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利之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6,共17页
义利之辨构成了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应该是一般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义利问题的关键在"义",在儒家那里,它是规定人的行为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它不是主观的,而是超越的。... 义利之辨构成了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也应该是一般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义利问题的关键在"义",在儒家那里,它是规定人的行为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它不是主观的,而是超越的。孟子在讨论"义"时,混淆了它的主观义和客观义,但孟子的道德哲学并非康德式的自律伦理学。义是道德判断的原则,而不是它的标准。道德判断对于道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人真正得以在道德上自主。由于道德原则并非完全主观的,道德实际上是天人共主的。承认道德规范必然有例外,不会导致相对主义。现代西方伦理学无法真正处理义利问题,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将以现代条件下的义利之辨作为自己的主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儒家伦理学 道德判断 道德原则 西方伦理学
原文传递
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异同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2002年第6期31-39,共9页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异同比较
下载PDF
“全球伦理”何以可能?——《全球伦理宣言》若干问题与儒家伦理学 被引量:9
3
作者 黄玉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6,112,共6页
儒家伦理学可为"全球伦理"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种儒学的辩护,同时也对其学理缺陷提出一种儒学的批评。伦理学在观念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基本区分"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儒家谓之"义→礼",其中"礼"(规... 儒家伦理学可为"全球伦理"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种儒学的辩护,同时也对其学理缺陷提出一种儒学的批评。伦理学在观念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基本区分"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儒家谓之"义→礼",其中"礼"(规范)是可以损益的,而"义"(原则)才是普适的。"全球伦理"没有作出这种区分,其仅仅着眼于规范的选择,而缺乏原则的基础。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原则,而是适应当下的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范选择,因此,一方面,它并不是绝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为寻求一种普适的伦理原则,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方法都有问题。儒家伦理学的"仁→义→礼"结构、即"仁爱精神→正义原则→社会规范"结构,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借鉴。其中"义"指两条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适合特定生活方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伦理宣言 伦理规范 伦理原则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传统儒家道德义务思想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叶蓬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4-52,共9页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探讨:一、从词源上考察义务范畴的发展,指出义务在古代从“应当”至“规范”再至“职责”的内涵不断丰富或具体化的过程;二、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在人伦关系中的对应性学说进行了细致的分...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探讨:一、从词源上考察义务范畴的发展,指出义务在古代从“应当”至“规范”再至“职责”的内涵不断丰富或具体化的过程;二、对儒家关于道德义务在人伦关系中的对应性学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考察;三、认为儒家的道德义务的宗旨在于道德人格上立论,即人格确立的标志是在动机上立志为善而行善,在责任心为人格的实质;四、揭示儒家道德义务一种心理机制的特点,即意志力不是以理性对情欲的绝对压制为前提,而是以知、情、欲的和谐运作、水乳交融为自由境界;五、认为儒家关于道德义务的形而上基础的特点在于“天”是一种内在的伦理必然性而非超自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义务 人伦关系 传统儒家 心理机制 “义” 角色义务 意志力 道德价值 儒家伦理学 道德人格
原文传递
重新发现智德——儒家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省察 被引量:7
5
作者 付长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3,共11页
围绕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德性知识论进路。一种是索萨代表的德性可靠论,一种是扎格泽博斯基所代表的德性责任论,可谓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最具竞争性的前沿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儒家伦理学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 围绕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德性知识论进路。一种是索萨代表的德性可靠论,一种是扎格泽博斯基所代表的德性责任论,可谓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最具竞争性的前沿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儒家伦理学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知识论,以好学近乎知、知与仁的统一为标识。这种以“学以成人”为中心的伦理知识体系,很难归入任何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类型,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德伦理学也有诸多差异。重新发现并激活儒家重知的德性论传统,使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在本体论层面上确立起来,重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实践智慧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知识论 智德 儒家伦理学 知识体系 好学近乎知 实践智慧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9,共10页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中,第二个略逊于第一个,因为virtue是相对于vice的,同样"美德"是相对于"恶德"的,但"德性"相对于什么呢?此外,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对儒家伦理学的描述,问题更大的是"德行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得以复兴的virtue ethics,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强调人的行动的道义论和后果论不同,强调人的内在品格。这样的品格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的情感。德行伦理学无法把握virtue ethics的这种特征。在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人的行动方面,在对道德情感的强调方面,儒家伦理学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有类似性,因此"德行伦理学"也无法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德行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辨析——以“以羊易牛”典故为例
7
作者 丁洁云 王新越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见”(jiàn)字作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之一,在儒家经典中起着重要作用。聚焦儒家经典语篇《孟子·梁惠王上》,以其中“以羊易牛”典故为例,辨析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首先,将“见”字放置于心性现象学... “见”(jiàn)字作为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之一,在儒家经典中起着重要作用。聚焦儒家经典语篇《孟子·梁惠王上》,以其中“以羊易牛”典故为例,辨析儒学及现象学视域下“见”字的哲学语境。首先,将“见”字放置于心性现象学语境下加以考察,辨析“见”与“生”的关系,解析“以羊易牛”中道德意识的存在场域;其次,将“见”字放置于儒家伦理学语境下加以考察,剖析“见”与“心”“理”的关系,还原“以羊易牛”中儒家伦理的情理关系架构;最后,基于心性现象学及儒家伦理学语境,以“见”与“体知”关系为切入点,解构“以羊易牛”中呈现的道德行为选择限度。系统辨析了“见”字的哲学语境,探寻了“见”字呈现的心性现象学以及儒家伦理学的意蕴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羊易牛 心性现象学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与李明辉、安乐哲和萧阳商榷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0-141,共12页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复兴,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在中文世界,不少学者都试图论证儒家伦理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持异议的学者,如南乐山(Robert Neville)、李明辉、安乐哲(Roger Ames)和萧阳等,认为不能将...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复兴,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在中文世界,不少学者都试图论证儒家伦理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持异议的学者,如南乐山(Robert Neville)、李明辉、安乐哲(Roger Ames)和萧阳等,认为不能将儒家伦理学刻画成美德伦理学。虽然争论儒家伦理学是不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哲学中某种历史形态的美德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或者休谟主义的、或者实用主义的)本身并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把美德伦理学看作是一种理想的伦理学形态,并与同样作为理想形态的其他伦理学(如义务论和后果论)相区分,然后再讨论儒家伦理学是否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则具有一定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美德伦理学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健康的、没有缺陷的、真正的即好的人的问题,而伦理学的所有其他问题,包括什么是对的行动的问题和什么是恰当的道德原则的问题,都是从这个首要的问题中推演出来的。就此而言,我们确实可以合理地将儒家伦理学,如果不是作为历史形态的伦理学,至少是作为理想形态的伦理学,看作是一种美德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李明辉 安乐哲 萧阳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
9
作者 韩燕丽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124,共8页
关于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而不是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一种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后者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进路的伦... 关于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而不是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一种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后者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进路的伦理学理论都可以有关于美德的伦理学,无论是康德主义的伦理学还是后果主义的伦理学,包括儒家伦理学,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真正需要弄清楚的是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或标准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证成儒家伦理学可以满足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要求,即基础性要求和完备性要求,可以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不仅可以推动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创新,还可以彰显儒家伦理学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独立性 基本概念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儒家角色伦理学与“美国文艺复兴”中的“自我”书写——以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为核心的考察
10
作者 杜璇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9-85,共7页
“美国文艺复兴”三杰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意识激发了美国独立民族意识的觉醒,超越主义中对自我内在神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主体思想陷入了唯我的泥淖,超越主义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反省。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汉... “美国文艺复兴”三杰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意识激发了美国独立民族意识的觉醒,超越主义中对自我内在神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主体思想陷入了唯我的泥淖,超越主义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反省。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汉学家安乐哲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走出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窘境的有效疗救手段。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学、仁学思想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对儒家思想研究、诠释和传播在未来世界文化秩序构建的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书写 爱默生 梭罗 惠特曼 超验主义 儒家伦理学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忠孝新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润根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87-92,共6页
仁、义、礼、智、信、忠、孝是儒家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基本概念,本文立足于这些概念的文字学基础,通过逻辑思辩的方法,试图给它们以新的阐释。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中国 文字学 古代文化 “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下载PDF
中国的伦理学和康德 被引量:3
12
作者 景珠丽 孟庆时 《世界哲学》 1979年第6期60-65,共6页
中国的伦理学是什么?中国的伦理学能够从形式上同其他的哲学以及中国哲学人本学分开吗?一个西方哲学家应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呢?这些范围广泛的问题是难以用简单的回答来解决的。如果用概括性的术语来陈述两千多年的传统的话,中国哲学的... 中国的伦理学是什么?中国的伦理学能够从形式上同其他的哲学以及中国哲学人本学分开吗?一个西方哲学家应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呢?这些范围广泛的问题是难以用简单的回答来解决的。如果用概括性的术语来陈述两千多年的传统的话,中国哲学的特点主要地可归结为它的“有机性”、哲学整体中许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渗透;这种渗透全面而彻底,以致任何部分脱离整体就会变得面目皆非。在这种传统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不论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上的和伦理学上的,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包含的,而且时常是用一种词意深奥的语言来表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康德 为我主义 中国哲学史 中国伦理学 西方哲学 道德学 王阳明 形而上学 认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朝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5,共9页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学说一律称为"中国伦理学"的内容,不仅导致对西方伦理学的误解,而且无益于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从亚里士多德对phronesis与sophia在希腊文中的含义区分出发,可以发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区分"儒家学说中有伦理学"和"儒家道德学说是伦理学"这两个判断,才能正确使用"儒家伦理学"或"中国古代伦理学"这类术语。此外,"儒家伦理学"、"中国古代伦理学"其实是用"伦理学"这一西方学科范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进行人为加工和重构的产物,决不能代替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学术;把儒家学术纳入"伦理学"等西方学科范畴,并以之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最佳现代解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自身独立性的抹杀和独特价值的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中国伦理学
原文传递
君子上达:儒家人格伦理学的理论自觉——以陈来先生《儒学美德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楷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6,共11页
陈来先生新著《儒学美德论》借镜美德伦理学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思考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促发了儒家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开辟了当代儒家伦理学发展的新路径。沿着陈先生的理路系统地探讨儒家伦理学的理... 陈来先生新著《儒学美德论》借镜美德伦理学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思考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促发了儒家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开辟了当代儒家伦理学发展的新路径。沿着陈先生的理路系统地探讨儒家伦理学的理论形态,可以发现:不同于以行动为中心的规则伦理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美德伦理学,儒家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核心主题在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同时,儒家伦理学超越了"行为与品质"/"规则与人格"二元对立的伦理学范式,克服了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美德观念的狭窄性和抽象性,而是朝向一种整体性的理想人格。特别地,儒家理想人格不仅追求道德上的完满,更进而寻求在天人关系中安顿生命与价值,具有深切的形上意蕴。整体而言,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背景之下,儒家伦理学蕴示着一种相对更优的未来伦理学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理论形态 人格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规则伦理学
原文传递
“安”可否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判准?——从“女安则为之”谈起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小慧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12,共6页
针对"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的讨论,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从"女安则为之"出发,通过文本解析、"安"的伦理分析、"安"之外的伦理考虑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针对"安"是否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判准的讨论,以《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文本为据,从"女安则为之"出发,通过文本解析、"安"的伦理分析、"安"之外的伦理考虑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发现,宰我和孔子在"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孔子提出了"女安则为之","安"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就在于良心可否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良心有其主观性以及客观限制,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与其客观价值不相符合,孔子着重伦理教育的重点在于能恰当正确地感受和表达情感,让良心所判断的行为价值能与其客观价值相符合,可见"安"可以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初步内在判准,但不是"最终"判准或"唯一"判准,仍须尽力合乎客观伦理道德标准,努力培养"正确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孔子 女安则为之 良心 良知 三年之丧 伦理道德
下载PDF
事实与价值的混淆: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旦 安延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7-79,共3页
像许多伟大的伦理体系一样,儒家伦理学既有许多优点,也有其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力论述问题的后一个方面。在我看来,儒家伦理学的根本缺点在于,将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一道。在中国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伦理体系 价值判断 事实性 道德原则 理性 价值倾向 朱熹 荀子 事实和价值
原文传递
“中庸”新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克谦 《学术月刊》 1984年第10期73-76,共4页
儒家的“中庸”曾被批判为折衷主义、调和主义,或者仅仅被理解为在矛盾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这都不符合先秦儒家所谓“中庸”的本来含义。“中庸”是以儒家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合于“礼”的道德准则为其具体内容的一种伦理政... 儒家的“中庸”曾被批判为折衷主义、调和主义,或者仅仅被理解为在矛盾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这都不符合先秦儒家所谓“中庸”的本来含义。“中庸”是以儒家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合于“礼”的道德准则为其具体内容的一种伦理政治观,抽去其特定的具体内容,就不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了。“中庸”说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完成。但关于用“中”的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而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儒家伦理学 具体内容 孔子 伦理政治观 儒家人性论 道德准则 发展演变 折衷主义 荀子
原文传递
再论儒家德行伦理学:与黄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继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2-22,146,共12页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 黄勇认为,“美德伦理学”比“德行伦理学”能更好地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质。他的证说至少有三处值得商榷。首先,作为具有互释性的儒家概念,“德行”与“德”皆将品格与行为视为一体之两面,“德行”并非以“德”作为“行”的修饰词。由此,virtue虽然不能被翻译成“德行”,但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否定“儒家德行伦理学”的结论亦不能成立。其次,“德行”而非作为品格的“美德”才是儒家伦理学的首要概念。在儒家那里,从品格无法派生出情感与行为,而“德行”则能定义品格与行为,所以,“儒家德行伦理学”才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最后,“儒家德行伦理学”并没有排除对情感的关注,而是在品格评判中同时兼及情感与行为两个向度,由于特定原因而未发行为的不正常情况得到了儒家式的独特应答。由此,我们不能认为其限制了儒家伦理学的范围。要彻底走出以西释中的研究路径,唯有“德行伦理学”才能表达儒家伦理学不同于西方伦理学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行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黄勇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
19
作者 黄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4期41-42,共2页
我们应该注意到,virtue和vice都是人的品格(character),前者是好的品格,后者是坏的品格。如果我们将前者翻译成美德,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后者翻译成恶德。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美德伦理学都比德性... 我们应该注意到,virtue和vice都是人的品格(character),前者是好的品格,后者是坏的品格。如果我们将前者翻译成美德,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后者翻译成恶德。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美德伦理学都比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更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德行伦理学 品格
原文传递
德性与儒家伦理学精神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7,共6页
德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德性而产生的顺其自然的思想便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如孟子的尽性、《中庸》的率性,二程的循性等。顺性自然必然反动于主观故意、空洞己见。听从圣人之言便成必然。这便是教化。教化成为儒家伦理学的... 德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德性而产生的顺其自然的思想便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如孟子的尽性、《中庸》的率性,二程的循性等。顺性自然必然反动于主观故意、空洞己见。听从圣人之言便成必然。这便是教化。教化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学 德性 自然 教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