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亲为大: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
1
作者 朱刚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5期32-34,共3页
现象学与儒家哲学的相遇、会通,给现象学带来一次全新转向,即儒学转向,促成一种崭新的现象学形态即儒学现象学。现象学的这一转向主要由张祥龙开启,张祥龙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学现象学的主要代表。现象学的转向:以作为实事本身的时间性为... 现象学与儒家哲学的相遇、会通,给现象学带来一次全新转向,即儒学转向,促成一种崭新的现象学形态即儒学现象学。现象学的这一转向主要由张祥龙开启,张祥龙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学现象学的主要代表。现象学的转向:以作为实事本身的时间性为线索现象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至少经历了三次转向:存在论转向、神学转向与伦理学转向。现象学之所以会不断转向,是由其“回到实事本身”这一命令所推动:正是因为不同的现象学家们对实事本身有不同理解,所以现象学才不断转向!现象学所要回到的并不是任何一种“实事”,而是作为最终的开端、本原或根据的“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儒学转向 神学转向 亲亲为大 伦理学转向 时间性 儒家哲学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康有为《论语》新解与儒学的现代转向
2
作者 刘星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0,共8页
康有为一生处在传统与现代、保皇与革命、君主与共和之间,于动荡时代深刻思考儒学与西学、据乱与太平、大同与小康以及保国、保种与保教等问题,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从而助推中国社会完成现代转型。康有为认为要复兴中华,必须拿来先进的... 康有为一生处在传统与现代、保皇与革命、君主与共和之间,于动荡时代深刻思考儒学与西学、据乱与太平、大同与小康以及保国、保种与保教等问题,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从而助推中国社会完成现代转型。康有为认为要复兴中华,必须拿来先进的西学为我所用,以补益传统儒学之不足。康有为一改《论语》注疏的传统,以经世致用为旨归、以儒学与西学的双重视野诠释《论语》,开启了儒学的现代性转向。在康有为看来,《论语》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是守约笃敬与经邦济世的统一,是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经新解 《论语注》 康有为 儒学转向
下载PDF
“腐儒”的话语流变与中国儒学转向
3
作者 杨天保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6,共8页
周秦鼎革之际,诸子学派的“非儒”之争与贵族们质疑“儒效”同构了“腐儒”话语生成的思想场域。为建立健康的学政关系,荀子强调“君子必辩”,着力清理屈尊于势的参政儒人,于当时建构出“腐儒”原型以供学术批判。进入帝制时代,“腐儒... 周秦鼎革之际,诸子学派的“非儒”之争与贵族们质疑“儒效”同构了“腐儒”话语生成的思想场域。为建立健康的学政关系,荀子强调“君子必辩”,着力清理屈尊于势的参政儒人,于当时建构出“腐儒”原型以供学术批判。进入帝制时代,“腐儒”话语政治化,经由官方建构出新的话语霸权,逼迫着儒学两度转向:一是从“进取”转向“守成”;二是将先儒的道德哲学调适成一份廉政学说,率以维护帝国行政安全为首任。伴随着近代治权危机,“腐儒误国”之论鹊起,它又大体折射出人文与科技、东方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多重冲突。全球民主化进程中,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渗透既催生出真正的腐败之儒,又将下层儒学庸俗化为“腐蚀”大众的工具。总之,一部围绕“腐儒”的汉语概念流变史,既刻记下古代儒学应对治权变迁的跌宕起伏及思想得失,又映照出近现代儒学的发展困境与选择偏向,能从一个侧面深化认知中国儒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儒 话语 治权 道德哲学 儒学 汉语概念 儒学转向
原文传递
试论晚明儒学转向说的理论缺陷--以焦竑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以余英时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儒学存在内在矛盾并引发由"尊德性"向"道问学"及由理学向考据学的转向,焦竑的思想即此矛盾与转向的体现和象征。基于对焦竑思想的考察和对理学背景中"尊德性而道问学"... 以余英时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儒学存在内在矛盾并引发由"尊德性"向"道问学"及由理学向考据学的转向,焦竑的思想即此矛盾与转向的体现和象征。基于对焦竑思想的考察和对理学背景中"尊德性而道问学"问题的分析,可发现这些学者对焦竑与儒学自身均存在误读。所谓焦竑思想中的内在矛盾及儒学的内在矛盾实不存在,转向说藉以立论的基础存在理论缺陷,相应的内在理路说也因自身的内在矛盾而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转向 焦竑 尊德性而道问学 内在理路
原文传递
明代儒学基调的转变对冯梦龙小说编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邵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79,484,共5页
明代儒学基调的转变对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编创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论上表现为以情施教教化理论的提出,内容上表现为编撰题材向下层社会生活场景靠拢,小说的伦理表述重点也开始专注于修身齐家的平民化道德。
关键词 儒学转向 冯梦龙 拟话本
下载PDF
汉法律的儒学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申波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尽管汉法律迟至唐代才最终完成儒学的进程,但在汉代已有儒学的倾向,诸如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价值观念、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解释法律条文和指导司法实践、儒...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尽管汉法律迟至唐代才最终完成儒学的进程,但在汉代已有儒学的倾向,诸如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价值观念、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解释法律条文和指导司法实践、儒生注释解说法律条文等。法律是法家理性行政的支柱力量,最初曾为儒家激烈反对,而从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学进程,一方面表明儒家向政治行政领域的积极扩张,另一方面则表明汉行政系统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吸收和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法律 儒法合流 儒学转向
原文传递
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国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11期58-61,共4页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之首,形成重笔墨而轻设色、朴素淡雅、"逸品"为尚的新画风。唐宋绘画的转变与儒家思想的转向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儒学转向 格物致知 心性涵养
下载PDF
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
8
作者 曹国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4-18,共5页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注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注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之首,形成重笔墨而轻设色、朴素淡雅、"逸品"为尚的新画风。唐宋绘画的嬗变与儒家思想的转向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儒学转向 格物致知 心性涵养
下载PDF
吴伟业“题柳”作品的文体学和思想史意义
9
作者 唐海韵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352-375,共24页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艺人,吴伟业与之交厚,并用诗、词、传、赞、引五种体裁写下"题柳"篇章,造就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人同题多体"现象。通过相关分析,我们既能把握"文各有体""文体互渗"等...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艺人,吴伟业与之交厚,并用诗、词、传、赞、引五种体裁写下"题柳"篇章,造就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人同题多体"现象。通过相关分析,我们既能把握"文各有体""文体互渗"等规律,又会对"柳敬亭题材"的本质及吴伟业的创作特征拥有更为深细的理解。同时,这些"题柳"作品又是晚明"儒学转向"进程中内在紧张的生动体现。身份寒微的柳敬亭能唤起吴伟业的膜拜,是"士庶合流"趋势下的有趣现象。但归根结底,柳敬亭在吴伟业笔下不过是一个政治寄寓。吴伟业的"题柳"作品为明清之际士人积极地走向群黎百姓,却无法完全背离精英意识的心理状况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敬亭 吴伟业 一人同题多体 儒学转向 精英意识
原文传递
通俗文学创作的文人化与明清儒学转向
10
作者 黄敦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7-123,共7页
明清之际士商关系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研究较受学界关注,然而文学生态中所反映的明清之际的士商互动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分析明清之际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创作的文人化倾向的探讨入手,结合明清文学生态中的商人化题材,可为透视明清之... 明清之际士商关系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研究较受学界关注,然而文学生态中所反映的明清之际的士商互动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分析明清之际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创作的文人化倾向的探讨入手,结合明清文学生态中的商人化题材,可为透视明清之际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提供某些可能性信息,从中窥见儒学民间化的某些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化 通俗文学 明清儒学转向
下载PDF
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十大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玉顺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7,179,共8页
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需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十大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这十大问题包括:情感与存在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情感是一个“前存在者... 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需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十大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这十大问题包括:情感与存在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情感是一个“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观念;情感与心灵的问题,即怎样阐明主体的心灵亦是由情感所给出的;情感与理性的问题,即怎样阐明理性并非情感之外的东西,而是情感本身的“情理”;情感与知识的问题,即怎样阐明认知活动本质上也是情感活动;情感与意志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意志亦是情感的一种继起形式;情感与自由的问题,即怎样阐明自由问题终究是“情感自由”的问题;情感与道德或者伦理的问题,即怎样保证前存在者的价值中性的情感也能导向正面的伦理道德建构;情感与审美的问题,即怎样阐明情与美并不是并列于知与真、意与善的观念,而是后者的起源;情感与超越的问题,即怎样阐明外在超凡者也是由情感所给出的;情感与诠释的问题,即怎样阐明一切诠释活动都是“情感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儒学 儒学情感转向 情理学派 理论反思
原文传递
回归轴心时代与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访谈
12
作者 陈明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161,共5页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得到各方公认,同时,易庸相通,甚至被看成解易之书,但将其放在儒家思想系统中的解释我觉得并不十分妥帖到位,有必要结合起来构筑一个新的系统——易传讲天道,中庸则以天道为前提讲天人之际天人关系;《大学》在四书中被定位为为学次第,实际是以格物为起点和途径,通过于物上体认天地生生之德、万物一体之仁,确立起个体生命与天的内在联系,作为人生规划的依据。所谓的修齐治平实际是一种在这样一个天人关系架构里的生命展开和完成方式;当然,它是以大人即贵族为例的象征性或示范性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 儒学的现代转向 《易庸学通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