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嵇康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6
1
作者 曹利群 《音乐研究》 1986年第2期63-70,共8页
音乐在众艺术姐妹的行列中,可谓是最亲切感人,同时也是最神秘莫测的女神了。它从建筑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的“吭晴吭唷”声中走来;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那庄严肃穆的殿堂中走来:从伯罗奔尼撤战争和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军营中走来;从维吉尔的... 音乐在众艺术姐妹的行列中,可谓是最亲切感人,同时也是最神秘莫测的女神了。它从建筑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的“吭晴吭唷”声中走来;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那庄严肃穆的殿堂中走来:从伯罗奔尼撤战争和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军营中走来;从维吉尔的《牧歌》和《诗经》、《楚辞》中走来。它带来使人倾倒的永久魅力,也留下让人困惑的不解之谜:音乐究竟表现了什么?是人们的喜怒哀乐?是自然的消息盈缩?还是象征寓意的音响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斯立克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出版 声无哀乐论 儒家乐论 音乐欣赏 音乐理论 音乐与情感 音乐创作 音响特征
原文传递
论荀子与儒家乐教的礼法化转向
2
作者 张小雨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7-66,共10页
荀子继承“郭店楚简”的自然人性论,其礼乐教化主张之首要,是期望利用礼乐教化百姓,使之能实现“化性起伪”,改变“本始材朴”的自然人性状态,走向“性质美”的结果;荀子继承了孔子“约之以礼”的主张,强调应用礼乐制度对人之情性、行... 荀子继承“郭店楚简”的自然人性论,其礼乐教化主张之首要,是期望利用礼乐教化百姓,使之能实现“化性起伪”,改变“本始材朴”的自然人性状态,走向“性质美”的结果;荀子继承了孔子“约之以礼”的主张,强调应用礼乐制度对人之情性、行为作出细致的规范与塑造,以达到以礼乐治国的儒家理想;荀子对乐教与主体品性教养的密切关系作出了更为详细地阐述,出于对乐教价值的深刻认识,荀子还着力批判了以墨子为代表的“非乐”思潮,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儒家礼乐教化理想。荀子的乐教观念对《礼记·乐记》影响很大,是儒家乐教思想走向系统性、成熟性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荀子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反儒学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云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10,共4页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认为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声有哀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乐记》)的观念出发,提出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的思想,把音乐从儒家传统文艺观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地位,使之成为修身养性之道,成为个体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理想独立之途径和方法,其观点具有鲜明的反儒学思想精神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乐论 嵇康 声无哀乐
下载PDF
《白虎通》乐教思想研究
4
作者 张小雨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白虎通》构建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交相感”系统,并将董仲舒等汉儒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打通了天人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正式奠定了汉儒以阴阳五行认识世界的哲学格局。它通过利用“比附”思维,“编织”起... 《白虎通》构建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交相感”系统,并将董仲舒等汉儒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打通了天人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正式奠定了汉儒以阴阳五行认识世界的哲学格局。它通过利用“比附”思维,“编织”起一张涵盖形上与形下、先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的“大网”。在此体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均被按照某种道德伦理目的进行再次解读,实际打通了天人界限,为“三纲六纪”作出客观论证。人在其本性中便有“五常之性”,即能成善并须成善的先天条件与需要,所以君王必须“以纲纪为化”,建立国家礼乐教化体系,以帮助人们克服情感中的不良欲望。它认为形下的五声是形上的五行表现于声之结果,五种音阶与五行存在一一对应的“比附”关系。同时,它们又是阴阳二气处于不同活动状态的显现,故又对应人间王朝的德行盛衰。所以,人的情感并不是音乐得以产生的本质原因,其根本是阴阳五行之气。乐教由此获得了一种“天经地义”的强制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 班固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祖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40-144,共5页
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叶祖帅阮籍的《乐论》影响不大的原因在于并没有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但这不能说《乐论》缺乏研究价值。一方面,《乐论》作为阮籍直接阐述艺术问题的著作,是探究阮籍美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另一方面,虽然... 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叶祖帅阮籍的《乐论》影响不大的原因在于并没有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但这不能说《乐论》缺乏研究价值。一方面,《乐论》作为阮籍直接阐述艺术问题的著作,是探究阮籍美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另一方面,虽然《乐论》所表达的观点基本上同儒家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美学思想 儒家乐论 “乐” 音乐美学思想 自然无为 《吕氏春秋》 审美价值取向 《礼记·乐记》 三国志
下载PDF
郭店楚简儒家乐论试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蔡仲德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49,共6页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乐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强调音乐教德养心的作用,强调礼乐配合治人治国的功用,反映了儒家乐论共有的特性。这些乐论在儒家乐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所论及的方面而言,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发挥与补充,但不如《中...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乐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强调音乐教德养心的作用,强调礼乐配合治人治国的功用,反映了儒家乐论共有的特性。这些乐论在儒家乐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所论及的方面而言,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发挥与补充,但不如《中庸》、《荀子·乐论》、《乐记》、《孔子闲居》那样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乐论 礼乐关系 《乐记》性善论 公孙尼子
原文传递
论董仲舒对两汉乐教的礼法化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雨 《德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6-93,共8页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影响最大的儒者,其乐教思想显现出明显的礼法化倾向。首先,他继承前人主张,认为天道是礼乐的形而上依据。接着,他突出了君主在天地自然及人世政治中的决定地位:一方面试图将皇权作为推行礼乐教化的依靠;另一方面强调君... 董仲舒是两汉时期影响最大的儒者,其乐教思想显现出明显的礼法化倾向。首先,他继承前人主张,认为天道是礼乐的形而上依据。接着,他突出了君主在天地自然及人世政治中的决定地位:一方面试图将皇权作为推行礼乐教化的依靠;另一方面强调君主按礼乐而行其实也是循天道而行,以礼乐治国远胜于刑法,是天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治世的唯一途径。最后,他又从民众角度出发,认为礼乐教化可以满足百姓需求,所以他们应该自觉接受其影响,并在天下大治后,积极歌颂君主之德治。董仲舒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兼顾了君主及百姓的需要,其部分建议得以推行,并最终实现了礼乐教化在两汉的礼法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荀子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嵇康的自然乐论及其反传统精神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守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57-63,共7页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有奇才风仪,善谈理属文,“文辞壮丽,好言老庄”,与陈留尉氏人阮籍同为魏晋之际的文学冠首。嵇康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晋书本传》称他“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因精于《广陵散》、《...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有奇才风仪,善谈理属文,“文辞壮丽,好言老庄”,与陈留尉氏人阮籍同为魏晋之际的文学冠首。嵇康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晋书本传》称他“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因精于《广陵散》、《太平引》、《楚明光》等古琴曲的演奏而名噪一时。深通乐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声无哀乐论 儒家乐论 古琴曲 民间音乐 自然音 社会功能 音乐思想 礼乐 八音会
下载PDF
传统礼乐文化的内在张力结构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宏峰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3,共9页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礼乐文化模式中,"礼"与"乐"往往以和谐一致的面貌呈现。然而,这种"礼备乐和"的表象背后,实际隐含着礼、乐二者间的巨大...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礼乐文化模式中,"礼"与"乐"往往以和谐一致的面貌呈现。然而,这种"礼备乐和"的表象背后,实际隐含着礼、乐二者间的巨大矛盾。本文即以"礼乐矛盾"为切入点,通过对礼、乐本质属性的分析,剖析传统礼乐文化的内在张力结构,探求支配中国音乐历史演进的基本动力,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阐释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礼乐张力 儒家乐论 《乐记》
原文传递
论嵇康对儒家乐教的解构
10
作者 张小雨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5-72,共8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所有论点,其实皆根基于音乐的本质是气这一观念。首先,音乐是天地和合过程中禀气而生成的客观物质,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无法影响到音乐所具备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是,旋律节奏的“舒...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所有论点,其实皆根基于音乐的本质是气这一观念。首先,音乐是天地和合过程中禀气而生成的客观物质,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无法影响到音乐所具备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是,旋律节奏的“舒急”会使人产生“躁静”之反应。人一旦进入“躁静”状态便会失去平和,从而将事先已积压在内心但并未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进行显露。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意义只表现在是否能帮助人实现平和,这也是雅乐与郑声的根本区别。最后,嵇康与儒家皆提倡以乐为教,二者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乐这一概念的定义上。嵇康并不否定乐教的价值,而是要对究竟什么是乐,音乐与人内在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具体实现乐教等根本问题提出异议。嵇康试图以一种符合于其持有的气化宇宙论、自然哲学的音乐观念与乐教主张取代儒家乐教,这是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儒家乐教思想研究
11
作者 张小雨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树立为音乐得以产生的形下本原以及乐教得以生效的前提,深化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第二,“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收录了一批极可能是孔子本人对《诗经》中诸多篇章的解读,能对今人探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含义、郑声与郑风之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上博简”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论孔子对西周乐教的重构
12
作者 张小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自西周“制礼作乐”后,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核心。但时人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社会整体需要来界定其性质。因此,当时的乐教主要是一种与礼教相配合的政治体制。自东周“礼坏乐崩”... 自西周“制礼作乐”后,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核心。但时人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社会整体需要来界定其性质。因此,当时的乐教主要是一种与礼教相配合的政治体制。自东周“礼坏乐崩”后,孔子通过“以仁释乐”,将主体内在之仁,树立为外在礼乐制度的最终依据,实现了西周乐教的第二次人文化转折,建立了儒家乐教。孔子乐教更加强调内在心性基础,目的是利用包括乐在内的六艺教化,帮助主体彰显内在之仁。孔子还以“抑郑崇雅”、创办私学等实际行动,践行其礼乐教化主张,最终使得音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用以表达内在情感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从先秦乐器铭文看先秦儒家乐论之嬗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鸣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14,共6页
从西周时代的娱神论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新声与娱乐论的兴盛 ,在乐器铭文中均有反映。而传统儒家乐论的发展却与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 ,利用先秦乐器铭文材料与古文献材料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了先秦乐论的发展状况。究... 从西周时代的娱神论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新声与娱乐论的兴盛 ,在乐器铭文中均有反映。而传统儒家乐论的发展却与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 ,利用先秦乐器铭文材料与古文献材料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了先秦乐论的发展状况。究其发生之原因 ,是传统力量的强大与先秦至汉代的思想发展取径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乐论 乐器铭文 娱神论 乐论
下载PDF
论郊祀歌与儒家乐论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8-62,共5页
从舜的时代“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到周代的天子们“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郊祀一直是相当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郊祀的功能有二:一是祈雨祈年,与农业人生息息相关,表达人类生存的祈愿。一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关键词 郊祀 儒家乐论 汉代 宇宙生命 宗教 汉书 人文精神 生命意识 祭祀活动 农业
下载PDF
王阳明乐教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小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5-102,共8页
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儒者,他将礼乐教化视为道德涵养与移风易俗之根本,以实际行动复兴儒家乐教,并通过总结经验,对旧有乐教理论做出继承与批判,提出一系列全新的乐教主张。阳明认为,“中和之德”是制礼作乐、开展乐教的根本依据与最... 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儒者,他将礼乐教化视为道德涵养与移风易俗之根本,以实际行动复兴儒家乐教,并通过总结经验,对旧有乐教理论做出继承与批判,提出一系列全新的乐教主张。阳明认为,“中和之德”是制礼作乐、开展乐教的根本依据与最终目的,并意识到施展乐教过程中受教者的心理接受,提倡要顺从学生的心理原则与情感需要开展因势利导的教育。此外,他还设想利用当时民间俗乐,制定出为人乐于接受的新雅乐体系,以便渐进式地实现古乐复兴。阳明乐教思想理论及实践对儒学现代化转型、礼乐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阳明心学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美育
下载PDF
儒家乐教本义——释“广博易良”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小雨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6,共10页
礼乐教化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有关礼教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关涉乐教的传世文献较为稀少,且传说中专论儒家乐教思想的《乐经》一书早已亡佚。因此,研究儒家乐教思想,仅能借助于相关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礼记》中《经解》一... 礼乐教化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有关礼教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关涉乐教的传世文献较为稀少,且传说中专论儒家乐教思想的《乐经》一书早已亡佚。因此,研究儒家乐教思想,仅能借助于相关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礼记》中《经解》一篇,以“广博易良”四字诠释儒家乐教,便值得玩味。它从“广博”——“志意得广”与“易良”——“和悦善良”两方面展现出一国施行儒家乐教带来之现实效果,又从“尚志”“尚善”“尚俭”三方面体现出儒家乐教之基本精神,可视为儒家乐教思想之核心要义,是应该详加考察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博易良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原文传递
柳宗元音乐审美观试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晓勤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56-61,共6页
本文认为,柳宗元的音乐审美观并不如历史上诸多攻讦者所说已离开儒家乐教理论体系,而是其在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儒家乐论的一种合理的发展,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关键词 音乐审美观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制礼作乐 中国音乐美学 儒家乐论 乐之 礼乐观 音乐思想史 音乐理论 柳宗元
下载PDF
论孟子对儒家乐教的内在化建构
18
作者 张小雨 《山东艺术》 2022年第6期24-31,共8页
孟子通过论证人性本善、揭示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理、性理基础,实现了儒家乐教对西周乐教的内在化改造。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质是主体自觉自愿践行仁义后,获得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音乐上的自然体现。乐教的作用是将人本性固有的道德情感:... 孟子通过论证人性本善、揭示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理、性理基础,实现了儒家乐教对西周乐教的内在化改造。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质是主体自觉自愿践行仁义后,获得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音乐上的自然体现。乐教的作用是将人本性固有的道德情感: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发展为具体的道德条目:仁、义、礼、智,且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调节与激发之效。乐教的作用远大于说教。国君用乐应该推己及人、推恩于民,实现“与民同乐”。孟子遗留下一大问题,即未充分重视礼乐教化的外在强制性,在儒家内部为乐教式微埋下隐患。荀子及叔孙通、董仲舒的乐教思想,便是对这一漏洞的弥补,引发了乐教的礼法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原文传递
扬雄乐教思想探析
19
作者 张小雨 《音乐探索》 2022年第4期40-48,共9页
扬雄是西汉后期最有代表性的儒者,其乐教思想具备高度鲜明的系统性与哲学性。首先,他将源于老子的“玄”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试图以之构筑宇宙生成体系并推究事物发展规律,其宇宙论并非纯正的儒家立场,而是对当时儒道两家思想的综... 扬雄是西汉后期最有代表性的儒者,其乐教思想具备高度鲜明的系统性与哲学性。首先,他将源于老子的“玄”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试图以之构筑宇宙生成体系并推究事物发展规律,其宇宙论并非纯正的儒家立场,而是对当时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发展。其次,他有着与董仲舒类似“善恶相混”的人性论思想,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论述,并意识到不可放任人善恶相混本性的自在发展,必须要建构起礼乐教化这一社会性约束,来引导人弃恶从善。最后,他还能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揭示教化过程中主体的内在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儒家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论嵇康“和声无象”观对儒家乐象论的批判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莉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15-20,共6页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和声无象"的观点,批判了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和声无象"否认的象乃是特定的象,特指儒家人为附会在音乐上的盛衰吉凶之象、功德之象和主体心象,目的是剥离附会在音乐上的谶纬迷信...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和声无象"的观点,批判了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和声无象"否认的象乃是特定的象,特指儒家人为附会在音乐上的盛衰吉凶之象、功德之象和主体心象,目的是剥离附会在音乐上的谶纬迷信、道德教化和主体情感内容,反对儒家把音乐作为统治工具而神秘化,反对比德式的音乐解释方式,反对打着情感之名进行教化之实的功利主义乐象观。只有剥离音乐中人为附加的特定的象,才为音乐欣赏走向审美想象奠定了基础,为人们驰骋心象,感知音声之美,获得审美愉悦开启了心灵自由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和声无象 儒家乐论 比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