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元乡饮酒礼考 被引量:22
1
作者 申万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36,共9页
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 ,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乡饮酒礼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 ,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宋代乡饮酒礼由于四明等地儒士的大力提... 乡饮酒礼是我国上古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 ,随着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乡饮酒礼逐步与儒人社会联系起来 ,成为以地方儒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宋代乡饮酒礼由于四明等地儒士的大力提倡 ,流行全国。元代虽然儒士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 ,但仍然可以发现有关乡饮酒礼的记载 ,元代的乡饮酒礼成为激励儒士自强、自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士 人社会 儒人 处境 自立 自强 元代 礼仪制度 上古时期
下载PDF
谁的叙述:明代方志地图绘制人员身份初考 被引量:19
2
作者 潘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81,共8页
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一般较少论述 ,尤其是保存在地方志中的大量地图的绘制者 ,我们一般更少涉及。本文在考察现刊天一阁明代方志的基础上 ,对明代方志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这一时期方志地图的绘制者大致可以... 有关中国古代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一般较少论述 ,尤其是保存在地方志中的大量地图的绘制者 ,我们一般更少涉及。本文在考察现刊天一阁明代方志的基础上 ,对明代方志地图绘制者的身份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这一时期方志地图的绘制者大致可以分为儒士、普通绘画工匠和专业刻书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地图 明代 地图绘制者 绘画工匠 儒士 刻书工匠
原文传递
《退斋记》与许衡刘因的出处进退——元代儒士境遇心态之一斑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帆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84,共16页
许衡和刘因是元朝前期北方两大理学名儒,但二人的关系却有些微妙。刘因有一篇文章《退斋记》,不点名地严厉批评当时政坛上的一位大人物,一些学者猜测其批评对象就是许衡,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退斋记》确系影射许衡之作。... 许衡和刘因是元朝前期北方两大理学名儒,但二人的关系却有些微妙。刘因有一篇文章《退斋记》,不点名地严厉批评当时政坛上的一位大人物,一些学者猜测其批评对象就是许衡,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退斋记》确系影射许衡之作。许衡在元初政坛屡出屡退,《退斋记》对他的批评有一定根据;但《退斋记》将许衡的行为指斥为“老氏之术”、“以术欺世”,则是求之过深,责之过苛,反映出刘因对许衡怀有很强的误解和成见。这种误解和成见,与刘因个人的经历、性格、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朝统治下汉族儒士生不逢时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衡 刘因 儒士 心态 境遇 元代 出处 批评对象 悲剧命运 元朝 政坛 成见 行为 性格 统治
原文传递
朝鲜王朝所编之中国史书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卫国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5,共10页
朝鲜王朝编修了四十多部中国史书 ,其中以明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则是宋史。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儒家正统观成为这些史书的基本原则 ,上至国王 ,下及儒士皆参与中国史书的编撰 ,成为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一个重要表征。透过对这些史书的... 朝鲜王朝编修了四十多部中国史书 ,其中以明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则是宋史。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儒家正统观成为这些史书的基本原则 ,上至国王 ,下及儒士皆参与中国史书的编撰 ,成为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一个重要表征。透过对这些史书的分析 ,不仅可以看到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不同的文化心态 ,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明清时期的双边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书 朝鲜王朝 中国史学 宋史 明史 正统观 国王 文化心态 儒士 中心
下载PDF
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史小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明代前七子在复古运动后期普遍存在着从文人向儒士转化即“儒士化”现象,王廷相、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为其代表。转化的方式、程度虽不尽相同,学术指向却基本上以关学为旨归,是前七子关学品性的直接反映,唐宋派的崇儒之路是前七子... 明代前七子在复古运动后期普遍存在着从文人向儒士转化即“儒士化”现象,王廷相、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为其代表。转化的方式、程度虽不尽相同,学术指向却基本上以关学为旨归,是前七子关学品性的直接反映,唐宋派的崇儒之路是前七子转化之途的自然延伸。文人与儒士的地位差异及正、嘉年间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儒士化”现象在当时风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七子 儒士 明代 复古运动 自然延伸 士人心态 转化 王廷相 李梦阳 何景明
原文传递
明代总志评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剑英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一 明代纂修总志概况 明初,即开始纂修总志,尚属草创,卷帙不多,且多亡佚或未成。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二月辛酉,《大明志书》成。先是太祖命儒士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先。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儒士 十二月 亡佚 大明一统志 通志 进士出身 建置沿革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中国善本书提要》
原文传递
试论辽代汉族儒士的“华夷之辨”观念 被引量:6
7
作者 孟广耀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2-69,共8页
汉族儒士群体,对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政权,并非一开始就忠心拥戴,而是有个由抵制到合作的变化过程。原因之一是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着“华夷之辨”观念。对此,辽朝诸帝都非常清楚,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发... 汉族儒士群体,对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政权,并非一开始就忠心拥戴,而是有个由抵制到合作的变化过程。原因之一是这个群体普遍存在着“华夷之辨”观念。对此,辽朝诸帝都非常清楚,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成为辽政权能够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这个课题,具有一定意义。它是辽史、契丹史、民族关系史和文化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其它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也有一定神益。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汉族 儒士 辽朝 观念 辽代 契丹民族 少数民族政权 契丹族 夷狄
原文传递
儒道医风:明清医者画像中的理想形象 被引量:6
8
作者 冯玉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医者 儒医 画像 儒士
下载PDF
论元杂剧“庶民娱乐”的兴盛——文人“身份危机”的文化结果
9
作者 杨文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科举制度的废行几乎堵住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元朝文人因此涌入庶民之中,成为小吏、书会才人。对《元典章》《元史》《录鬼簿》等文献进行整理研... 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科举制度的废行几乎堵住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元朝文人因此涌入庶民之中,成为小吏、书会才人。对《元典章》《元史》《录鬼簿》等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这一庞大的文人集体的创作力使以杂剧为代表的“庶民娱乐”空前繁盛,元杂剧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兴盛,使其演变成极具生命力的民间通俗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庶民 儒士 文人 文化
下载PDF
晚清传奇评点中的儒士文化批评
10
作者 高宇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晚清传奇已步入传奇创作的尾声阶段,这一时期传奇的创作和评点显现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以儒士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传奇创作的一席之地。本文以晚清传奇为切入点,从披露儒士的悲惨生活、揭发官场科举的黑暗腐败、探索儒士救国的实际... 晚清传奇已步入传奇创作的尾声阶段,这一时期传奇的创作和评点显现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以儒士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传奇创作的一席之地。本文以晚清传奇为切入点,从披露儒士的悲惨生活、揭发官场科举的黑暗腐败、探索儒士救国的实际意义等方面观照晚清儒士在社会变局下的真实想法,还原晚清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传奇 评点 儒士 戏曲批评
下载PDF
论十六国政权的儒学建设及其影响
11
作者 许鹤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一步加强了北方边疆与中原的文化联系,实现了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并为后来北魏完成北方统一以及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儒学 教育 儒士
下载PDF
“去佛礼儒”与“儒佛共存”——近世日本儒生《家礼》的丧、祭礼实践与身份认同
12
作者 郭安琪 《历史教学(下半月)》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近世日本 丧、祭礼 儒士
原文传递
儒士佛教观:佛、儒关系研究的新向度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48,共5页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都似乎有些老态龙钟、停滞不前。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三教”关系方面素有研究的年轻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使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士 三教关系 关系研究 认识 向度 “兴趣” 佛教常识 文献资料 中国 担忧 认知 评价 教义 儒学
下载PDF
晚明商潮中儒士的价值取向及其心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爱娟 《安徽史学》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士子 儒士 心态失衡 王阳明 晚明时期 黄宗羲 《列朝诗集小传》 《明夷待访录》 归有光
下载PDF
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
15
作者 王保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汉代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确立的时代,也是士人阶层急剧演变的时代。专制政治对士人的塑造主要是通过选举制度具体实现的,本文以选举制为视角,考察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在汉代,士人阶层经历了两次演变:西汉,由游士到... 汉代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确立的时代,也是士人阶层急剧演变的时代。专制政治对士人的塑造主要是通过选举制度具体实现的,本文以选举制为视角,考察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在汉代,士人阶层经历了两次演变:西汉,由游士到儒士;东汉,由儒士到士大夫。士人由游士、儒士到士大夫,从体制外走入体制内,确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转变,反映了汉代历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士 儒士 士大夫
下载PDF
汉初儒士的群体认同与价值取向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禹阶 汪荣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6-41,共6页
先秦至秦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初儒士承先秦遗风 ,积极投身于汉初军功集团的政治活动之中 ,努力用世、进取有为、直道而行、实现理想、改造汉政、变异儒学、复兴儒学。
关键词 汉初 儒士 群体认同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跋敦煌写本《上大夫》残卷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利器 《文献》 1987年第4期175-180,共6页
法国巴黎藏伯·三一四五号敦煌残卷:上大夫丘乙已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曰舍(?) 《敦煌掇琐》八一号已据刻入。这就是世所传的"上大人"。英国伦敦藏斯·一三一三敦煌卷子《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拟... 法国巴黎藏伯·三一四五号敦煌残卷:上大夫丘乙已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曰舍(?) 《敦煌掇琐》八一号已据刻入。这就是世所传的"上大人"。英国伦敦藏斯·一三一三敦煌卷子《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拟)①写道:言满丰满于言派者,且如世小儿上学,初学"上大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乙己 大人 小儿 敦煌残卷 大夫 小生 敦煌卷子 敦煌写本 儒士 祝允明
原文传递
儒士与儒教士: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探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欲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7,238,共7页
对于"原儒"工作,"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儒"经历改造,至孔子遂有"儒士"的诞生。"儒士"为"志于道"的"传道者"。汉以后的"... 对于"原儒"工作,"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儒"经历改造,至孔子遂有"儒士"的诞生。"儒士"为"志于道"的"传道者"。汉以后的"儒教士"乃"儒教"的文化担纲者,是自觉地为大一统国家进行神义论和道义论证明并致力于政教实践的新型儒者,与"儒士"存在着身份和精神类型的差异。"儒教士"的精神类型,体现为"神义性"的天命信仰与"道义性"的圣教观念的结合,并在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加以调适。"儒"之历史性与差异性的问题是西方学界近期研究的热点,笔者做出了批评性的回应,并对"儒"之身份的区分及其译名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士 儒教士 身份 精神类型
下载PDF
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西洋儒士笔下的中国哲学
19
作者 王格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16-18,22,共4页
自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所谓“轴心时代”以来,中国有儒士,而西欧有哲学家。由于分处欧亚大陆之“远东”与“泰西”两端,相隔数万里之遥,文化传统各成系统,思想层面上罕有直接交流。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中西思想方才... 自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所谓“轴心时代”以来,中国有儒士,而西欧有哲学家。由于分处欧亚大陆之“远东”与“泰西”两端,相隔数万里之遥,文化传统各成系统,思想层面上罕有直接交流。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后,中西思想方才有真正直接的相遇与对话,其中明清之际的来华耶稣会士无疑是先驱者。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人面对的是一个与其自身传统完全不一样的高度文明,欧洲开始慢慢发现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耶稣会开始采取“文化适应”传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大航海时代 轴心时代 儒士 传教策略 耶稣会 思想层面 欧亚大陆
下载PDF
儒士悲歌:唐衢生平事迹考索
20
作者 杜正乾 《史志学刊》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唐衢为中晚唐时期著名儒士,因善哭多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后世士大夫每有仕途不得意,哀叹世风浇薄时,多引以为同调。由于史传文献记载的零散,迄今学界尚无专文予以讨论。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勾稽史料,试图对唐衢的生卒年、交游、... 唐衢为中晚唐时期著名儒士,因善哭多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后世士大夫每有仕途不得意,哀叹世风浇薄时,多引以为同调。由于史传文献记载的零散,迄今学界尚无专文予以讨论。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勾稽史料,试图对唐衢的生卒年、交游、诗文以及善哭的社会原因做一初步的探讨。据笔者考得:唐衢生年大体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之间,卒年最晚应在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同其交游者有白居易、裴度、韩愈等人。唐衢哭世事,集中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士人对纷乱世局的苦闷、无奈之普遍心态,这对丰富和了解唐代中晚期士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现实具有典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唐衢 儒士 考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