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文化演进——以中国历史上的儒佛会通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唐明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15,共3页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q...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文化演进 儒佛会通
下载PDF
中医文化的多元行善价值及其动力范型探略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进 王旭东 朱博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39,共3页
中国医学历来将"行医"称为"仁术","行医"与"行善"实为"文化同域性"作为。中医文化是思行合一的生命学问,在实践层面注重患者的身心调息与生命关怀,彰显着慷慨面对他人并超乎"沟... 中国医学历来将"行医"称为"仁术","行医"与"行善"实为"文化同域性"作为。中医文化是思行合一的生命学问,在实践层面注重患者的身心调息与生命关怀,彰显着慷慨面对他人并超乎"沟通"的对等型态,其演进动力在于儒佛汇融的照会,既含摄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恻隐之心,又胸怀佛家慈悲悯人的善心情怀,中医文化不单是医学知识与客体对象相符应的单一价值向度,而是医者之心用智者之虑对患者之诉实施的全方位照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医患关系 行善价值 儒佛会通
原文传递
东亚儒佛论诤与会通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俊杰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16,共21页
本文旨在探讨自东汉末年佛教来华之后,东亚地区儒佛互动的问题,尤其是儒佛之间长达两千年的论诤及会通。本文从东汉末年开始,回顾了东亚儒佛论诤的起源、发展与主要议题,以及儒佛双方人士在论辩时所采取的主要论述策略。在中国,历经魏... 本文旨在探讨自东汉末年佛教来华之后,东亚地区儒佛互动的问题,尤其是儒佛之间长达两千年的论诤及会通。本文从东汉末年开始,回顾了东亚儒佛论诤的起源、发展与主要议题,以及儒佛双方人士在论辩时所采取的主要论述策略。在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诤,儒佛各自关于家庭伦理(孝与出家)、政治伦理(沙门与王权)、华夷之辨、形神关系,以及因果与轮回等问题的论述,不仅在中国社会中持续发展,并传入朝鲜与日本,产生回响。从中国、朝鲜再到日本,佛门中人的论述为儒者开启了新的知识与视域,从相互攻诘论辩之中增益双方之互相了解,并走向儒佛思想的会通。本文还进一步从中、韩、日三地的儒佛论诤史来看儒佛双方人士所运用的论述策略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佛 儒佛论诤 儒佛会通 由儒显佛 在佛摄儒
原文传递
日本古代会通儒佛的第一人—圣德太子 被引量:3
4
作者 庄兵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5,共8页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德太子 儒佛会通 冠位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 三经义疏
原文传递
阳明学忏悔思想管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昭炜 单珂瑶 《人文论丛》 2023年第1期269-279,共11页
收录于《密之先生杂志》的《胡庐山自矢文》(简称《自矢文》)和《管子登忏罪文》(简称《忏罪文》)集中体现了胡直和管志道的忏悔思想,是研究方以智忏悔思想及阳明学忏悔思想的重要文献。胡直主要对忿欲、名利等杂念进行忏悔,以无欲主静... 收录于《密之先生杂志》的《胡庐山自矢文》(简称《自矢文》)和《管子登忏罪文》(简称《忏罪文》)集中体现了胡直和管志道的忏悔思想,是研究方以智忏悔思想及阳明学忏悔思想的重要文献。胡直主要对忿欲、名利等杂念进行忏悔,以无欲主静为核心,最终指向独知心体的自然呈露,达到一体全归的境界。管志道的忏悔功夫包含屡空、养气、无欲、主敬四个面向,意在践行中道、消除业障。两人的忏悔思想均体现出儒佛合流趋势,较之胡直的忏悔,管志道在因果业报等方面受佛教影响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忏悔 方以智 胡直 管志道 儒佛会通
下载PDF
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樊沁永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晚明儒佛会通是中华文化整合的又一次高峰,而在这个宏大的文化思潮中,高僧群体解释儒家典籍《四书》文本尤为引人注目。《四书》经由朱熹章句集注之后,升格为儒家新兴经典,通过精英讲学、科举选拔、民间教学等方式普及甚广。但由于朱熹... 晚明儒佛会通是中华文化整合的又一次高峰,而在这个宏大的文化思潮中,高僧群体解释儒家典籍《四书》文本尤为引人注目。《四书》经由朱熹章句集注之后,升格为儒家新兴经典,通过精英讲学、科举选拔、民间教学等方式普及甚广。但由于朱熹严格批判佛老的思想,也使得佛教遭遇了理论上的挑战。时至晚明,学风败坏,儒佛两家均受到重大影响。佛教在重建良好宗风的过程中也主动融摄儒家思想,在《四书》文本上有多样化的诠解,为传统儒家四书学打开了一个新的面向,体现了佛解《四书》的共同特点。本文对晚明佛教解释《四书》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通过诠释体例分类及宗趣分析,初步介绍这一学界尚未全面且充分关注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佛教 《四书》 儒佛会通
下载PDF
熊十力与内学院的《新唯识论》之争评议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7,共8页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识论》 唯识学 如来藏 儒佛会通
下载PDF
现代新儒学的佛学诠释——概论儒佛会通与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辛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6,共9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近现代以来,思想家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试图通过儒学的自我变革和重构来支撑传统文化价值和回应西方思潮。在这一过程中,佛学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思想家们...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近现代以来,思想家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试图通过儒学的自我变革和重构来支撑传统文化价值和回应西方思潮。在这一过程中,佛学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思想家们重构儒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此过程中,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不但影响大,而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并在建构各自思想体系时都与佛学有较大关系。因此,以他们的思想与佛学的关系为中心,揭示佛学对第一代、第二代新儒家思想影响的主要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应当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佛学 儒佛会通 理论建构
下载PDF
陶奭龄著述考论
9
作者 刘泽亮 田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4-142,共9页
陶奭龄是明末佛学与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学界至今对其著述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与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根据传统史料并结合新发现的《宗镜录具体》,全面爬梳、考论其著述的全貌,为拼接陶氏... 陶奭龄是明末佛学与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学界至今对其著述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与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根据传统史料并结合新发现的《宗镜录具体》,全面爬梳、考论其著述的全貌,为拼接陶氏完整的思想文本谱系奠立学术基础,以廓清笼罩在这一被埋没的思想家身上的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奭龄 以禅证儒 儒佛会通 宗镜录具体
原文传递
儒佛会通与蕅益大师的艺术思想
10
作者 李瑛 《美育学刊》 2015年第4期75-83,共9页
学术界对作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研究甚多,但对其艺术思想的阐释却并不多见。蕅益大师的艺术思想既有护持佛教戒律传统、不赞成从事艺术活动的一面,又有推重艺术并力倡艺术可为"文字般若"乃至"究竟般若"的... 学术界对作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研究甚多,但对其艺术思想的阐释却并不多见。蕅益大师的艺术思想既有护持佛教戒律传统、不赞成从事艺术活动的一面,又有推重艺术并力倡艺术可为"文字般若"乃至"究竟般若"的一面。以后者为代表的蕅益大师艺术思想,体现了他儒佛会通、以佛统儒的立场和方法:一方面,其艺术思想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明儒狂禅思潮的反拨;另一方面,对儒家"学道说"的援引,以及在儒家"道器说"基础上创立的"法器说",为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蕅益大师的艺术思想无疑是佛教的,但在其艺术思想的渊源上又随处可以见到儒佛会通的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蕅益大师 艺术思想 儒佛会通 文字般若 学道说 法器说
下载PDF
蕅益智旭对《大学》思想的佛学解读
11
作者 释行定 《中国佛学》 2018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大学》是中国儒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为"四书"之一,《大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对《大学》进行了分析和注解,朱熹更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唐宋... 《大学》是中国儒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为"四书"之一,《大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对《大学》进行了分析和注解,朱熹更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唐宋以来的三教合流的不断演进,许多佛教高僧也把《大学》视为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并对其进行注解,明代末年的蕅益智旭就是其中一位。作为颇负盛名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不但对佛教内部各大宗派的思想学说极为精通,而且对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学说——也十分了解。他撰写的《大学直指》一书,通过注解《大学》,意图达到儒佛会通、援佛如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点、以佛家思想为归宿的目的。他以佛家思想注解《大学》的新思维、新途径对启发后人的思维与智慧,重新认识、理解《大学》以及佛教思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合流 儒佛会通 大学之道 格物致知
下载PDF
上蔡儒佛会通视域下的理学建构
12
作者 王蕾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20-25,共6页
隋唐以来,回应佛道二教思辨化哲学思潮的冲击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课题。谢上蔡在扬弃佛教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承继二程,立足于"天理为是自然底道理"之天道观建构,以"敬是常惺惺法"、"下学上达"为入道工夫,... 隋唐以来,回应佛道二教思辨化哲学思潮的冲击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课题。谢上蔡在扬弃佛教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承继二程,立足于"天理为是自然底道理"之天道观建构,以"敬是常惺惺法"、"下学上达"为入道工夫,最终达致"心与天地同流"之境界,形成其独特儒佛会通视域下的理学之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上蔡 儒佛会通 理学建构
下载PDF
儒佛会通 化俗治世 以《印光法师文钞》为中心的解读
13
作者 蒋炎洲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63,共2页
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 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本文以《印光法师文钞》为中心,对印光的思想加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会通 印光法师 净土宗 儒宗 近现代中国 儒士 佛化 治世
原文传递
对佛教孝道观研究的反思——以释契嵩为例
14
作者 喻静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2期31-39,共9页
佛教核心义理,无论中印,无论古今,俱是一以贯之的,和儒家的核心义理有本质差别。本文以释契嵩为例,阐明自古以来的佛教僧人和佛教思想家所谈的孝是独立的基于佛教义理的孝,而不是依附于儒家义理的孝,虽然两者在实践层面有颇多相似之处... 佛教核心义理,无论中印,无论古今,俱是一以贯之的,和儒家的核心义理有本质差别。本文以释契嵩为例,阐明自古以来的佛教僧人和佛教思想家所谈的孝是独立的基于佛教义理的孝,而不是依附于儒家义理的孝,虽然两者在实践层面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以为,讨论佛教孝道观若理所当然以儒为主、以佛为客,把中国历代佛教思想家处理孝的方式片面理解为对儒道两家诘难的防御性的回应,或以依附性的身份对传教策略做出妥协和融通,即可能障蔽佛门践行者的悲心大愿、障蔽佛教的独特和殊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孝道观 儒佛会通 释契嵩 《孝论》
下载PDF
熊十力与唯识学关系问题辨正--读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 书后
15
作者 姚彬彬 《文化发展论丛》 2020年第1期158-176,共19页
关于熊十力与佛学关系问题学界历来有颇多争议,很多佛教学者认为其“误解”或“误读”了佛教唯识学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熊十力在其思想发生“由佛入儒”的转变之前,其对于唯识学的研究已有很高造诣,得到当... 关于熊十力与佛学关系问题学界历来有颇多争议,很多佛教学者认为其“误解”或“误读”了佛教唯识学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熊十力在其思想发生“由佛入儒”的转变之前,其对于唯识学的研究已有很高造诣,得到当时该领域的权威欧阳竟无与支那内学院同人的认可;其次,在1943年熊十力与吕澂的论辩中,二家之分歧属于诠释视角和方法立场上的差异,不宜强分轩轾;再次,熊十力指责唯识学存在不少理论缺陷,其致思方向与其对“本体”的独到理解有关,而并非“误读”唯识学;最后,熊十力于佛教颇受华严宗、禅宗学说的影响,这不仅是其对唯识学发生质疑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其“量论”难以完成的内在思想根源。黄敏的《〈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一书也在有关方面做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佛教 唯识学 儒佛会通
下载PDF
明朝中后期中国儒佛会通的发展与困境
16
作者 贺志韧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总结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王阳明心学谱写了中国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个高潮曲章,之后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则对包括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内的整个儒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道教和佛教也都在自身...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总结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王阳明心学谱写了中国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个高潮曲章,之后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则对包括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内的整个儒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道教和佛教也都在自身内部进行了十分深刻、完整的融汇与整理,但仍然存在很多矛盾与问题。因此,整个明朝中后期儒佛会通所遇到的困境较之其所遇到的机遇是相对较大的,但是儒佛会通由于历史的大趋势和一大批如王阳明、蕅益智旭这样的文化思想大家的出现又必然走向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会通 三教合流 阳明心学
下载PDF
“阳明学”的重要特征:儒佛会通
17
作者 陈道德 唐锦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7,共8页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佛学尤其是禅宗,给予了王阳明另立新说所需要的全部结构性要素。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王阳明于佛学中获益良多。"阳明学"既不是儒学也不是佛... "阳明学"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佛学尤其是禅宗,给予了王阳明另立新说所需要的全部结构性要素。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王阳明于佛学中获益良多。"阳明学"既不是儒学也不是佛学,反之,它既是儒学又是佛学。它是儒佛会通的产物,它使宗教生活化,也使生活宗教化,它是更新的理学,也是更新的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阳明学 儒佛会通
下载PDF
憨山德清《大学纲目决疑》中“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
18
作者 徐衍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48-164,共17页
《大学纲目决疑》体现了释德清"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1)完成以"明德"为中心的本体建构,在形而上层面确立以佛诠儒的哲学依据;(2)以禅宗体认自性的工夫学说对《大学》"格物致知"工夫进行佛学化解释;(3)从... 《大学纲目决疑》体现了释德清"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1)完成以"明德"为中心的本体建构,在形而上层面确立以佛诠儒的哲学依据;(2)以禅宗体认自性的工夫学说对《大学》"格物致知"工夫进行佛学化解释;(3)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理想境界转化,实现"圣人"境界的佛学化解释。憨山德清以佛教宗旨、价值导向和思想体系吸收儒家经学思想资源对经学经典《大学》的诠释,虽仍有矛盾与未展开之处,但已彰显了他在佛教的圆融智慧与中国哲学会通精神影响下对众生的生命关怀、对现实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山德清 儒佛会通 《大学纲目决疑》
下载PDF
《坛经》版本与南禅思想演变关系考论
19
作者 马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坛经》版本繁多,但真正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三个本子,即法海本、惠昕本和契嵩本。三个本子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梳理这三个主要版本之间传承、演变的关系,可以揭橥《坛经》思想重心演变的轨迹,从而为理解南禅宗思想的发展提供... 《坛经》版本繁多,但真正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三个本子,即法海本、惠昕本和契嵩本。三个本子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梳理这三个主要版本之间传承、演变的关系,可以揭橥《坛经》思想重心演变的轨迹,从而为理解南禅宗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视角。概而言之,法海本主要体现了惠能及其以下二代弟子的思想;惠昕本主要体现了由"顿悟法"向"见性法"转移的思想变化;契嵩本则体现了"儒佛会通"、"融合空有"的思想趋势。《坛经》版本的演变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理论的逻辑展开,一方面又折射了佛教自身地位的升降及其与其它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版本 惠能 禅宗思想演变 儒佛会通 佛性
下载PDF
晚明浙江阳明心学的儒佛会通
20
作者 邱高兴 黄成蔚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69,共7页
晚明时期,多种思潮并兴,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事功之学、佛学等活跃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互相辩驳、影响、会通,其中阳明心学和佛学的会通尤有特色。浙中王学左派代表人物王畿、周汝登援佛入儒,以"四无句"突出了对阳明... 晚明时期,多种思潮并兴,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事功之学、佛学等活跃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互相辩驳、影响、会通,其中阳明心学和佛学的会通尤有特色。浙中王学左派代表人物王畿、周汝登援佛入儒,以"四无句"突出了对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侧面的强调,并将"虚""无"等概念脱敏,从佛老专有概念这一窠臼中剥离出来,突出儒家使用这些概念的优先性与合法性,并将其上升到"千圣之学脉"的高度。他们基于儒家立场,以阳明心学传人自居,但不讳言佛教,常引入佛教概念来说明儒家思想。晚明时期服膺阳明心学,同时又有佛教信仰的居士也有不少,如陶望龄、陶奭龄兄弟等既是阳明学的坚定维护者,同时对佛法又有信仰,他们极力会通儒佛,对佛教义理有较深入的理解,是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另一种形式。晚明心学与佛学会通的时代特征,也交汇于"浙党"这一群体身上,他们在朝为官,在政治上参与晚明党争,同时因成长于浙江这方水土,深受阳明心学与佛学会通思潮的影响。援佛入儒、儒佛交融、亦儒亦佛,浙江阳明心学与佛学的会通呈现了儒佛关系的复杂和多面向特色,是晚明三教一致思想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阳明心学 佛学 儒佛会通 浙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