,它开启了汉代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全面改革的序幕。汉代是经学时代,皮锡瑞论之颇详,《经学历史》说:“经学至汉武始昌明,而汉武时之经学为最纯正。”这是从西汉末叶刘歆《移太常博士书》“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析分出来的观点,因为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罢传记博士,立五经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博士 汉武 盐铁会议 儒家士人 汉昭帝 移太常博士书 皮锡瑞 《礼》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
3
作者 陈思和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0,共6页
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能对古代儒家士人的精神因素有所传承,也可能吸取了古代士大夫忠于职守的耿直气质。但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广场意识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传统,是批判的,是走向民主的,是为民众服务的。所... 现代知识分子广场型价值取向的形成,可能对古代儒家士人的精神因素有所传承,也可能吸取了古代士大夫忠于职守的耿直气质。但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广场意识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传统,是批判的,是走向民主的,是为民众服务的。所以在广场型价值取向的鼓舞下,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呈现的革命风貌,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儒家士人 广场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 士大夫 价值取向 耿直 忠于职守
原文传递
《四书》学整合中的道统与政统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汉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8-126,共9页
宋儒在建构《四书》学的过程中,以《四书》学去整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士人思想的道统与君主权力的政统之间,一直存在严重矛盾。儒家士人推动的《四书》思想整合,引发了长久的道统与政统的权力博弈,分别出现了以治统代表道统和... 宋儒在建构《四书》学的过程中,以《四书》学去整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士人思想的道统与君主权力的政统之间,一直存在严重矛盾。儒家士人推动的《四书》思想整合,引发了长久的道统与政统的权力博弈,分别出现了以治统代表道统和以道统批判治统的不同政治文化。《四书》学整合过程中道统与政统博弈,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儒家多维价值、多元形态的思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学 治统 道统 儒家士人
下载PDF
浅论儒家士人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作者 艾超南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10,共3页
在我们称之为传统社会的秦朝到清朝这段历史中,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上有着明显不同:中国在朝的士人阶层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他们在封建王朝广阔的国土上流动着,维持着中国大一统的帝王宗法专制;而在野的士绅们... 在我们称之为传统社会的秦朝到清朝这段历史中,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上有着明显不同:中国在朝的士人阶层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他们在封建王朝广阔的国土上流动着,维持着中国大一统的帝王宗法专制;而在野的士绅们则在乡村治理中,与宗族力量、政府力量一道维持着封建的乡村秩序,弥补国家权力在基层的缺失和不足。儒家士人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专制 儒家士人 宗法 文官集团 乡村治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6
作者 夏秀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7期61-62,共2页
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同时又对传统诗教进行严厉批判;既竭力为怨怼之情进行辩护,又因“讥刺”之难而主张讲究策略以避险。这种独特的“既/又”思维模式使得陈子龙的诗教观丰富驳杂。单纯从文学研究角度看,很难理解如此丰富驳杂的思想... 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同时又对传统诗教进行严厉批判;既竭力为怨怼之情进行辩护,又因“讥刺”之难而主张讲究策略以避险。这种独特的“既/又”思维模式使得陈子龙的诗教观丰富驳杂。单纯从文学研究角度看,很难理解如此丰富驳杂的思想何以能汇聚于同一个人的思想中。如果我们扩大视野就会发现,在古典文论中,“既/又”思维模式是很多儒家士人诗论/文论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论 陈子龙 诗教观 儒家士人 思维模式 诗论 扩大视野 温厚
原文传递
“大时代”语境中儒家士人的精神境遇及其经典意义——以明代作家归有光为例
7
作者 张金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7-40,共4页
归有光对"前时代"的接受、在"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和他面对"后时代"所具有的开放与期待的心态,共同构成了他作为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命显示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士人精神生命建构的范式意... 归有光对"前时代"的接受、在"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和他面对"后时代"所具有的开放与期待的心态,共同构成了他作为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命显示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士人精神生命建构的范式意义和价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时代 儒家士人 精神境遇 经典意义 归有光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域中《乐记》的诗学思想
8
作者 张烨 《文艺评论》 2019年第1期84-89,共6页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1)'、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著作'(2),在《礼记》中独立成篇,是华夏礼乐文明的绝佳注脚。相关研究自汉至今,各种论著更是不可胜数。以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最具代表性...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1)'、音乐美学方面带有总结性的著作'(2),在《礼记》中独立成篇,是华夏礼乐文明的绝佳注脚。相关研究自汉至今,各种论著更是不可胜数。以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孙星群《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和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既有文史哲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文化诗学 儒家士人 诗学精神 味外味 礼乐刑政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儒家士人形象嬗变与文学转型
9
作者 耿传明 耿盈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传统,儒家士人形象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清末以来文学史上儒家士人形象嬗变的考察,可以深入透视近现代以来知识群体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而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古今之变、文学转型以及现代... 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传统,儒家士人形象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清末以来文学史上儒家士人形象嬗变的考察,可以深入透视近现代以来知识群体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而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古今之变、文学转型以及现代性等问题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走出儒家文化,将其对象化、他者化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儒家从其本质上而言就具有一种文化守成主义的精神气质。进入近代之后的中国人的核心焦虑集中表现为,为了生存是否必须抛弃五千年来绵延至今的生活方式、伦理准则和价值核心?如果抛弃了这些作为国魂、族魂来源的传统,只剩下了自然生物人特性的中国人是否还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代文明究竟会走向趋同即由西方主导的单一化文明,还是会多元并立、依然保持复数化的文明状态?中国文明是否能在经历现代性的冲击后,转型再生为与西方并立的一种现代文明?这些问题也正是此一时期的儒家士林小说共同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儒家士人 古今之变 文学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